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網約車毀於合法傷害

摘要:打車時常跟網約車司機聊,感覺從事這行的人身上都有一種焦慮感,既是灰色生存下不安的焦慮,也是對未來和職業缺乏穩定預期的焦慮。幹這行,面臨著太多不確定,缺乏一個合理而穩定的制度預期,一些地方對網約車充滿敵意,規定過於嚴格,達摩克斯之劍懸在頭上,讓他們時時擔心“最可怕的那隻靴子”落下來。果真按照最嚴格的規定去執行,多數車就沒法開了。

別讓網約車毀於合法傷害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前幾天出門約滴滴,非出行高峰期,平時幾分鐘就能約到的車,系統竟然顯示要等半個多小時!沒辦法,只好頂著烈日炙烤直接去路邊等出租車,一堆人在路邊排隊,折騰了差不多半小時才打上車,大熱天一身汗,很是狼狽。本以為遇到了特殊情況,後來上網才知道,抱怨打車越來越難的聲音在朋友圈刷屏,一篇文章說,剛剛過去的那個週末是近幾年打車最難的一個週末,本以為已被網約車解決的打車難重返京城。

問題出在,那個讓網約車企業和司機們害怕的“靴子”最終還是落下來了。--北京市發佈查處非法網約車新政於7月1日起執行,新政明確規定,在北京未經許可擅自從事或者組織從事巡遊出租汽車客運經營、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客運經營的,京車京人平臺證三證不全,都將被扣押車輛。執法力度在加大,巡查力度在加大,處罰力度在加大,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抓車”。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網約車已成公眾主流的出行方式,“三證”扼住了網約車的咽喉,“打車荒”直接源於“車荒”。

今年夏天似乎格外熱,遭遇“史上最嚴抓車”,酷暑中叫不到車,公眾的鬱悶可想而知,可板子能打向誰呢?能歸咎於“最嚴抓車”嗎?當然不能,交通執法依據的都是寫得清清楚楚的交通法規,對網約車企業的資質要求,對車的要求,對開車的要求,都寫在網約車新政的幾個法規中,執法者嚴格依法執行,沒有任何問題。大熱天的,誰願意到機場、到車站、到旅遊景點、到人流集中的地方去“打擊非法客運”?

“史上最嚴抓車”的執法沒問題,有了法律就得執行,否則法律形同虛設,問題出在這樣的網約車規定本身有問題,過於嚴苛,很多要求不合理,嚴厲得沒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比如對車型的要求,一直被輿論所詬病――選擇約什麼樣的車,高檔的還是經濟的,應該由消費者選擇,憑什麼規定車型?完全合法的網約車要求三證,平臺證、車證、駕駛員證,有觀察者指出,先不說平臺證好辦與否,車證要求司機轉營運,這把很多隻想做兼職的車輛排除在外了,畢竟保險報廢年限完全不一樣,戶籍的硬條件更排除了大部分從業者。

這種精緻而嚴苛的網約車管理,只會用高不可攀的成本逼得網約車企業知難而退,不甘心退的話,只能部分地轉為“灰色生存狀態”――所謂“灰色生存”,就是那些已經開了多年卻達不到三證要求的車,仍在開網約車,畢竟城市對用車有龐大的需求,執法寬鬆時就出來跑一陣兒,像現在“抓得這麼嚴”就不出車。本來開網約車開得挺好,創造了一個新業態,創造性地解決了過去老大難的打車難問題,但在很多地方,合法的產業,被嚴苛的規定逼到了灰色生存狀態,不得不玩起了貓捉老鼠、老鼠躲貓的遊戲。

打車時常跟網約車司機聊,感覺從事這行的人身上都有一種焦慮感,既是灰色生存下不安的焦慮,也是對未來和職業缺乏穩定預期的焦慮。幹這行,面臨著太多不確定,缺乏一個合理而穩定的制度預期,一些地方對網約車充滿敵意,規定過於嚴格,達摩克斯之劍懸在頭上,讓他們時時擔心“最可怕的那隻靴子”落下來。果真按照最嚴格的規定去執行,多數車就沒法開了。

他們擔心輿論的彈性。跟一個司機聊過,他最怕就是哪裡網約車司機又出負面了,哪個司機騷擾乘客,哪個乘客被尾隨被傷害,或者哪個司機有缺德問題,這些個案立刻會形成一種輿論風向,形成對整個網約車合法性的質疑,好像所有網約車司機都成了色狼,都成了潛在搶劫犯。--負面個案在一段時間內會形成一種“嚴治嚴管網約車”的輿情壓力,很多地方就會藉助這些新聞對網約車管理層層加碼,個別敗類生病,全體網約車司機背罵名吃藥,又得疊床架屋加一層苛刻要求。對網約車的管理就在這些負面個案中搖擺,曝出一次新聞就會加碼一次,出一次負面就會形成一波“嚴管”預期。

他們擔心地方的彈性。地方對網約車管理尺度不一樣,有的地方開明,沒那麼多苛刻要求,有的地方則很嚴,戴了很多緊箍咒。--甚至一些小城市,並沒有大城市那樣的管理壓力,也出臺了嚴苛的規定,甚至釣魚執法。地方彈性的結果就是標準傾向“最嚴的地方”,也就是向更嚴的地方看齊,總覺得自己還不是最嚴的。

他們擔心執法的彈性。因為條件過於苛刻,很多網約車都處於灰色狀態,如果完全按規定,網約車就沒法幹了,所以一些地方對灰色生存有時就是睜隻眼閉隻眼。――但總體走向就是執法將越來越嚴,處罰也會越來越嚴,這是司機們所擔心的那隻“靴子”。

對網約車能不能寬容一點?對這種解決了公眾出行難問題的新業態能不能多點兒善意?對公眾大熱天大冷天打不到車的焦慮能不能有點兒共情心同理心?我知道這樣的呼籲很無力,但不得不說。網約車代表著公共交通的未來,對網約車充滿敵意的結果,是城市管理的一種倒退,不要讓本來陽光的網約車“灰色生存化”,不要讓網約車毀於嚴苛管理下的“合法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