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網約車

且慢!網約車

上週我寫了一篇《網約車的天花板》,有朋友問我,是不是不看好這個行業了。顯然這是一種誤解。說一個行業有沒有天花板,與說一個行業有沒有價值,完全是兩碼事嘛。

如我之前所說,用戶目前對網約車的槽點是,打車越來越難、越來越貴,還伴有安全風險。這背後折射出的行業天花板是,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創新跟不上政策和新規的節奏。最後弄得網約車平臺也很疲憊。

昨天打車,看到司機正在用手機做人臉識別,我問他為什麼要開著車做這個,他說滴滴現在會對司機臨時抽查,驗明正身,防止人車不符。這是一種進步。

但在中國(之前主要是非互聯網領域),沒有市場競爭的後果就是,創新總是跟著政策走,陷入一種倒逼機制,而不是真正從用戶需求出發。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以北京為例,在現有政策下,即使有新玩家的加入,也不見得就能立刻扭轉“打車難、打車貴”的現狀。目前的形勢是,網約車行業似乎正在進入一個間歇期:大家都希望行業越來越好,但創新的動力正在由外部競爭轉變為內部挖潛。既能滿足用戶需求,又能適應新政,這是個雙重挑戰。

今年三月份,美團打車進入上海之後,很快拿下30%的市場份額,各地群眾翹首以待,希望美團儘快到來。但直到現在,依然停留在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

說心裡話,我也不希望美團以一種勢如破竹的形象進來。這個行業一直都不缺少激情四射和狂飆突進,缺的是細水長流、穩紮穩打。美團打車是新手,但應該有老司機的穩。

無論是美團打車,還是“天團打車”,用戶需要,司機需要,行業也需要。

行業問題不是一家公司能解決的。一家獨大的結果是,政策只會聚焦於一家公司,而不是整個行業。百度之前幾年遇到的問題,就是一家獨大之後的壟斷過剩。壟斷過剩的後果就是缺乏創新的動力,缺少進化的勇氣,並且一有風吹草動,所有輿論都指向你自己。

而如果一個行業有兩家以上的主要玩家,行業問題就不再是一家公司的問題,跟政府溝通、跟政策博弈,就有了幫手。一個行業的安危繫於一家公司身上,既不健康,也不會長久。現在中國網約車行業的生存重要性,要遠遠大於一家公司。這是所有從業者都要看清的。

要做不一樣的選擇

我之前說過,網約車行業已經進入下半場。網約車的上半場其實就是兩個字:燒錢。某種程度上,燒錢對於教育用戶、培育用戶需求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它不可持續,即使領跑者,也很難建立自己的護城河。下半場需要的是精耕細作,慢工出細活。其實也是在為上半場還債。

美團打車進入階段的不同,解決痛點的方式、方法也必然不同。上半場誰的融資能力強,誰就能快速佔領市場份額。那是一個講究閃電戰的階段。

現在美團進來,市場環境、用戶成熟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閃電戰、速決戰既解決不了對手,也解決不了用戶需求。滴滴的成功方式,肯定不適用於美團打車,就像滴滴外賣也不可能重複美團外賣的成功邏輯一樣。在當前政策下,簡單粗暴地補貼已經不能解決行業痛點了,反而會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不快。

美團點評這些年最大的優勢,就是積累了中國數量龐大的各類商家,這也是美團打車差異化競爭的優勢。看看最近美團打車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廣告投放,就說明網約車行業的玩法在變:

“用美團打車,吃喝玩樂通通都打折。”

“用美團打車吃飯最高減三十、看電影最高減二十、點外賣最高減二十。”

交叉營銷在給用戶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同時,也會給商家帶來客流。對於美團來說,就避免了重複以往通過資本獲客的老路。

