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塊鏈媒體社會責任論壇舉行行業監督與應用落地引關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6日訊(記者 佟明彪)8月5日,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中國經濟新聞聯播網承辦的首屆中國區塊鏈媒體社會責任論壇在京舉行。多位來自媒體和區塊鏈領域的與會嘉賓表示,在區塊鏈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短期行為、欺詐行為隨之而來,對此,有效的監督和媒體真實客觀的報道對行業建立良好生態環境具有推動作用,同時,作為一項新技術,區塊鏈在媒體發展中的應用也應該成為各個媒體研究的課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瞭解到,區塊鏈是繼互聯網之後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技術,全世界都在重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強化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戰略前沿技術並提前進行佈局,已經寫入我國“十三五”計劃,國家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潘崗指出,據工信部發布的《2018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的區塊鏈產業處於高速發展的態勢。然而,以區塊鏈為概念的炒作也讓人眼花繚亂,一些甚至還涉嫌欺詐與傳銷。

據介紹,一些機構和個人片面誇大、渲染比特幣造富神話,打著區塊鏈旗號實行傳銷騙局,兜售空氣幣、“資金盤”等等,某些自媒體盲目跟風或唯利是圖,推波助瀾。這些行為混淆視聽,欺騙民眾,對區塊鏈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帶來嚴重干擾。對此,潘崗表示,在區塊鏈技術發展早期,尤其需要相關機構一起制定規則,防範區塊鏈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職能作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會長趙健提出,媒體是社會的公器,當一個機構甚或一個個人的話語以媒介的形式傳播給公眾,社會責任就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約束,或者說不得不履行的義務。

“自覺維護中國區塊鏈產業良好生態,這既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職責。”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指出,對於大數據、雲計算和區塊鏈的過度炒作是因為媒體缺乏科學精神造成的,因此,弘揚科學精神,應該是所有媒體的責任,引導公眾更理性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中國經濟新聞聯播網總編輯黃鳳榮認為,媒體應該摒棄比流量、比點擊、博眼球的做法,以真實、客觀和主流、權威的姿態堅守媒體價值。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在論壇現場,300多家媒體聯署發佈《中國區塊鏈媒體社會責任宣言》。

技術落地應用成區塊鏈未來發展關鍵

“目前,區塊鏈應用有加快落地的趨勢,金融是最佳領域,保險是典型領域,物流供應鏈也是很有前景的應用方向。區塊鏈技術也正在應用於金融監管等方面,因此,區塊鏈技術有望為實體經濟降成本、加快產業升級提供新動能。”

趙健這樣指出。

劉亞東表示,區塊鏈是很有前景的技術,但目前還處於生長髮育期,商業模式等還不成熟,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作為一項新技術,最終還是要重視其在實體經濟的落地應用。

此外,還有與會嘉賓關注到區塊鏈技術與媒體的融合話題。經濟日報副總編輯丁士表示,如何研究好、應用好區塊鏈技術是當前傳統媒體的課題之一。

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稱,要使區塊鏈技術進入到社會的實踐操作,還需要主流媒體的加入,這意味著區塊鏈已經從剛剛開始的濫觴發展到了成長過程。

“對於傳統媒介而言,今天面對的現實是陌生的,都是在我們熟悉的傳統體系之外的,我們要通過學習的姿態去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