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初爲什麼要簡化漢字?


因為當初有一個錯誤的思想:認為拼音化才是人類文字發展的唯一方向。

中國漢字簡化分為兩個階段,即:新文化運動到建國前的思潮,建國後的簡化行動。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早期的文字也都是從圖畫發展而成的象形會意文字。

隨著時間的發展,世界各大文明當中,除了漢字以外,其他都發展成為了表音文字。

一、1949年建國以前的漢字拼音化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在中國知識分子眼中,中華文明的優越性毋庸置疑,包括漢字在內的一切,都深深影響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然而,1840年以後的慘痛事實,打碎了關於中華文明無比優越的幻想。

知識分子群體痛定思痛,開始反思中國為什麼落後這個問題。

他們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歐洲人只要學習26個字母,而中國人要學習數千個漢字,太浪費時間太難了。

於是,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開始有人提出逐步廢除漢字,向拉丁化發展的呼籲。比如,國學大師錢玄同認為漢字難認、難記、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發展國語文學和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極力主張徹底廢除方塊漢字。

此外,其他新文化運動主將胡適、魯迅、瞿秋白、蔡元培、陳獨秀等人也都主張逐步廢除漢字,認同拉丁化才是漢字的出路。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經推出了第一批簡化字方案,不過在考試院長戴季陶等人堅決反對下,1936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

二、1949年以後從上而下的簡化漢字運動的兩大原因

1、把漢字簡化看作是拼音化的前一階段

1950年,斯大林說,全世界都是要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全人類的語言文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

1949年建國的主要領導都是在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影響,無疑也很認同漢字拼音化的發展方向。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動漢字簡化改革。當時,認為不能一步到位發展到拼音化,所以中間要加上一個簡化字的階段,從而創造漢字內部利於拼音化的條件。

2、簡化漢字為了掃盲需要

除了拼音化這個理想,還有一個現實需要是掃盲。1949年,全國人口中,有80%的文盲,總數大約3.2億。這樣一個龐大的文盲群體,顯然不符合迫切希望中國早日擺脫貧窮落後的需求。

於是,通過大力推廣簡化漢字來掃盲成為舉國上下極力推動的政策。

不過,漢字的簡化和拼音化方案曾引起不少質疑和反對,多數人在被扣上“對文字改革進行惡毒的攻擊”的大帽子,劃為“右派分子”。

今天,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們對漢字的認識再次獲得修正,未來,繁體字的命運不管將會如何,希望我們的後人都不要忘記這些優美的漢字。


朱世巍



漢字的簡化不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實行的事,其實從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有在搞。人們發現,明代的《白兔記》劇本,裡面就有兩百多個字是和現代簡體字一模一樣的。


之所以簡化漢字,是因為一些漢字書寫起來實在是太複雜了,不利於認知,不利於教育、推廣,不利於日常生活使用方便。


中國現代落後於西方,有閉關鎖國的原因、體制的原因,文字書寫繁複也是原因之一。原來受大中華文化影響,採用漢字書寫的日本、韓國結合本國國情進化了簡化,越南的文字書寫乾脆進行了拉丁化。中國在“五四”運動時,就有一大批學者提出來中國文字要拉丁化,連簡體字都不要。比如魯迅先生就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提出漢字簡化都是比較保守的觀點,就是沒有人提出堅持要用繁體字。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就簡化了324個漢字。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關於公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把564個繁體字簡化為515個簡化字,並規定了54個偏旁的簡體。1977年12年20日,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稿)》,稱為“二簡字”。但20世紀70年代中蘇交惡,二簡字被迫流產,漢字拉丁化方案從此停止。中國政府採用了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現在我國的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部分國外唐人街還在使用繁體字,使用繁體字體現我們尊重傳統文化,有利於我們更好了解傳統文化,是有它的意義和作用的。但在日常使用當中,簡體字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方便,助推了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現在,新加坡也在用簡體漢字了。


陽海子


在解放前,或是說在封建社會,讀書認字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封建社會的讀書是讀書人。普通大眾根本沒有讀書的可能。就相當於現在的孩子讀個碩士生那麼個代價,而那只是讀書,條件好的讀三五年吧,私塾其實肚子裡也沒什麼貨,後面就是成不成材,一看自身二看祖墳了。

只到解放後我們黨中央為了解放全民思想而不得不讓全民學習文化知識,讀書認字。繁體字相對繁瑣,費工費時還不好寫而只為了為全民普及文化而從一此古漢字文化的部分同音字,還有的是寫行草書中得到的些簡化筆畫字來學習應用。

事實證明簡體漢字在中國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應用,簡單易學,符合中國人書寫記憶,對過去的一些都書人來說也沒有太多的改變。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佈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佈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


在短短几十年的應用中,簡單漢字在全球都有著廣泛的認知,認同,應用。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讓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弘揚。是華夏民族之福,反對的聲音只是在孤立自己。珍重

答題完畢,^_^


艾萊福佑


我們都知道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也有很多愛好者讀過他的文字,但如果不簡化漢字,我想按那個時候的排版和文字,大部分人都沒辦法讀下去。

打點的地方是斷句,所以他那個時代,文字是上層人士或者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才能夠接觸的東西,而大部分的老百姓,仍把識字的人當成稀缺之物,而不可能有機會有時間去把這樣複雜的文字搞清楚弄明白。

如果不簡化漢字,那掃除文盲和普及基本教育壓根也就無從談起!

