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剛稱帝,功臣們朝堂酗酒爭功,甚至於拔劍擊柱,劉邦崩潰了

若要問起儒學是什麼,何時興起的?我想大部分的學生會說:是董仲舒上諫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學是什麼?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全國。建立了西漢王朝。可是漢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劉邦很不開心。

因為當時的功臣們,全都是跟著他打天下的武夫。整天朝堂上一起喝酒,大臣們酗酒爭功,狂呼亂叫,甚至於拔劍擊柱,無奇不有。

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

還有幾個喝醉酒的將軍,喝多了滿嘴酒氣,上去摟劉邦的脖子,於是劉邦就崩潰了。劉邦找來了儒生叔孫通,問他有什麼辦法。

叔孫通說:有,我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來和我的弟子們一道給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

於是他拉了門生弟子三十幾個人,在野外找了塊地,開始練習。過了一個多月,叔孫通去找劉邦,說:“您可以去看看了”。

於是劉邦召集了群臣。皇帝坐在了最中間,群臣依次朝拜,按照官階高低叩頭。凡不懂禮儀就轟出去。宴會盛大結束。

劉邦龍顏大悅,說“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這是發生在西漢立國時的一件大事。也是華夏民族的一件大事。因為這意味著儒家等級制的建立。

劉邦剛稱帝,功臣們朝堂酗酒爭功,甚至於拔劍擊柱,劉邦崩潰了

叔孫通為劉邦設計的一種制度。皇帝為最高位,至高無上。皇帝的下面,是刺史和州牧。掌管一州一郡的政務。刺史下面,是縣令和縣丞。縣丞下面是平民。一級管一級。

當劉邦剛剛接手漢帝國,平定天下時,他苦惱的是無法運作整一個帝國。所以才有了經典的陸賈“馬上打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言論。

叔孫通給劉邦設計的一種制度。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等級制。就像網絡遊戲,等級,往往也就意味著武力值和防禦值的大小,等級高的可以輕易幹掉等級低的。

劉邦剛稱帝,功臣們朝堂酗酒爭功,甚至於拔劍擊柱,劉邦崩潰了

叔孫通為劉邦設計的這一整套禮儀,其背後卻是等級制。級別低的見到級別高的要行禮,要服從,社會於是運轉。“獨尊儒術”,從劉邦叔孫通開始。

叔孫通為劉邦制定禮儀。也約定了整個社會“秩序”的基本解決方案:無可爭議。

譬如張家和李家爭奪田地,劃界不清。怎麼辦。就去找縣官。因為縣官的等級比較高。由等級高的人說了算。如果甲縣和乙縣為了水源問題爭執不休。那就去找郡長。因為刺史的等級,要比縣官高。而如果二個刺史之間有爭執,就去找宰相。宰相最終去找皇帝,皇帝是“最終裁決者”。

所以,通過給每一個人貼上一個標籤:級別。儒家成功地為全社會指定了一種秩序。

理論上來說,一切糾紛都可以得到判斷和裁決。只需要比較大家誰的等級高就可以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無可爭議的結果”。

儒教的前身是“禮教”。禮教是周公姬旦創立的。

中國人為什麼注重“禮”。為什麼見面要拱手作輯。座位的如何擺放,領導人步行的先後順序,都是大有講究。

禮不可廢。因為“禮”,其實是一種等級的辨別。

儒家的核心教義,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天地君親師。

劉邦剛稱帝,功臣們朝堂酗酒爭功,甚至於拔劍擊柱,劉邦崩潰了

很多受現代體制教育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不屑一顧,覺得這是封建糟粕遺毒。

可是為什麼幾千年來,儒家要用三綱五常矯正社會呢。

三綱,其實就是確定你在整個社會中的“位置”。

父為子綱,你的等級,比你爸爸低級。這就豎向確定了等級:長幼有序。

天地君親師。你老師、師父的等級,橫向決定了你在鄉團或者朋黨之間的等級。

舉個例子,像清朝出現的相聲,是十分注重師承的。

“三綱五常”其實是你在社會中的位置。

任何一個人,拿到三綱五常裡面一放。立刻就可以知道你在社會金字塔的位置。

當二個陌生人在郊野走路,彼此相逢。他們先拱拱手, “請問老丈尊姓大名”。

“哦,你比我年紀大,那你比我等級高”。

“但我是秀才,你是白身。我比你等級高”。

“你是我的同宗,按輩分你是我的三叔。那你又比我等級高”。

古時二個人相逢,他們要相互問候行禮。這其中,其實是一種相互探底“問等級”的過程。

等級的比較,牽涉到官職,師徒,年齡,宗族,同鄉,同科,大姓,職業等一系列的問題。可謂十分複雜。

天子為什麼要戴“冕冠”。這是一種有12根柱子串下來的帽子,你若戴著肯定也不舒服。皇帝也是人,戴著肯定也不方便。

劉邦剛稱帝,功臣們朝堂酗酒爭功,甚至於拔劍擊柱,劉邦崩潰了

戴冕冠的唯一作用,就是讓大家知道知道,俺是天子。以方便大家識別。

“明黃”為什麼成為天子的專用色。其他人不能用。因為明黃的作用是凸顯皇家。作為“禮”的識別標誌。

官分九品。為什麼各有官袍不同;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衣服上繡什麼並不重要。但是封建王朝亂穿衣服被抓到可是要殺頭的。

