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引子

2017年以來,價值投資的概念深入人心,今年1月這個概念的熱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機構、散戶言必稱價值,後來隨著市場的下跌,人們對價值投資的看法轉向負面,甚至有人視之為仇寇,“價值投資的韭菜”這個說法也漸漸流行起來——以前愛得多甜蜜,現在恨得就有多刻骨銘心。

於是就有兩個問題:“價值投資”到底是什麼?A股的土壤還適合不適合做價值投資?這一篇文章將換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ps:本文4300+字

固定收益裡的價值投資

在固定收益投資領域,有兩種涇渭分明的投資賬戶,一種是交易賬戶,一種是配置賬戶。顧名思義,交易賬戶就是運用活躍券種,不斷交易,做波段創造超額收益;配置賬戶恰恰相反,就是買入並持有到期,所賺取的收益僅是債券的票息。這兩種賬戶或者投資方式的目的很不一樣,

前者的目的是資本利得——估值水平的波動,後者的目的——票息。

一般而言,配置並持有到期來獲得票息收入,就是固定收益投資領域的價值投資,收益率越漲越開心(債券的價格跌),收益率跌反而不高興(債券的價格漲),因為這時候配置賬戶面臨巨大的再投資風險,老債券到期之後只能買到收益率特別低的新債券,嚴重拉低組合的收益率。

評價一個債券配置賬戶的維度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組合收益率;2、久期;3、信用風險。

關於它們重要性的排序,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我是從風險維度來看的。放在首位的是信用風險,配置賬戶的債不能出信用風險,否則,一票否決;其次是久期,一般保險賬戶的負債久期都比較長,資產和負債久期的缺口不要太大,否則,再投資風險太大;最後,考慮的才是收益率,能不能完成任務,或覆蓋負債成本。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所以,做高配置賬戶的組合收益率面臨很強的約束:1、不能出信用風險;2、期限不能太短;3、市場上債券的供給,收益率是否合適。在2014-2016年的債券大牛市裡,眾多債券配置賬戶的投資經理是極其焦慮的,能買到的債券的收益率越來越低——票息越來越難賺,組合的久期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不斷地降低,現在買或者以後買是一個極其艱難和痛苦的抉擇。直到2016年十月份之後,收益率轉而上行,這種局面才得以扭轉。

所以,對配置賬戶而言,買入時票息的高低才是一切,估值波動的因素反倒是一個極為次要的因素,因為,大多數配置賬戶是以成本法計價的,並且無法提前賣出實現資本利得

從債券到股票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沃倫-巴菲特做電視節目打賭希拉里會當選

股票不過是穿著股票外衣,來參加化裝舞會,長期資本回報率為12%的債券。

——沃倫-巴菲特

在前面,我們搞清楚了債券的價值投資是怎麼回事——持有到期賺票息,那麼,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股票的價值投資也應該是類似的路數——強化票息的因素,淡化估值波動的因素。

但是,把股票轉換成債券有兩個很大的障礙:1、債券有票息,股票卻未必有分紅;2、債券會到期,股票卻不會到期。所以,股票最後實現收益的方式一定是價差形式的,譬如,100塊買入,120塊賣出,持有期間的收益為20%。

為了繞開這兩個障礙,我們要擺脫“息”這個詞的迷惑,去抓住它的實質——

每年穩定的增長。所以,我們最終要獲得的是一段時間內股票價格增長的某種分解一部分是穩定的,一部分是不穩定的

這種分解最好具備以下三點性質:

1、兩者相關性較弱;

2、穩定部分與經營相關;

3、穩定部分可觀測性較強;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於是,我們就可以完成我們想要的分解:如果A是淨資產,那麼,票息就是ROE;如果A是營業收入,那麼,票息就是營收增長速度;如果A是利潤,那麼,票息就是利潤增長率。

對於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我們真實需要關注的是,這個企業什麼關鍵指標的增長是穩定的。

銀行與ROE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以農業銀行為例,2010年以來其ROE一直在下滑,從最高的21.44%下滑到2017年的14%。儘管其ROE一直下滑,但下滑的趨勢已經放緩了。所以,期待未來3年平均有14%左右的ROE並不是一件那麼不靠譜的事情。

