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8年,淺談格力的風險與機會

過去7年,格力營收復合增長率13.6%,淨利複合增長率26.7%。這樣一家公司,市場給出10.21倍的TTM市盈率,無論在A股市場,還是全球市場,這個估值似乎都“低估了50%”,是市場錯了還是另有玄機?

市場看空格力主要三個方面:家用空調增長面臨天花板、格力轉型能力存疑、董明珠連任問題。以下是本人淺見,望拋磚引玉。

家用空調市場空間

幾乎所有空調市場研究都喜歡跟日本比,因為地理位置和氣候相近。日本戶均空調數自2009年後增速放緩,近幾年一直維持在2.48臺每戶,中國疆域遼闊,最終城鎮化率達不到日本的水平,戶均數應該低於日本,若按2.2臺計算(北上廣深),中國人口有4.42億戶,中國的家用空調最大保有量為:2.2*4.42=9.7億臺。2016年中國空調存量4.26億臺,戶均數0.96臺,當年內銷量為6049萬臺,以16年為基數中國家用空調市場毛估估還有128%的空間。這個目標什麼時候達到呢,我也不知道,即要看經濟情況,也要看城鎮化率。截止2017年,歐美國家城市化率基本在80%以上,日本最高93.9%,中國58.5%。

很多研報通過分析地產週期來預測空調銷量,這隻有短期意義,沒有長期意義,地產週期的波動並不能長期影響空調的需求,預測房地產市場本來就很難,再拐一道彎研究和空調銷量的關係,難度更大,參數更大,準確率更低。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保有量的提升,不代表增長率的提升,市場越接近飽和增速越慢,甚至是負增長。但是畢竟還毛估估翻一番的空間,因此近幾年也不會衰退,這是一道價值防線。

格力的轉型能力

幾年前我說過一個觀點,格力和美的估值差異部分在於:格力從來沒有向市場證明過其轉型能力。市場既然擔心空調增長空間放緩,自然就期待格力能夠做出轉型。然而,近幾年格力幾次轉型的嘗試都沒能取得好的結果。

格力手機是典型的例子,雖然還不能下結論說手機一定失敗,從中折射出管理層在智能手機的整體策略上毫無章法,似乎主要從工業思維和物理的角度來做手機,對品牌和用戶的理解略為粗淺。

車用空調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因為產業鏈和技術壁壘跟家用空調區別很大,多年來格力一直鮮有作為。16年年報和董明珠都層多次提升技術已經完全掌握,然而在17年年報已經沒有提及今年股東會上都未曾提升,是否暫時遇到困難了?

入股珠海銀隆遇阻

部分格力投資者內心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擔心空調業務到達天花板,另一方面有懼怕轉力轉型失敗,銀隆就是一個例子。這種矛盾的勝者心態在某些時候會阻礙管理層作出大膽的嘗試。

芯片、智能機器

芯片雖然三年前已經開始研發,離應用還有的距離。智能機器應該是格力除空調之外離應用最近的一個領域。未來能否為格力貢獻有力的業績,還有待觀察。

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是重技術的理工科思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格力的轉型能力,當然也正是這種專注締造了格力的今天。手握大把現金、近1萬名研發人員,巨大的專利庫,對於格力來說,轉型主要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思路問題。倘若換個角度,找到一個正確的切入點,格力可能是另外一翻景象。

董明珠連任問題

董明珠果敢的作風、高尚的情懷加之網紅的個性將格力打上了鮮明的個人烙印,投資者對董大姐形成了心理依賴,擔心董明珠退休利空格力。我能理解這種心情,我也同樣期待格力有能力找到一個優秀的繼任者,帶領格力走向新的輝煌。比如把雷軍找來,說不定很快就搞成一個“格米”手機。

對於上述三點看空的理由,總體上我是謹慎樂觀。退一步說,格力的股價已經包含了這種悲觀的預期。假設未來三年格力的增長率為0,至少還有5%左右的股息率。這是格力的安全邊際。

說完利空的因素,接下來聊聊好的方面。

1、中央空調,之前看過一組數據,近幾年格力美的中央空調增速高於大金,絕對數也已經逼近大金,超越外資已成定局。中央空調的市場增速高於普通空調。

2、外銷,印度城市化率印象中才33%左右,東南亞幾個國家空調戶均空調基數還很小,潛在市場空間廣闊。

3、汽車空調,我始終覺得汽車空調是格力最應該努力突破的,這比做手機和芯片成功率要高。海立佔汽車空調壓縮機份額的20%,如果能夠打通監管層障礙,通過入股海立切入汽車空調產業鏈,格力將進入一個新的量級。

對格力瞭解淺薄,望請資深研究者們斧正。(作者:等風的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