行業不僅需要新玩家,更需要新變量,美團打車不能再重複昨天的故事了。現在這個艱難的階段,更需要行業建設者的出現,而不是高舉高打。

就美團打車在上海、南京兩地的實踐來看,王興確實想走一條“穩路”。先在南京進行“灰度試驗”,用了近一年時間才進入上海灘。很多人在意美團打車初入上海時的勢如破竹,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如果沒有南京的鋪墊在先,就不會有上海灘的一鳴驚人。

而美團打車在上海的搶眼表現,對於用戶來說並不是多了一個選擇而已。準確地說,是多了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之前關於美團邊界的討論,核心就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王興給出的答案就是:是否存在行業痛點、以及美團是否有能力去解決。

美團打車在上海率先推出了針對“套牌車”專項整治——“颶風行動,即實際承運車輛信息與平臺註冊信息必須一致才能有資格運營。最近,“颶風行動”再次升級,增設線下驗車、人臉識別、臨檢等三大關卡。

目前美團打車在上海地區所有新註冊車輛和駕駛員,均需前往線下驗車點進行核驗;自5月30日起上線人臉識別比對系統,確保駕駛員和註冊人一致;此外,美團打車已於6月中旬啟動“臨檢”機制,對在網運營的車輛隨機進行審核。形成了“線下驗車、人臉識別、臨時抽檢”三大審核機制,全力圍剿“套牌車”。

這一波“颶風行動”,就是主打用戶安全的痛點,乘客滿意,政府當然也滿意。

要步步為營,不要步步驚心

一位投資人曾跟我說過,網約車上半場競爭的目的是幹掉對手,下半場競爭的核心是搞定用戶。我問他“難道上半場沒能搞定用戶嗎?”“上半場搞定的只是流量。”他說。

當以幹掉對手目的的時候,迅速開疆拓土、攻城略地就成了必殺技,但如果是以解放用戶、滿足用戶為目標,速度就不是第一位的。

因為網約車是一個區域規模市場,而非全國規模市場。就像Airbnb,如果只在一個城市落地,必然會影響用戶使用頻率,只有全國、乃至全球各個城市都有Airbnb,其模式先進性才能體現出來。因為一個人的旅行往往發生在自己的城市之外,而出行大多時候發生在城市之內。

打車是一個本地化的需求,它服務的主要是當地人,就像美團,雖然只進駐了南京、上海兩個城市,但依然像北京的網約車平臺那樣,能夠自我運轉起來。這就是區域規模市場的特色:它在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與它進駐了多少個城市並無必然聯繫。節奏感很重要。

美團從一開始就是一家講究節奏的公司。美團2010年一進入團購風口,就遇上了“千團大戰”,一路廝殺,從“百團大戰”到“剩者為王”美團憑藉的是穩紮穩打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截至2013年12月,美團覆蓋城市數量305個,佔據行業半壁江山。

此後的2015年10月,市場份額分列第一、二位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宣佈合併,此時美團點評已經佔據了行業超八成的份額,O2O領域最大獨角獸就此誕生。

沒有團購時期的保守,就不會有外賣時期的穩準狠。美團前面五年的基本功,保證了最近三年業務相關多元化成功率很高。經常有人說美團跨界太多,其實想想外賣業務、酒店業務、電影票業務,哪個不是在團購基礎上自然進化出來的?

如今美團做打車,是在核心業務協同之下的新選擇。說白了不做打車,美團也會活得很好;做了打車,也很難取代滴滴的位置。打車對美團來說是正確的事,而不是救命的事。與其倉促上陣,不如先在南京、上海練好內功。帝都人民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玩家。

團購一戰,讓外界見識了美團對節奏的把控能力,網約車下半場,又到了考驗美團節奏感的時候了。王興這個團隊的最大優勢,就是心境。創業十五年,除了上市還沒進經歷,其它該經歷過的都經歷過了,如何平衡速度與激情、節奏與目標,對他和團隊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更重要的是,美團打車並不是美團的救命稻草,擴張慢一點,也許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