民國的那一批學者,錢玄同啊、胡適啊、魯迅吶、蔡元培呀等等很多人就已經開始著手漢字簡化工作了,當時有兩派,一派是非常不成熟的要全面字母化,就是隻要現在的拼音,而不要漢字,這是受到“全盤西化”思想的影響太重的原因;另一派則是主流,做漢字的簡化,35年中華民國第一份《簡體字表》就已經出爐了。

當然,簡體字最終成熟並且推廣開來還是咱們共和國建國以後的事情了,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咱們現在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能識字的局面。

如果不簡化漢字,我都沒有機會在悟空寫下這篇答案,也沒有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機會,更加不可能從前人的作品跟文字中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生命體悟。

簡化漢字跟普及教育息息相關,而普及教育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簡化漢字的意義何等偉大呀,功在千秋,利在萬世啊~~~

文\\阿閒,每天都會更新問答,歡迎關注。



當初的初,往前可以推到漢字出現之時,不僅僅指建國後的漢字簡化表的簡化。

漢字簡化從漢字誕生之初就開始,漢字一直就有簡化趨勢,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決定。

最早是甲骨文,演化到金文,應該是理論意義上的第一次簡化。由金進化到小篆,是第二次簡化。這個簡化與一般人理解的簡化不同在於,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是不統一的,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運用行政力量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統一的簡化漢字——小篆。

從小篆到隸書到楷書,不能稱之為簡化,可以叫作漢字由象形字彎扭曲斜到橫平豎直的抽象化。

楷書之後,漢字形狀基本定型,簡化主要工作就是減少筆畫。

漢字簡化歷史悠久,但一直存在官民兩個版本。

民間漢字簡化先行,動力源於從簡,便於認讀書寫,但不算數,沒有官方認可也就是民間流行。

官方因為朝代變化,對文字簡化不上心,因此,民間許多簡化字不入官方文書。到是太平天國時期歷史上首次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大多數已被1956年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近現代在漢字簡化過程中存在很大誤區,一是認為漢字落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再有就是認為漢字難寫難認,很難推廣普及,應該向拉丁文方向改革。

由於漢字難寫難記難認,從字形上絕大多數無法直接讀出讀音,廢除漢字的進步意義是希望文字大眾化,便於更多的普通人會讀會寫會應用,發揮文字的作用。

但實踐證明,漢字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不可輕言廢棄。

新中國成立後也曾著手研究廢除漢字。如果當時運用行政手段強行廢除漢字,後果肯定很糟。因為漢字不僅僅是符號,還是華夏文明的主要承載體。幾大文明古國就中華文明流傳到今天,且一脈相承,承載文明的工具——漢字,功不可沒。

由於漢字具有獨特的形象和書寫方式,漢字使用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色,形音一體,音形達意,這是其它任何民族文字所不具備的,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符號,是中華文明魅力所在,可以說沒有漢字也就沒有了中華文明。

民國時期,各路學者對簡化漢字做過大量工作,建國後,對文字改革經反覆討論,確立的基本原則是:整理選定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律加以適當的補充;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採取行書、草書,但必須注意容易書寫和便於印刷;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不必為每一繁難的漢字製作簡體;簡體字選定後,由中央教育部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佈實行。

這就有了1951年擬出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後經多次反覆修訂,於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並隨之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1977年12月20日,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字”。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佈廢除“二簡字”。同時發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內收通用字7000個(含《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字)。這個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6196字),規範了中國大陸的印刷字形標準,另外亦恢復了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被淘汰了的15個異體字為規範字。

1977年的“二簡”方案比較草率,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當時推出“二簡”,一是十年動亂文字科學研究中斷,社會上流行一大批不規範的漢字;二是大家隨便用用也已經成了習慣;三是片面理解大眾化,以多數人接受為標準,放棄了文字簡化要遵從科學性(全國統一、官方民間一致認可);四是有些字已經失去漢字的形狀,不倫不類。

“二簡”被否定看來是對的。

不過,漢字簡化到目前為止沒有停下腳步,而且拉丁化嘗試也有積極效果,有比較規範的“拼音方案”。

拼音方案解決了見字讀音,但失去了漢字的書寫美閱讀理解美,估計最後也就起個“音標”的作用。

目前,簡化漢字只在大陸使用,已被廣大民眾接受,港臺澳以及海外僑胞還是使用民國時期的繁體字。

華人圈,大陸的小孩由於接觸繁體字比較少幾乎不識繁體字,年輕人識讀書寫也困難,但隨著電子技術發展,電腦上簡繁使用沒有任何障礙。

簡化漢字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漢字好認好讀好寫更簡便。簡便就高效。比如簡化字“臺灣”,繁體“臺灣”,書寫就差太多筆。

