外企VS本土企业,你该如何抉择?

最近换了一份工作,接触到了很多各行业的高段位大咖,段位高到什么程度?

这些人动不动年薪百万,一句话中总要夹带几个英文单词,每天西服革履,出入5A写字楼,度个假一定出国。

本来以为这些高端人士的的工作能力是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生活状态是精致又完美的、自由又美好的。

曾经我是多么的羡慕又向往,那几乎已经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生活了。

但是接触了发现,其实他们很焦虑,甚至比我更焦虑。

外企VS本土企业,你该如何抉择?

一位普华永道的咨询师,专业做审计的,在PWC(普华永道)做了18年。一直混迹于四大,而且非常资深,绝对的高端稀缺人才!

但是那天我和他分享了我们在做的新媒体运营,讲到知识付费,线上教育,新媒体流量等等。他显得很迷茫又新奇,基本上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处于非常非常浅显的阶段。

他也意识到了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迅猛,好多工作都可以被代替,像他这种做标准化流程的很担心哪天突然失业下岗了。

所以他很焦虑,想要改变,却没有方向。

而另外一方面,曾经我们眼中的普通人却在飞速崛起。

前几年的自媒体代表“罗辑思维”,罗振宇曾经屌丝一个,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被成功的吹上了天,现在身价几十个亿是至少的了。

此外papi酱、咪蒙、一半江山被东北人占领的直播网红们......收入高得令人咂舌!

从宏观的角度,很多本土公司也已经发展的相当壮观,2017年财富500强中的中国公司已经有114家了。

其中以京东、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由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足迹遍及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中国力量。

本土的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活力和强势不断被看见、被关注、甚至是被激烈地追逐,行业里的人才的灵活性、开放性也有目共睹。

1本土企业的崛起

中国经济和本土企业已经崛起。

如果说10年以前的中国是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是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化1.0模式,那么现在应该是中国影响下的全球化2.0模式。

以前是外资企业走进来,改变和影响中国企业,现在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别国的“外企”。中国企业已经由“被改变、被影响”,成长为“改变他人”的主动态势。

还有无数的中小型和初创型民企,创始人多为70后、80后。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与50、60后创始人的经营理念非常不同,他们平视世界,鲜有家长式的管理思维,富有激情、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本土企业具有决策力优势。

现如今有许多创新型本土企业和大型多元化集团企业,它们已经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业务实力。

此外本土企业的总部扎根于中国,相当于“大脑”位于中国,外企在中国多为分公司或者办公室,它们是外企的“手臂”甚至是“手指”。

你想要成为“脑”还是“手”呢?

若是有人问我本土企业在10年前的用人要求跟现在有什么区别?

我的答案是,标准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提高,但唯一不变的,是“求贤若渴”的心态。

这背后隐藏的信息其实是,这些本土企业心态开放、奋进而且谦逊,在优秀人才身上投入的财力和支持十分果断。

一方面,他们吸收更先进的管理体系与国际标准,从而能够赋予人才以极大的决策空间和事业潜能;

另一方面,在领导风格上更带有中国的“人情味”,使得成长在中国的优秀人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人公”优势和主动性。

2谁最应该选择本土企业

本土企业最想要什么样的人才?

他们一半会有三大标签:外资企业多年服务背景;在某一行业/领域有较深的资源或较广的人脉;具有难以替代性。

普遍来讲,外企人才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组织架构中,细致的分工、明晰的岗位职责范围、透明的培养和晋升机制、规范的薪酬福利制度等,都是他们可以获得的优势。

外企VS本土企业,你该如何抉择?

适应了多年的工作平台和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对于当下的工作节奏以及个人能力范围都有相当的把握和自信。

但是选择本土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企业文化、工作压力、工作节奏、发展方向与速度......

外企VS本土企业,你该如何抉择?

写在最后

从前大家讨论的是“如何进入外企”,如今中国新型经济给各个行业带来了许多机会,有更多的人在讨论如何“

择良木而栖”。

在可预见的未来,选择企业类型时所设定的关键词不会局限于“外资”或“本土”。因为这两种定义的界限会随着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交织关系而变得越来越模糊。

要解答“是时候加入本土企业了吗?”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究竟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当下的个人选择,以及在你的判断下这个企业是否是一株适合你的“良木”。

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意识到,拥有在中国跨国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才能最大化地诠释“国际化人才”这个定义以及最大化地实现“国际化人才”的真正价值。

New Money的时代已经来临。

外企VS本土企业,你该如何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