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南斯拉夫是个怎样的国家,为何解体了?

宇泽历史


1948年,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脱离了苏联,结束了不到3年的亲密关系。

在政治上,南斯拉夫有独立自主权力,可是,在国家组织架构设计上,依旧和苏联保持高度一致: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以党治国,南共一党专政,同时,在权力金字塔顶端,铁托掌握绝对权威,近似独裁。

在民族政策上,南斯拉夫采用苏式的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以民族和聚居区域为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塞尔维亚、斯诺文尼亚、黑山、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等六个加盟共和国,还有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这些加盟国和自治省在自身区域范围内,享有高度自主权。

虽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渐行渐远,唯独在政治体制上,南共仍延续了对苏式体制的传承。

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由南共的红色出身决定。

南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红色世界老大哥苏联的影响并继承。而且,南斯拉夫依旧沿用苏联经典政治体制几乎是其唯一出路。

这要从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半岛说起。巴尔干半岛全境多山,自身地缘实力有限,难以孕育强势本土势力,再加上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缺乏强势核心。在政治上,难以整合在一起;在人文结构上,因地处东欧(东正教)、西亚(伊斯兰)、欧洲(中南欧天主教)三大地缘文明势力的交汇,外来文明的影响非常大,导致了复杂的民族、文化构成。

而南斯拉夫作为巴尔干半岛的主体大国,很自然,其国家结构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缘人文环境高度吻合,体现在:

政治上,因国家内部地缘结构支离破碎,缺乏强势核心势力,导致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不足。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不仅指一个政治上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和地缘板块。

人文上,受内部的地缘撕裂与外部各大文明势力的影响,南斯拉夫在民族和宗教构成上非常复杂。境内有五大主体民族: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诺文尼亚语、黑山语;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因民族、语言、宗教的差异,南斯拉夫人被分割成多个实力都差不多的不同族群。

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复杂的人文结构,且领土有有限,长久积累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十分尖锐。最终会导致十分艰难维持国家统一的局面。

那么,怎样才能维系国家统一呢?

南斯拉夫各派利益冲突过大,分权民主并适合这里。比如,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的克族人,认为塞尔维亚族抢了他们的地盘,要他们退出克罗地亚;相对富裕斯诺文尼亚,认为中央政府不应该用他们的钱,去补贴波黑的那帮穷鬼。波黑的穆族和塞族,围绕着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更是有着千年的积怨。这些矛盾,用民主的方式显得太无力。若强行搞民主,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最后各方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方式,只能一哄而散,最严重的结果便可能是爆发内战。

既然,分权民主无效,那就只能搞中央集权了。

在中央集权上,南斯拉夫也必须高度借鉴苏式模式。

二战前,当时南斯拉夫王国便以宣扬泛斯拉夫主义来作为维持民族同一的纽带,弥补族群的分歧,进而形成国家向心力。

于是,南斯拉夫只能以红色意识形态和基于领袖“铁托”的高度个人崇拜,来构建国民的共同情感纽带和国家认同。

二战后,红色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大涨。红色意识形态突破了地缘、民族、语言等横向结构限制。主张的无神论的红色意识形态,去取代宗教体系的说服力也越来越强。

培养对红色意识形态认同,可破解南斯拉夫地缘、人文困局。正因如此,在脱离苏联后,南斯拉夫依然坚定的尊奉红色意识形态,以此来维系南斯拉夫国家认同。

不过,红色信仰的纽带作用,仅仅只体现在精神领域,鉴于南斯拉夫国情的极端复杂性,在世俗层面上,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依托。

这就是铁托的绝对独裁与个人崇拜。作为中央集权的最高形式,独裁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统治集团的分歧内耗。鉴于领袖作为国家的最高代表,通过塑造领袖的英雄形象,来吸引国民的崇拜和认同,再将这种对现实中客观存在人物的认同,传导到对虚拟的国家的认同上,进而达到增加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红色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与南共以及铁托主观利益考量相结合,共同决定了与苏联分道扬镳后的南斯拉夫,依然整体上继承苏式政治模式。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以及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有力措施,使南斯拉夫在建国后头三十年内,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得到有力维护和保障。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维系南斯拉夫国家统一的两条纽带,都出现了松动,且愈演愈烈,最终彻底断裂,不仅导致了南共政权的覆没,甚至还引发了南斯拉夫的解体,与内战的爆发。

这又是为什么?