判斷完了票息之後,我們剩下的工作就是判斷其合理的估值水平——PB。一種方法是演繹法,通過微觀模型推導出PB到底應該是多少;另一種方法是歸納法,通過觀察歷史數據,總結出什麼樣的PB水平是安全的。

由於演繹法那套模型很不成熟,我就不拿出來了。在這裡,我們用歸納法,研究了近十年以來,農業銀行PB的波動區間。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不難發現,除了2010-2012三個比較特殊的年份,農行的PB大概在0.8至1.3的區間內波動,振幅大概是63%,大概是4年半的ROE。所以,如果我們假定這個歷史區間是有效的,那麼,以PB=0.8的估值水平買入農業銀行,持有三年的收益至少是48%(不考慮賣出時估值上的收益),賺得都是票息收益——淨資產3年以來的增長

於是,安全邊際的概念也有了用武之地。首先,我們定義以0.8的PB(統計區間歷史最低的PB)買入農業銀行擁有完全的安全邊際;那麼,以0.88的PB買入農業銀行,擁有的安全邊際就是-10%。

於是,我們以(14%,3年,-10%)這樣的數組形式來標記這筆投資,這樣標記的好處是,可以把組合裡不同的標的加權平均,系統地去看各個分項。這樣可以算出一個總體組合的期望收益和安全邊際。

與此同時,我們不難發現,安全邊際和期望收益是一對矛盾,化解這個矛盾的方法是,1、要麼等著買的便宜;2、要麼提高持有期限。

零售與營收增長

以營業收入增長為核心,我想舉永輝超市的例子,因為這種行業最核心而穩定的變化力量就是開店擴張。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永輝超市的營收增長很穩健,經歷了2015年和2016年的增長低谷之後,他的營收增長率維持在20%左右,那麼,預計其未來增長20%也是一件比較靠譜的事情。

關於它的估值水平,我們應該用市銷率,跟農行的例子類似,我們用歸納法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同樣的,我們可以發現,永輝超市的估值水平經歷了特別大的波動,低點在0.6附近,高點在1.8附近,波動幅度大概是200%。假設0.6附近的PS是完全安全邊際估值,那麼,目前的估值水平是PS=1.07,那麼,這個價格買入對應的向量就是(20%,3年,-40%)。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截圖自著名的零售網站KANTAR

關於線下零售行業市銷率的合理範圍,我曾經跟某位看消費行業的朋友討論過,他跟我說,零售行業的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龍頭才能給到0.8倍的市銷率。儘管永輝的份額增長很快,但遠沒到龍頭的地步,所以,拿0.6當底就當底吧。當然,這種估計也只是眾多看法中的一種,僅供參考。

重要的變量:持有期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可能是因為市場上大部分人的股票投資策略都是交易策略,所以,對於時間——持有期這個變量關注得並不多,但對於票息策略而言持有期的概念相當重要

以農行和永輝的例子為例,在3年的持有期尺度下,農行的數組是(14%,3年,-10%),優於永輝的(20%,3年,-40%);但是,在6年的尺度上,結果就相反,永輝的(20%,6年,-40%)優於農行的(14%,6年,-10%)。這種時間尺度上的影響就相當於債券當中的

期限結構,3年的國開債和5年的國開債到期收益率是不同的。

所以,注意持有期對不同股票綜合收益的影響,還是很重要的——有的適合長期拿,有的則適合短期(我說的長短期對於交易戶都是長期)。

科技股和利潤增長

關於利潤增長的例子,符合要求的案例很少,我找了半天,沒找到,原因也很簡單,利潤是一個剩餘變量,受諸多因素的擾動,更難保持穩定。無奈,我只能找了騰訊控股。它近幾年的利潤增長速度很快,30%可能是一個比較靠譜的期望票息。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關於它的估值,我們應該用市盈率,合理範圍我們仍然採用歸納法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在十年的尺度上,他的PE最高在63,最低在22倍,變動幅度大概是180%。如果我們假設22倍的PE是具備完全安全邊際的,那麼,現在的市盈率大概是38倍,安全邊際大概是-42%,所以,騰訊控股的數組就是(30%,3年,-42%),意思是,即使未來騰訊控股的估值水平掉到22倍的PE,只要他的利潤增速保持在30%,那麼,在持有期為3年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有每年16%的期望收益。

