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道德經》祕密的一把鑰匙

破譯《道德經》秘密的一把鑰匙

破譯《道德經》秘密的一把鑰匙

破譯《道德經》秘密的一把鑰匙

破譯《道德經》秘密的一把鑰匙

老子的《道德經》以深沉、深奧而著稱,故歷來在詮釋《道德經》思想的問題上分歧甚大,莫衷一是。筆者不揣冒昧,今天將解秘《道德經》的鑰匙公諸於世,循此進去,必將使人豁然開朗,而明白《道德經》的真締。但在此前,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這就是:“統治思想基礎”是什麼?只消明白了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了。

然而,對這一問題的概括卻未見於教科書。至今令我們的大學生,以至專家、學者難以回答,甚至連歷代統治者自己也難以說清楚。雖然如此,對此問題,統治者做的則更比說的來得實在。具體而形象的看,當統治者說“我有錢有糧,有文臣有武將,有軍隊有武器,有法律有監獄……還怕百姓造反嗎”的時候,就已經接觸到了“統治基礎”問題。只不過,統治者的這種說法,只是表明了它的“統治'物質’基礎”。而這“物質”基礎背後的思想觀念是什麼,則不得而知。不過,他們也籠統的把自己比作“天神之子”,比作“太陽”等等,以為萬古長存。而當統治者糊塗的時候,三千年前的老子則將“統治'思想’基礎”準確的概括出來了。

老子把統治者所依賴的錢糧,和文臣武將、軍隊武器、法律監獄等等這些東西,以及由這些東西所構成的國家權力,通通視為“剛強”。於是,這“剛強”對於諸如手無寸鐵、手無點權而表現為“柔弱”的百姓來說,正應了“剛強勝柔弱”這一看來是萬古不變的道理。因此,正是這“剛強勝柔弱”,則構成了“統治思想基礎”。

但是,老子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柔弱”可以戰勝“剛強”。於是他提出了“柔弱勝剛強”,而與“剛強勝柔弱”針鋒相對。老子親見親歷了歷史上西周時期的“國人暴動”“共和行政”,而周厲王的殘暴統治被推翻,就印證如此。

所以,無疑的,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思想,表現出了被統治者向統治者的反抗,因而是對“霸道”“暴政”的否定和批判,是對“德治”及“民心”和“契約”思想的肯定和張揚。“柔弱勝剛強”從根本上動搖了統治者賴以的“剛強勝柔弱”的“統治思想基礎”。這個思想,無疑的,蘊含了深刻的“民主”思想,而在中國,和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道德經》為何能與“武術”“兵書”連在一起。老子不僅揭示了“柔弱勝剛強”規律,而且揭示了這一規律賴以存在的內在條件。從而締造出了“武術”。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老子為何開創了“武學文化”之先河。老子在“止戈”及“如何止戈”的問題上,拉開了中國“武學文化”的帷幕。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老子為何要統治者做到“無為而治”。統治者做到“無為”,就是順應民心的“柔弱”表現。它可以無為而有為。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老子在“以德治道”上為何提出了“德治”主張。以德治國,是與“霸道”“暴政”相悖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中為何蘊含有深刻的民主思想。“德治”是以“民心”觀和“契約”觀為根本的。老子的“民心”觀和“契約”觀就深刻的表現出了民主思想。

所以,老子揭示的“柔弱勝剛強”,並以之與“剛強勝柔弱”針鋒相對,這一根本思想,正是解秘《道德經》的一把鑰匙。而不懂這個道理,則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而事實正是如此。

老子在《道德經》中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這句話的“道可道”中,前一個“道”指的是“規律”,而後一個“道”指的是“論證”,或者是“說明”。後面的“名可名”也如此。故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能夠通過“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說明、證明的規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規律,而是特殊性的規律。這樣,老子開門見山的就揭示出了兩大規律,這就是:“剛強勝柔弱”的普遍規律,和“柔弱勝剛強”的特殊規律。

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這個特殊規律是“道法自然”的結果,是可以通過“物理”的方法,進行說明、證明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了說明“柔弱勝剛強”也是一種“道”、一種“規律”,便從自然、社會、政治等等方面列舉了大量的例子,如“水”、如“小國寡民”等等,反覆進行了哲理性的論證和說明。

同時,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作為一個特殊規律,是有條件的。正如他所說“魚不可脫於淵”就正表現如此。

可是,出於老子視“柔弱勝剛強”為“國之利器”而“不可示人”的思想,便從開篇開始,就將《道德經》的“柔弱勝剛強”這個中心和命題,以及後來還將“柔弱勝剛強”的內在條件,即系統的武術法則、原則隱蔽起來了,故使人讀來不得要領。正是如此,“《道德經》,五千言,玄而又玄”的看法由此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