这得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纽带本身的结构性缺陷说起。

首先,来看看个人崇拜。

铁托为何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一是因铁托在二战中带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驱逐了纳粹德国;二是因他在南共体系内,获得了绝对的权力。

不过,南斯拉夫不是君主世袭制国家。1980年,铁托去世,其作为民族英雄所获得的威望也随之而去。加上铁托并未指定接班人,更没有给接班人培育个人势力和威望,导致南共核心层一下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在各派互相制衡之下,最后形成了一个主席团集体领导,各派轮番执政的局面。不仅大幅削弱了南共中枢的实力,也使领袖个人崇拜的纽带不复存在。

其次,20世纪后期,国际共运陷入阶段性低潮,苏联颓势尽显。红色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在不断萎缩,在民众中的认同度也逐渐下降。在意识形态体系与苏联一脉相承的南斯拉夫也受到了波及。

东欧剧变后,在欧洲红色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也跌到谷底,严重冲击了南共政权的合法性,维系南斯拉夫国民共同认同的另一条精神纽带也出现裂痕。

随着个人崇拜与红色意识形态,这维系南斯拉夫国家统一的两大支柱的崩塌后,南共政权土崩瓦解,原先被压制的内部地缘、人文矛盾又重新爆发,到最后,南斯拉夫直接到分裂解体的地步。

之后,前南地区爆发了为期10年的大规模内战(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00年南联盟总统——米诺舍维奇下台),这个曾经的巴尔干之虎彻底没落。

当然,美国在分裂南斯拉夫中也有重大戏份,特别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那次战争对于国人来说也是一个痛,因美国轰炸了中国大使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直接出兵,给南斯拉夫致命一击。200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各自独立,宣告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也彻底没落,此后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在前文也提到过,在冷战时,南斯拉夫一直是高度独立,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甚至南斯拉夫也主动放弃红色意识形态,积极向西式国家转型,而美国还是没有放过它,非要将其彻底击得粉碎才作罢。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

云石君下一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57章——南斯拉夫之第二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前南斯拉夫是东南欧最强大的国家,面积大约26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左右。由六个自治共和国、两个自治省组成。

南斯拉夫曾经持续了20年的经济迅速增长,平均年增速超过6%,上个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的识字率已经超过90%,施行免费的医疗与教育体系,预期寿命超过72岁,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电视机,36%以上的家庭都拥有私家车。经济实力强大的南斯拉夫被称作“巴尔干之虎”。


另一方面,虽然是南斯拉夫是红色国家,但是与苏联也好,美国也罢,都保持了一定距离。南斯拉夫拒绝与苏联结盟,也不愿投向美国,成为当时华约与北约之间的一道缓冲地带。
然而从建立之初开始,南斯拉夫就酝酿着巨大的危机——与当年强大的奥匈帝国一样,南斯拉夫的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占据主体优势的塞尔维亚族也只占40%左右,与其他比较强大的克罗地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等矛盾重重。

曾经的克罗地亚等,就希望获得平等地位建立联邦制国家,却被塞族拒绝,严重的冲突对立与西方势力的渗透干涉,最终摧毁了这个强大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六。



澹奕


冷战不仅仅瓦解了一个庞大的苏联,而且也摧毁了一个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南联盟)。

南斯拉夫作为所有南斯拉夫民族的一个单一国家的概念在17世纪后期出现,并在19世纪的伊利里亚运动中崭露头角;

Jugoslavia 这个单词由斯拉夫语中的“jug”(南)和“slaveni”(斯拉夫)组合而成的。是欧洲东南部一个国家。

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是奥匈帝国的领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为主体合并而成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王朝。

二战后,1946年,南斯拉夫成立了新的政府,并改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这个国家重新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组成这个国家的有六个共和国;它们分别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

其中塞尔维亚有两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1974年之后,这两个省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加盟共和国。

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之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联邦也沿着其共和国的边界分裂,最初分裂成五个国家;

由于美国和北约的介入,在南斯拉夫挑起了内战;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9天的狂轰滥炸,这就是科索沃战争。

2003年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州联盟。200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独立国家后,“南联盟“解体,科索沃于2008年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国际社会没有承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