因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這其實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意味著等級。是全社會識別“高低尊貴”的標準。

在《資治通鑑》的序言中,司馬光開篇第一句話:

“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意思就是說,當年於奚為衛國立了大功。衛王想要賞賜他。

於奚說,“我不要賞賜。但請國王允許我使用貴族用的一種馬鈴”。

司馬光說,“哪怕王賞賜他再多的田地,可就是不能賞馬鈴使用資格”。

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為了這件事情,才有《資治通鑑》這本書。

為什麼,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裝飾品,司馬光要如此看重。甚至不惜組織整個翰林院,用十幾年時間寫本書呢。

因為禮教最重視的就是等級制。

上級有上級用的東西。下級有下級用的東西。

到哪一級,就可以用什麼級別的東西。所以九品官官袍只能繡鵪鶉,四品官只能繡雲雁。

於奚是一個庶民。衛王如果允許他使用貴族的馬鈴,這就是破壞了等級制。

而等級制的由微至著,意味著整座大廈的崩潰。

所以你賞賜再多的田地,就是不能賜他馬鈴。

知道了這個典故,儒家的另外一句核心教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帝要像個皇帝的樣子,兒子要像個兒子的樣子。於是天下大治。

那麼如今的社會,還存在儒教麼?

簡單來講,在任何一個公司裡面,“等級制”都是最基本的機構。

員工們要聽經理的。經理要聽部門總監的。

部門總監聽CEO的。CEO聽董事長的。

平時公司裡有什麼真正的決策,那絕對不是民主討討論。也不是群智群策想出來的。

最典型的狀態,是一群的“部門總監”,拿著各自的方案ABCDE給總經理。

然後總經理一句:“好,就按C方案辦”。

於是大家乖乖回去按指示幹活。

在99.99%公司裡面,“等級制”仍然是最簡單,最清晰,甚至某些時候也是最有效率的制度。

只要你的公司沒有長得非常大,等級制就仍然是非常好的一種企業制度。

現代和古代的唯一區別,員工可以跳槽。

要說孔子的精神,儒家的精神就是等級制。

孔子雖然也有“三人行,必有吾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

雖然有等等個人修養和修身養性方面的言論。但必須注意的是,儒學的核心是等級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其他都是邊緣必要的。

有了底層秩序,宗教覆蓋其上,再往上才是民俗,道德,風尚。

儒學對個人道德的要求是什麼。儒家對個人的要求,是“君子”。

所謂君子,就是中庸。或者稱為“溫文爾雅”。

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了平庸,或者中間,或者和稀泥。

所謂“中庸”,他其實真正的意義,是你要和平相處,不要惹是生非,不要挑事端。

中國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耕社會。人一多,事情就多。

要把方方面面全都擺平,實在是不容易。你管過一個小部門就知道了。

作為“大家長”,最頭疼的就是手下有一群刺頭,到處惹是生非。

“大家長”最喜歡怎樣的人,溫文爾雅,斯斯文文。不惹事,不鬧事,不多事。

這個道理,搬到儒家社會一樣的成立。儒家是一個等級制金字塔,其特點是穩定,而不是無休無止的紛爭。

所以在廟堂上,到處撕咬,天天出新主意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天子最喜歡的人,是那種溫和太平。能夠和平相處的人。中國的人已經太多,非得每一個人都磨圓了鈍角,彼此之間才不會互相傷害。

所以君子“溫文爾雅”,禮樂“寧靜嫻和”。這才是儒家提倡的境界。

1000個君子聚集在一起,可以生活得很好。從而凝聚起大型帝國的大型兵團。

而極端份子呢,100個極端份子聚在一起,彼此之間已經互相看不順眼了,在他們的眼裡,所謂“君子”,只不過一群溫順的綿羊。但正是這些綿羊,可以凝聚成大團。最終把野蠻人殺得乾乾淨淨。

這個道理,在中西方文化中,其實是共通的。

英國人對於紳士叫什麼,叫做Gentleman。

Gentle是溫柔,溫和的意思,因為當文明走出村落,走出部族,走出一個縣,走出一個郡,走向全國的時候,“溫和”就變得非常地重要。

只有一群溫和的人,彼此之間才可以聚在一起。才可以幹大事。

每一個人要適當地寬容。適當地讓步。但絕對是綿裡藏針。

這樣一群紳這樣一群紳士們凝聚在一起,才能形成大英帝國。

而一群馬匪們凝聚在一起,還是馬匪。

儒家的優勢

所以無論中國人有多少個專家,可科研探險隊中永遠只能派一個教授。

為什麼,因為我們看中國科考探險隊標準配置。一般總是1個教授,5個骨幹,20個隊員。

如果我研究所裡有10個教授,全部都派出去行不行。

絕對不行!

