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系統認知人民幣 成爲入門行家——第二篇

1、 人民幣的發行、圖案;

① 發行時間

新中國的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於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歷時5個年頭;

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1956年。

第三套人民幣:1960年、1962年、1965年、1972年。

第四套人民幣:1980年、1990年、1996年。

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2000年、2005年。

說明:紙幣上的年號與其發行的時間是兩回事。紙幣的發行時間一般是指紙幣的設計、製版或印製時間,通常晚於票面上的年號。例如,我國第二套人民幣原計劃在1953年發行,故年號為1953年,但其實際發行時間卻是1955年3月1日。第三套至第五套也是類似情況。

② 發行面值

我國人民幣因發行時間不同,在面值分等配套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仍處國內戰爭時期,當時通貨膨脹極其嚴重,以致發行的主幣面值從1元到5萬元,共分12等,大小面值相差5萬倍,而且第一套人民幣沒有輔幣,也就是沒有角與分幣的幣值。

從第二套人民幣開始,設有輔幣,面值檔次為1分、2分、5分、l角、2角、5角、1

元、2元、3元、5元、10元共Il等,主幣大小面值相差IO倍。

第三套人民幣取消了3元面值,面值檔次為lO等,主幣大小面值仍差IO倍。

第四套人民幣開始增加50元、lOO元面值票券,面值檔次增加到12等,主幣大小面

值相差lOO倍。

因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以1元到lOO元居多,其主幣一般都設有20元面值,以方

便結算。故從第五套人民幣開始增加了20元面值票券,從此我國人民幣面值分等配套開始與國際接軌。

人民幣單位名稱主幣為元,元以下輔幣有角、分,共3個等級。

③ 冠號

人民幣紙幣上除丁漢字、少數民族文字、漢語拼音及第四套人民幣主幣上增加的盲文外,還有冠號,其目的是控制各種票券的印製數量和防偽。冠,取首之意,冠字也稱“字頭”,即印在票券號碼前的符號,用以表示各種票券和印製數量的批號。我國發行的前三套人民幣用羅馬數字做冠字,自第四套人民幣開始改以漢語拼音字母做冠字。號碼也是用來控制票券印製數量的編號,是每一冠字批號中的具體編號,在同一冠字批號中的號碼一般不會出現重複。

「連載」系統認知人民幣 成為入門行家——第二篇

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