一般性的框架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一般性的投資框架,包括三點,1、期望票息率g;2、持有期限 t;3、安全邊際 ε。通過這三個指標我們可以確定給定持有期下得總期望收益,然後,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收益來選擇標的。

ps:三個關鍵變量的選擇,可以按照下圖所展示的流程來獲取。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框架的邊界條件

我們要努力避免一種傾向,拿著一把錘子就感覺滿世界都是釘子。

——作者按

為了避免工具對使用者的束縛,我們需要清楚地瞭解工具的使用邊界,也就是假設成立的條件:

1、關鍵變量A的增速不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因為在這種情形下,PA和A是相關的,會形成所謂的戴維斯雙殺,造成完全安全邊際被擊穿的情況,模型無效。

2、如果實在找不到一個有穩定增速的關鍵變量A,就不要尋找了,這個模型不適合這個股票。

3、依靠利潤等剩餘變量做出來的分解,失敗的概率更大。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大空頭》劇照

投資當中真正的危險是“燈下黑”——即相信某些關鍵假設,但這些假設恰好是錯的。

熊市的意義

通過上文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熊市對價值投資的意義十分巨大,只有熊市才能儘可能地去擠壓股票的估值水平,提高安全邊際,以致於

只要估值足夠便宜,即使市場一直維持熊市,我們也可以在漫長的熊市跟時間做朋友,賺取關鍵變量A增長的收益。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微觀研究向上還是向下看

此外,在熊市中,我們還可能發現這樣的困惑:民生銀行的估值水平不斷地在創新低

,在這種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我認為,這時候才體現出賣方研究——微觀企業研究的真正價值,即確認這個企業到底有沒有問題,會不會讓這筆投資落入“價值陷阱”?在這一個問題上,賣方研究的價值與信用債投資中的信用評級一樣,確認可能有問題並且收益率正在大幅度上行的企業是否真的有問題。通過這樣的

信息或研究優勢,買入或賣出,從而獲得超額收益。

所以,在價值投資的框架下,微觀研究的作用更多是向下,看風險,尋找安全邊際。但在現實中,賣方研究更多的是在推能夠上漲的票——眼睛向上而不是向下。

這種傾向的形成原因極其複雜的,我們暫且不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討論並立即得到答案的——向下看和向上看的收益不是對稱的(一種十分有趣的非對稱性)。對於相同程度的信息優勢,向下看更容易獲得有用的答案,向上看卻不是。這是為什麼呢?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人跑過來跟我說,大街上某個角落有坨狗頭金(向上看),要合夥一起去撿,這個事情很可能是假的,即使真的也會變成無用的信息,金子被更有信息優勢的人拿走;

但是,如果有人過來跟我說,你別走某條路,那條路上有個大坑(向下看),這個事情很可能是真的,或者有用的,更具備信息優勢的人,不會把這個坑填上,只會跟你一樣繞過去。

——作者按

如果不玩信息優勢,還是要向上看,那麼,也只能推薦那些N年後才能看出失敗與否的標的。這就像賭石一樣,純憑狗屎運了。這時候,老前輩的一句話是最好的忠告,

寧數月亮,不數星星。

——邱國鷺

結束語

價值投資在A股還有用嗎?

2018年1月份真是很奇葩的一個月份,我們既見證了1.3倍PB的工商銀行,也見證了貴州茅臺的千億市值,最為奇葩的是還有人在說這是價值投資。牛市裡大家都在以各種方式享受泡沫,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但是,在這個時候談價值投資就顯得很不著調了——牛市是沒有價值投資的。

事實上,大家都是在投機,但很多人羞於承認自己是追漲殺跌的投機者,並覺得這是一件沒法向委託人交待的事情——然而,不幸的是,牛市裡最有效的方法似乎就是看K線了——歡迎回到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在能夠預測未來的公式中,必然存在不確定性。

——愛因斯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