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上街:繞窯坑而建 因窯坑得名

窯上街:繞窯坑而建 因窯坑得名

窯上街,如果只提這個名字,不少年輕人也許都不知道這條街在哪兒,甚至在今天的一些地圖軟件上,也搜不到這樣一條街。可它確確實實存在,存在於現實中,存在於漯河人的記憶中。

7月6日下午,記者在市區受降路西段,找到了這道街。這道街巷位於交通路以東,濱河路以南,總長約1000米,為環形街道。街巷內道路錯綜複雜,如果一個不熟悉路況的人在巷子內走,很容易迷路。

因窯坑而得名

走進巷子,巷內鋪設了水泥路,路面乾淨,兩側的牆上掛著一些宣傳板,有些居民聚在一起聊天。

在濱西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一步一步走進巷子深處,看著眼前的建築,感受著這條小巷的氣息。“以前這裡面還有草房,現在被圍起來了,看不到了。”濱西社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她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曾經的一個窯坑處。“這條街叫窯上街,就是因為以前附近窯坑比較多。”該工作人員說,“以前這個地方也是個坑,後來填平了,現在成了一片空地。”

窯上街一號院,住的是卓秀蘭一家,卓秀蘭今年87歲,已經在此地居住了72年。

“這個地方以前都是燒磚的窯。”卓秀蘭說,燒磚需要挖土,磚窯的人就在此處挖。“那時候這片是空地,也沒人管,很多人都來這挖。”卓秀蘭說,就這樣挖著挖著,把這個地方挖得是大坑一個挨一個。

“我記得最深的有一個是4米多深,騎車都沒法過,坡太陡了。”卓秀蘭說,就是因為窯坑太多,所以這裡慢慢地就被大家稱為窯上街。

地勢依然不平

如今,這裡曾經留下的窯坑已經徹底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的水泥路面,窯上街裡已遍佈兩三層高的小樓。

“我家以前住的是草房,這棟小樓是前幾年慢慢蓋起來的,期間也用土填了不少坑。”卓秀蘭告訴記者,起初他們居住在這裡的時候,家裡的房子是草房。當時最害怕下雨,房子經雨水一浸泡就會倒塌。

雖說窯坑不見了,但巷子內並不平坦的地勢,似乎還在訴說著它的過去。“填坑時候,有的墊得高,有的墊得低,所以地勢才高高低低。”卓秀蘭告訴記者。

卓秀蘭說,她如今都有了重外孫,每當日落時分,沒事的時候,她總會拉起孩子的手在巷子內逛逛,給他講講這條巷子以前發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