九龍治水,教授一多,往南走,往北走,聽誰的?

要維持整隻隊伍的決策“仲裁流程”,就只要有一個教授,其他骨幹都要比他低一級。這樣才能維持命令的進行。

所以“禮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夥中國人聚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互相行禮,互相打探各自的等級,然後決定整個團體的決策流程。由等級最高的人當頭。

攜路同行,只需要最基本簡單的禮儀識別。

而當一些高責任心隊伍,譬如軍隊則需要高強度絕對的領導。

所以,國不可一日無君。

宗教

西方的人文社會,和我們是二種宗教體系,這個世界上存在幾種“底層遊戲秩序”。每一種分別對應著一種宗教。

生物學上一直有一條至關重要的定律,“環境決定物種”。

一個物種最終會進化成什麼樣子,和它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泥沼地才會有二棲動物。深海里才會有大魚。

“在長達3000年的歲月裡,中國一直以為他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

中國為什麼會選擇儒教。

在長達500年的“春秋戰國”戰亂之中,儒教並不出眾。孔夫子顛沛終身,生前並沒有獲得偉大的名聲。

為什麼一直到漢高祖統一中國了,儒家卻突然冒出來了。並之後流傳二千年。

因為儒家“等級制”穩定,很穩定,非常穩定,超級穩定。

等級制就是一個金字塔,三角形非常非常地穩定。

但是春秋戰國的時候,戰爭十分頻繁。這時候各國最需要的是什麼,“人才”!

什麼人能打勝仗,什麼人能商賈獲取稅賦,他就是人才。就可以當宰相,大將軍,大司馬,大縱橫家。

吳起,龐涓,孫臏,張儀,衛鞅,鄒忌,田單,樂毅,管仲,無不是這樣的人才。英雄豪傑得以冒頭。

但等級制是什麼,等級制是一種穩定的治理結構。而不是最有效率的結構。從而發展成論資排輩。

所以孔夫子一輩子在戰亂的時候吃不開。而到了四海統一,統治者就想起他了。

劉邦剛稱帝,功臣們朝堂酗酒爭功,甚至於拔劍擊柱,劉邦崩潰了

“論資排輩”有時候也是一項非常不錯的社會制度。

當你剛進公司的時候,只能拿幾千元的工資。而部門總監可以拿上百萬年薪。比整個部門十幾個人加在一起還要多。

當我們憤憤不平“憑什麼”時,老員工一句話就消了氣了。

“苦熬三十年,你也可以坐他那個位置”。

“論資排輩”並不一定是件壞事。他往往意味著可預見,可預測,必然會到來的前景。

我們知道,要讓手下人幫你幹活,你就需要利益。遠期的利益“貼現”到今天,要麼利益足夠大,要麼“無風險利率”足夠低。

“論資排輩”是一個高度穩定的結構。如果我可以預測到十年,二十年後可以升主任,升科長,這是確信無疑的事。那麼,目前的苦也就可以忍受了。

“儒學”其實並無奧妙。孔子在2000年前發明了儒學,說穿了就是等級制。

但是等級制簡單,高效,穩定,貼現率低。在2000年前生產力水平下,的確是偉大不可思議的創舉。

言歸正傳,“儒學”這種東西,在天下爭霸的時候毫無用處。但是,當天下統一,皇帝不再想著英雄豪傑,而是想要王朝壽命時。儒學就變得非常有用。“等級制”。

我們看古代的中國史書,往往會被裡面的太監小人氣得半死。宋軍基本上就沒出過什麼英雄將領。難得有幾個善戰的,最終不是被奸臣害死,就是被皇帝賜死。

在和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更是敗多勝少。相反人家個個都是英雄,幕容恪大破桓溫,哪一篇拿出來都是英雄史詩。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地深入研究信史。才會發現,真正鄙視的,是廟堂上的士大夫們。他們基本上對蠻族是徹底地看不起。

所謂“胡兒不過百”。

基本上胡人建立的王朝,沒一個超過百年的。無論你出多少的英雄,多麼地能幹,彎弓射大雕,騎馬射天狼。

胡兒就是不過百年。

漢族政權雖然消滅了“英雄”,可是卻維持了政權的長久性。大統一王朝通常都有三四百年壽命。

而少數民族政權,則是分裂,內戰,失控,驟興淬亡。

公元1271,忽必烈剛剛在北京建立了大元王朝。一群漢臣立刻就蜂擁而上,圍繞在皇太子“真金”身邊。

漢臣們向皇太子呈上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秘笈。並拍著胸脯說,只要你按我說的道理去做,保你300年的江山壽命。

蒙古人的態度,大致和400年後的鰲拜鰲少保差不多的:

“你們漢人的這套玩意有用,那花花江山怎麼會被我們搶下來的”。

而真金又死得早。所以蒙古人是中國曆朝歷代中,少有的“拒絕漢化”的王朝。

其結果也是不言而喻的。所有朝代中武力最強的蒙元,只維持了不到97年的壽命。

誰讓你八娼九儒十丐,看不起儒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