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讀史明理,知古鑑今,今日與大家分享《漢書》20句。

1.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出處】 《漢書•王嘉傳》

【釋義】受到眾人的指責詛咒,即使沒有病也會死掉。

2. 既往不咎,來事之師也。

【出處】《漢書•李尋傳》

【釋義】事情過去了就別再追究了,可以作為將來事情的借鑑。

3. 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

【出處】《漢書•楊王孫傳》。

【釋義】不在無用的事情上花工夫,不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耗費錢財。

4.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釋義】站在潭邊羨慕別人捕到了魚,不如自己回去編織魚網。

《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5.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出處】《漢書•東方朔傳》

【釋義】那時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怎能相提並論呢?

6. 良藥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

【出處】《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釋義】好的藥雖然苦,但利於治病;忠言雖然刺耳,但有利於自己修養品行。

7. 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

【出處】《漢書•枚乘傳》

【釋義】泰山之水向下流,積年累月,能夠擊穿石頭,井上木欄因常年汲水,會被繩索磨斷。

8. 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出處】《漢書•韋賢傳》

【釋義】留給兒子滿滿一筐黃金,不如教他熟讀一種經書。

《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9、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

【出處】《漢書•司馬相如傳下》

【釋義】災禍本來就大多藏匿在隱蔽和細微的地方,而在人們的輕忽中產生。

10. 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出處】《漢書•司馬遷傳》

【釋義】不聽假話,就不會發生邪惡的事情,賢和不肖自然界限分明,白和黑也會明顯地區別開來。

11、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出處】《漢書•賈誼傳》

【釋義】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實則是習慣成為自然。

12、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

【出處】《漢書•揚雄傳》

【釋義】你瞭解其一,未見其二;只見到事物的外表,不瞭解事物的本質。

《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13. 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

【出處】《漢書•枚乘傳》

【釋義】福禍都有其產生的根源。除去它的根源,災禍又如何產生呢?

14. 事不當時固爭,防患於未然。

【出處】《漢書•外戚傳》

【釋義】遇到事情不能在當時據理力爭,應該在事故或災害發生之前就採取措施加以防備。

15. 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善者不疵細瑕。

【出處】《漢書•陳湯傳》

【釋義】評定人的大功勞,就不必記他的小過錯;推舉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

16. 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

【出處】《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

【釋義】福分和親善的來路沒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災禍和兇險沒有比內部分離更甚。

《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17. 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

【出處】《漢書•揚雄傳》

【釋義】不追逐富貴,不擔憂貧賤,不故意修煉品性來在世上求取聲名。

18.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處】《漢書•成帝紀》

【釋義】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19. 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出處】《漢書•食貨志》

【釋義】在寒冷的天氣,人們不會去等待狐裘或絲綿做的輕暖的冬衣(寒不擇衣);人在飢餓的時候,不會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飢不擇食);人在飢寒交迫之時,也就不會考慮到廉恥之心了。

20.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出處】《漢書•項籍傳》

【釋義】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漢書》20句,不忘古而知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