因此,漢字簡化一定是不變的方向,但未來簡化趨勢是考慮華人圈共同接受,而不僅僅是隻考慮大陸一方。


布衣吳新建


總有人認為簡化字是建國後搞出來的,也總有人以為繁體字高大上的不行,甚至有人借簡化漢字這點事含沙射影。漢字從甲骨文以來,幾千年演化,有一個逐步從簡到繁又從繁到簡的過程。如果你認真學習一下歷史,研究一下文字,就會發現,早期甲骨文、篆書裡面有很多一筆字,非常簡單,象形,後來的小篆、隸書等等逐漸規範化,筆畫也增多了,但仍有很多字的筆畫比後來的要少,到唐宋時期很多漢字才變得比較繁瑣。但隨著書寫使用的需要,又有很多字開始被簡化和異化,這個規律從歷代碑刻及書法名家的作品中可以看的非常清楚。到明清時期一些簡化後的字與繁體字通用,造成了漢字字數變多,多字通用混用,有的字只有一個意思只有一個用法的也很多。新中國建國後規範文字,一方面是使漢字標準化,另一方面推進文化教育便於讀寫,主要依據是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簡化字,同時去除一些異體字,廢除沒有必要的一字一義。既符合漢字自身演化的規律,也符合當時的國民教育需求。當然後來又搞二次簡化有些過頭,被廢除了。總體來說,漢字簡化是基本合理的,而且歷史證明也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慣性導航88761176


簡化字是漢字的一大進步。現在有人出來反對,還要恢復繁體字,就是“倒行逆施”。有沒有人能夠算清楚,推行簡化字以來節省了多少“時間”?豈不知“時間就是生命”這樣的道理?節省了多少筆墨,不知道筆墨也是“金錢”?“刪繁就簡”是一個常用成語,文化人沒學過嗎?“復古”未必都是好事,“復舊”並不高明。有了紙張,誰還用竹簡?有了複印機,誰還用複寫紙?有了簡化字,誰願意寫“繁體”?有了“重複號”,誰還再寫一遍?“簡化字”並非中國獨創,外文也有“縮寫”,同樣是簡化,而且是簡化詞。人名也簡化,只要你認的。馬克思,列寧很少有人用全名。國名也簡化,美國,英國,中國,好多人不知道全名。貨幣也簡化,用符號代替。服裝也簡化,拉鎖代替紐扣是常見的。梳妝也簡化,辮子改披肩。數學就是簡化的經典,減少了多少“麻煩”?“把複雜的東西變得簡單”是聰明和智慧,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是“愚蠢和落後”。這樣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就是“披著袈裟不念經”,“豬鼻子插大蔥”。中國當初為什麼推行簡化字,就是為了“進步”!


麻辣SC


簡化文字,一直是文字的發展,社會需要的結果。個人看法:

一、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等。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形體一直按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

二、我們從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會發現,部分文字非常複雜性,而且具有不規範性,相似性和不易區分。文字的發展也代表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需要,形體也從繁瑣到簡潔的規律發展演變。

三、漢字的發展演變:不單獨古代,民國時期和建國後都有漢字簡化方案實施,現在的繁體字本身也是經過發展簡化後的文字,現在繁體字的稱呼也只是相對現在的簡體字而言。

簡體字對於教育的普及,以及日常交流,書寫,都有積極影響。繁體字相對而言,對於歷史文化傳承,文字演變,傳統文化研究,考古等方面,繁體字具有很大優勢。





萌哥蛋蛋看世界


自漢朝定形漢字形體至今1849年。

太平天國時期,為了提升識字率簡化了部分漢字。

建國初期為了掃盲,提升識字率,簡化了部分漢字。

2001年中國立法規範文字,並將方言,繁體字,異形字歸為中國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漢字,無論繁簡,都是中國文字,形相同,意相同。

統一貨幣,文字是國家強大的象徵之一。

我家繁簡都用,老爺子書法,作詩賦都用繁體,工作生活,其它方面都用簡體。


Sukyoo


天天在說這個問題,說得tmd煩呀。

一,iPhone4是經典。為什麼還有678x

二,有些繁體字已經不適應現在的事實。比如門,現在在門哪還有窗戶?比如窮,弓著身子就窮嗎?西鬼就醜嗎?bug多了去,修改不好嗎?

三,文字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好用才對。

四,有人說繁體才是正統。甲骨文算什麼?

五,從視覺上來說。一篇繁體字的文章,多的幾十劃少的一二劃,胖的胖瘦的瘦。

六,現在小孩子的學業負擔那麼重。都是繁體字的話,筆都多用幾支。小孩子寫字的方格子,簡體字都裝不下。還繁體?

前幾年馮鋼炮說過。愛無心親不見。這是對的啊。現在這些有錢的沒錢的。哪一個沒有三五八個對象?離婚比他們心跳還快。愛要什麼心?年輕人一進學校到工作都在外面,一年見一次。這不就是親不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