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

由於我們看印刷體太多,養成了對中國漢字審美情趣中很不好的價值觀:我們誤以為整齊的漢字才是美!在書法領域裡,如果把楷書寫得行行整齊,全篇整齊,單字中筆畫精細變化也都整齊如排隊,那麼可以告訴你——在學習楷書上你失敗了!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其一,古代寫書法的人不是機器,他不可能做到那麼整齊(能做到那麼整齊的現代書法“家”絕對是高手,我膜拜一下);其二,古代寫字最怕“狀如算子”(這是拿算盤子打比方,你看算盤上的珠子都長一樣,多整齊呀),所以古人有意讓字寫得不那麼整齊,而這種有意安排的思想是值得我們今天來探討的。

請注意,這裡我強調是有意寫得不那麼整齊!這就是古人理解結構比我們深刻的原因,也是他們寫出來的字,讓我們今天的人初看覺得特別彆扭的關鍵所在。

(有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看古人早期的楷書中的單字,總覺得不好看!其實原因是你看整齊的印刷字體時間太久)下面具體來談一談楷書取勢中的“三不”法則:
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

1.不對稱主要包括:空間不對稱、寬度不對稱、粗細不對稱、左右不對稱、上下不對稱五種。你只要記住歐體裡很多地方是打破傳統漢字結構上的不對稱原則的就行(篆書、隸書堅持中軸對稱原則的結體特點)。例圖1中的“宮”字,在九成宮裡多次出現,是一個比較難寫好的字。上面的寶蓋頭是常用偏旁部首,一要首先練好,然後再來寫這個“宮”字。例圖1中印刷體“宮”字中,藍色虛線表示縱向或橫向的對稱軸,大家可能已經發現,印刷體中的“宮”字,寶蓋頭下面全是對稱的,我們看多了這樣對稱的“宮”字後,潛意識裡就覺得不對稱的“宮”不美!其實是我們錯了,這全因為我們看多了印刷體而造成對書法字帖中的對構審美不準的主要原因。九成宮原帖中的“宮”字下面的兩個“口”很明顯打破了空間對稱,歐陽詢故意寫得不對稱,上面的“口”有意寫得向右上方傾斜之勢,而且寫成了較長型;下面的“口”字故意寫得向左上方傾斜得少,而且寫得較扁型。這樣的不對稱安排,一下子讓這個“宮”字下面的兩個“口”因為長寬比發生的完全不同的變化,而讓全字的險意頓生。相反,印刷體的“宮”字就顯得太過於平整,反而沒有什麼韻味了。圖1例圖1中的“澗”字,屬於空間不對稱的典型的例子。漢字中“門字部首”是個很難寫的偏旁,不信的朋友可以去試試。我自己以前就寫過很多次,總寫不出原帖的味道來。後來才知道,原因在於我沒有理解空間不對稱這個方法。例圖1,原帖中我用藍色陰影標註出來了,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空間不對稱”是怎麼回事。大部分人,寫這個“澗”字右邊的“間”部分的“門”旁時,會將空間都寫得“大小差不多”、“高度差不多”、“胖瘦差不多”,因為我們潛意識裡認為“門”字部首上面就應當寫得對稱呀!其實是我們錯了。再看印刷體的“澗”,就顯得太過於穩重了,失掉了特點,這是楷書臨寫中要儘量避免的!再來看個左右不對稱的例子。“左右不對稱”在九成宮原帖裡可謂是“比比皆是”,很多左右結構的字,都是用的這個辦法來“求險絕”,此法快被歐陽率更用濫啦!(其實四大楷書中的大家們,在處理左右結構的字時,也都不自覺地使用“左右不對稱”方法)。圖2例圖2中的“神”字,原帖中處理左右兩部分的重心時,如紅線所示,故意營造出不對稱的重心感覺,這樣構造出來的“神”字才顯得險峻;反觀印刷體的“神”字左右重心都是中心對稱形式,基本上沒有什麼特色。(大家想想,你寫“神”字時,有沒有都寫成印刷體的結構特點了?)再看例圖2中的“觀”字,同樣原帖中處理時用的左右不對稱原則,顯得“觀”字很雅,如昂首挺胸的君子站立著觀望時的姿態,且中宮向中線的底部收緊,上面開放出來,出來很美的造型。反觀印刷體的“觀”字,就太中規中矩沒有險峻的結構特色了。圖3類似的例子如圖3中的“尚”字,內部左邊空間與右部空間明顯不對稱(左窄右寬),而對比印刷體裡的“尚”字,可以看出印刷體裡的“尚”內部左右幾乎成對稱相等的空間。類似的字還有圖3例字“高”,原帖中下部的空間也是不對稱的安排。


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

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

2.不平行意思是:九成宮裡的字出現多個橫畫時的,歐陽詢一定不寫得平行;出現多個豎畫時,也一定不能寫得平行;出現多個撇時一定不能寫得平行;出現兩個以上的捺時,一定不能寫得平行。總之,多個相同筆畫出現時,一定不能寫得平行!不能寫得平行!這一點很重要!來看例子。圖4圖5這樣的例子,九成宮帖裡太多了,這兒不一一列舉。如圖4、圖5,用紅、藍線標註出來,右邊是相對應的印刷體的字的結構,大家試著自行理解一下這種不平行的處理方式(有橫畫、有豎畫),筆者單就這一點不贅述太多文字啦!


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

3.不對齊即:上下不對齊;左右不對齊;中線不對齊。這也是歐陽詢處理結構時常用的手法,這種手法從王羲之那裡學來的(例如懷仁集王聖教序裡的“蓋”“集”二字),早在魏晉時期的鐘繇也用過(宣示表裡有很多例子,大家可以自行查證)。九成宮裡的“不對齊”手法,我們具體來看例子。圖6 中的“慮”,從上到下分三個部分,從標註的重心線上看,原帖裡三個部分的位置重心都有很小的錯位(有意不對齊),從而讓此字變得非常險峻有力!而印刷體中的“慮”字則三個部分的重心線基本上在一條線上,對得非常齊整,整體感覺字勢平淡!再看圖6中的“養”字,上下分兩部分,原帖中明顯上下兩部分有意錯開位置,而顯得此字有點要倒的樣子,但細看卻是全字重心調整互補得非常巧妙,險竣之味道凸顯!反觀右邊印刷體的“養”字,上下兩部分的重心線完全重合,字顯得四平八穩,到也落落大方,但卻失掉了書法中的書寫味道!
掌握“三不”,歐楷頓時提高几個檔次,寫的靈動、有味道

總結:歐體楷書要想寫出原帖的古味,在結構處理上,我個人以為有五點方法可供參考:一是傾斜;二是抑揚;三是不對稱;四是不平行;五是不對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