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億!千萬人或被洗劫,國家出手!

8月5日,溫商貸在官方發佈聲明,宣佈即日起正式進入展期階段。(注:展期是指貸款到期不能歸還,經批准辦理延長歸還時間。)

公告稱,自6月下旬以來,行業環境持續惡化,投資人信心遭受嚴重挫傷,用戶恐慌情緒蔓延,資金大量流出,平臺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流動性危機。

還聲稱,平臺創始人胡其豐先生已連夜起飛,報備展期事宜及兌付方案,並聲明自始至終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督,嚴格按照兌付方案開始執行。

溫商貸,在互金圈子裡算是一員老將。而且,在浙江當地也是相當出名的,高鐵、動車上都有過它的廣告。

早在2013年3月,溫商貸就開始正式上線營運了。去年10月,註冊用戶突破了1000萬。

據官網公佈的經營信息顯示,目前,溫商貸累計成交額突破388億元,借貸總餘額達到62.86億元,累計交易筆數超過377萬筆,當前待還筆數為8119筆,利息餘額達到2.51億元。

這樣一個老牌借貸平臺,怎麼會淪落到還不起錢呢?

這主要源於,強監管態勢下,行業出現負面情緒。而信心對於網貸行業發展十分重要,一旦信心不在,變相自融、非法集資等惡劣平臺將會加速崩掉。

在網貸界,“自融平臺不能碰”是一條鐵律。而溫商貸的自融,其實在P2P圈內,人盡皆知。

據報道,溫商貸已涉嫌進行自融和變相自融。它曾為五家與平臺控股方關聯公司提供借款,且借款額遠遠超過100萬元單一企業借款上限!

“自融”是指利用具有關聯關係的企業為自己或其他關聯方進行融資。

企業來開平臺融資,無非兩個原因,一是為了佈局互聯網金融,為了將來在日益火熱的互聯網中分得一杯羹;二是企業現在缺錢了,出現了資金週轉困難。更壞的情況就是,企業已無錢可借了,只能先自我包裝,然後大規模融資。

事實上,早在2016年8月,監管層聯合下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從事或者接受委託從事下列活動:

(一)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

(二)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

溫商貸作為老牌借貸平臺,明知而故犯,這無異於玩火。要知道,這波的P2P雷潮,主要是因為兩大死穴,一是資金池,二是自融。前者是錯配引發的流動性管理問題,而後者是涉嫌詐騙。

更有甚者,溫商貸愣是把銀行存管“玩”成了花式營銷。

依據國家監管要求,互聯網金融平臺需要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接,平臺資金進行銀行存管,以保障用戶的資金安全。

然而,溫商貸的銀行存管平臺,一直停留在宣傳階段,始終沒有上線。

據華夏時報報道,今年6月12日、6月16日,溫商貸均公告表示預計將於6月19日正式上線存管系統,但6月19日已過,溫商貸並沒有如此上線資金存管。

早前,從2014年到2017年的三年多時間內,溫商貸就銀行存管這一件事就先後經歷了5家銀行,前4家都是半途而廢。

3年換5家銀行,溫商貸愣是把銀行存管“玩”成了花式營銷。這無形中消耗了投資者對溫商貸的信任!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是騙局就遲早會崩盤。

如今,這些騙局正在迎來了一輪大清算:僅僅上個月,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1645家,相比6月底減少218家。

中金固收團隊一份研報顯示,3年後正常運轉平臺預計不超過200家。這一數量意味著,目前運營平臺頂多有10%左右能活下來,這一切不可謂不慘烈。

如今,行業負面情緒籠罩。恐慌情緒若蔓延,會波及大量正常運營的平臺,可能會造成網貸行業的擠兌潮,給整個行業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現在,國家開始出手了!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辦近日發文稱,將繼續推動行業檢查和企業自查,允許合規機構繼續經營。各地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也相繼發佈消息稱,將重啟P2P現場檢查工作,指導、規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主動退出網貸業務。具體包括:

一是儘快部署行業檢查和企業自查;

二是允許合規機構繼續經營;

三是引導不合規機構良性退出;

四是依法處理嚴重違法違規機構;

五是嚴厲打擊借款人惡意逃廢債行為;

六是對違法違規自媒體進行治理;

七是做好與投資人的溝通引導工作;

八是推進網絡借貸長效機制建設;

九是切實加強聯動形成合力。

關鍵的是這兩點,一是,符合各項標準的機構將接入信息披露和產品登記系統,繼續開展網絡借貸業務。

二是,網貸機構在退出過程中,不得註銷、不得開展新業務、經營地址不得搬遷、網站不得關閉,高管不得失聯。

看來,在這場行業洗牌中,一些違法詐騙平臺將得到懲戒,部分冒進平臺也將為此付出代價,而重視合規,紮實運營的口碑平臺將更容易渡過難關。

大浪淘沙始見金,網貸行業正處於良幣淘汰劣幣的階段。經歷“排毒”陣痛後, 網貸行業或將迎來春天?相信,只有那些合規經營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後!

(來源:中金在線綜合第一財經日報、財經要參、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