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給孩子一個開掛的人生

有一個音樂人兼製作人、電影導演、脫口秀主講人、綜藝導師、文青,這麼多頭銜,這人是誰啊?就是現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高曉松。高曉松是名副其實的跨界才子,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樣的教育背景成就了高曉鬆開掛的人生?

高曉松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不符合高知家庭原來所期望的科學家、院士,或者工程師的路線,而是成為了他自己,我想,這和他有個深諳教育之道的媽媽是分不開的。

1990那年夏天,暑假過完,二十歲的高曉松作為清華大學1988屆電子工程系的學生,該返校升大三了。可此時的他和老狼在海南,被駐唱歌廳“辭退”,兩人攥著一把零錢,算來算去都不夠兩人回京的路費。

後來高曉松做了一個決定,給老狼買了一張回京的機票,自己留了夠買一張去廣州的末等艙船票,決定颱風一停就上廣州。

活出自己,給孩子一個開掛的人生

1990年8月底終於抵達廣州的高曉松,身上只剩10元錢一張,毛票幾張。之所以選擇去廣州,是因為當時畢業於牛逼的北京四中的高曉松,除了大部分都考入清華北大的同學,只有中學時4班的一個女生在廣州中山醫科大,6班的一個男生在中山大學,且那個男生還一直懷疑他女友與高曉松有染,即使是假想情敵,也肯定不受待見。

高曉松先去找那女生,蹭了一頓飯,看看人家"實在沒有讓我住她男朋友宿舍的良好意圖",只好“厚著臉皮摸到風景如畫的中山大學找到冤枉情敵喝酒",情敵收留高曉松一夜,第二天下午把還在宿舍睡覺的他搖醒,遞給他一張去廈門的末等艙船票,說是白送。之所以目的地是廈門,高曉松說,"我估計那是從廣州出發最便宜的船"!

到了廈門,身上僅剩10塊錢的他摸到廈門大學,被一個熱心的美術老師收留。管吃管住一個月,高曉松偷著用學校傳達室的電話給媽媽打了個長途,他在《如喪》一書中如此描述那次對話:

我:“媽媽——”

媽:“你在哪?”

我:“廈門。”

媽:“幹嘛呢?”

我:“沒事,沒錢回來。”

媽:沉默。

我:“你借我一千塊錢吧。”

媽:“我的地理知識沒出錯的話,廈門應該是個碼頭。”

我:“是的。”

媽:“我沒記錯的話,你20歲了。”

我:“是的。”

媽:“一個20歲的大小夥子在有碼頭的地方活不下去嗎?”

我:“好吧,我懂了,我偷打的電話,不多說了,掛了。”

活出自己,給孩子一個開掛的人生

也許很多人會質疑高曉松的媽媽怎麼可以這樣“不負責任”?孩子開學了,放著別人擠破頭進不去的清華大學不上,跑到廈門,好歹給你打個電話,還不瘋了似的立刻趕過去把他押回來,竟然拒絕給孩子路費?!

高曉松的媽媽就拒絕了,因為在此之前,高曉松的父母曾和高曉松實踐了一個賭約:父母見高曉鬆放假在傢什麼也不幹,就整天寫些豆蔻小詩,於是問:“你未來就打算靠寫詩彈琴謀生嗎?”曉松同學答:“正是!”一番辯論後,父母覺得該讓高曉松體驗一下現實生活,於是他們達成一個約定,把高曉松從北京火車站送上去天津的火車,上車前搜身,一分錢不許帶,如果曉松同學能靠琴和詩歌生存一星期,如期歸來,那父母便不再幹涉他的任何選擇。

兩天後,飢腸轆轆的曉松同學主動要求被接回北京,家裡擺著一大桌美食,他狼吞虎嚥之後摸著肚肚準備接受父母的奚落,但是"他們卻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隻字不提,並且始終沒人提起這件事……”

暑假,高曉松和老狼南下海南,他賊心不死的再次出走,流浪是每個文藝青年年青時代的普遍理想。

他的媽媽此時意識到,每個人,終將要靠自己去成長,長成參天棟樑,或者歪脖子的廢材,那是他作為一個個體的選擇和自由。

給他最初的培育,等他有能力紮根的年齡,放手讓他自己去長,而不是非要按著自己的喜好,把一棵大樹扭曲成你案上的盆景。

讓孩子去歷練,去體驗,他才能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高曉松的媽媽是何許人也?她為何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呢?網上關於她的簡介如下:

張克群,女,生於德國柏林,4歲時隨父母回到中國。1961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現退休定居美國。作品有《高低樓房若干》,小說體傳記《飛》、《藝術人生》等。

(部分內容摘自李榮《放手的媽媽,成就孩子開掛的人生》,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活出自己,給孩子一個開掛的人生

高曉松為媽媽的書寫序:“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與林徽因兩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建議讀了清華建築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痴迷一生。媽媽中西建築融會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部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築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真正活出自己、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把自己對生存的焦慮和未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活好自己,贏得孩子的欽佩,身教勝於言傳。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在一家公司的紐約總部,辦公室門口放著一個魚缸,裡面遊曳著一些三寸長的金魚,有一天魚缸被人打破了,人們把金魚先安置在院子裡的泳池中,兩個月後這些金魚竟然長到了一尺長!這就是著名的魚缸法則。

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教育應該奉行魚缸法則,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他才能舒展靈魂,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孩子怎麼能成龍成鳳,一飛沖天呢?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這句歌詞曾是高曉松媽媽常和他們兄妹說的話。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享受眼前的苟且同時追逐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願我們所有人都能活出自己,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