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這一項,基本就能淘汰90%的創業項目

對於做投資,我們不能否認其中的運氣因素,但決定最終成敗的還是系統而實用的方法論,如何從

人、賽道、數據三個維度去判斷一個項目。

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對創始人的要求是比投資人自己水平高,要不就是同水平但是更年輕;對項目的要求是商業模式靠譜,並且至少需要有三年的領先性;最重要的是未來公司的演變需要在團隊的掌控能力之中。根據看人這一維度,就基本可以排除掉90%的項目。至於賽道,優秀的創始人要有跨賽道和把握機會的能力,不能一味守著老業務。

投資要有主題,不要分散,主題越細越好,每個季度或者半年選擇一個未來的風口或者現在的風口仔細琢磨,整個季度就琢磨這個領域,機會就會降臨。

做投資就是不斷的學習,每階段都會很有意思。

1.

運氣成分很大

首先要說的一個觀點,對於投資這件事來說,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其實創業亦是如此,你要想自己做成一個創業項目,只要足夠勤奮再輔以方法論就可以做到,但若是想成為馬雲、馬化騰,光有方法論是遠遠不夠的。

我是從2015年才開始做投資的。一年投出五個獨角獸這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氣。我在很多場合都有說過,我其實在最開始做投資的八個月,也就是2015年1月份至8月份這段時間裡,我的投資水平是非常低的,也並沒有特別嚴謹的方法論,但是我最賺錢的項目,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間段裡投出來的,所以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很大。

現在我總結出了關於怎麼去挖掘獨角獸的方法論,三個角度的方法論。

2.

人、賽道、數據

第一個維度,便是看人。

看人又可以分為兩方面,一個是感性方面。感性方面,大家可以看看我做的這兩張表,我把人依據這兩張表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歸類。

憑這一項,基本就能淘汰90%的創業項目

從表上可以看到,第二象限的人,是屬於性子慢、效率高,我認為這是最優秀的人;而在第四象限裡,是性子急,效率低的,我想,這類型的人,就基本告別創業,也不需要投資了。

第二張表裡,座標軸分別是樂觀/悲觀,謹慎/激進。那在我看來,最優秀的創業者應該是表上第一象限裡的人,也就是你是樂觀而激進的。比如說,你認為中國在未來的30年時間裡,肯定能成為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你對前景保持樂觀,而與此同時又非常地敢幹,不畏懼風險,即便明天一無所有也不害怕。基本上,用這兩張表,你就能迅速地進行人群畫像,這樣基本就只剩下10%左右的人了。

另一個方面自然就是理性了,如何從理性的角度去看人呢?你只需要把下面的問題反覆的跟創業者問一遍就行,如果能把這樣的問題如數家珍回答清楚,那證明他是一個邏輯能力非常強的人,思維縝密、細心且認真負責。

首先我覺得他應該有系統化的落地經營的思維,你要對產品定義、需求定義很清楚,你要知道很瞭解產品開發裡面的技術細節。我問CEO,你的產品當中有什麼樣的關鍵問題,如果CEO連關鍵的問題或者是連一點都回答不出來,還說讓CTO跟你聊,這樣的CEO也不用投了。

CEO還是要知道整個的大面上的技術環節到底怎麼處理的,關鍵點到底是怎麼樣的,至少你要知道其中的名詞,哪怕不瞭解細節也要了解這些關鍵的名詞,包括怎麼尋找用戶群體,你產品的用戶群體在哪兒,怎麼樣劃分顧客,怎麼樣在騰訊的信息流裡面怎麼樣的買量從五千到一萬,到十萬,怎麼去做商業化,你的競爭格局是什麼樣的。

另外一個,就是這個人要懂報表上的數字。我特別在意創始人是否知道自己現金流表現,知道這些表的區別,哪些是關鍵數字。依據這兩點,從理性角度去看人的。

看人這一項,基本就能幫你淘汰掉90%的項目,其實現實中能把上述的問題清楚地回答的人真的不多。

第二個維度,就是看賽道。這個時代窗口期變得越來越短,企業要有跨賽道抓住機會的能力。守住老業務不再是現在企業一決勝負的關鍵,而是如何去抓住不斷出現的新窗口,甚至是在新的窗口期抓住新的機會。

第三個維度,是看數據了,看數據很簡單,企業裡面有企業兩個方法的數據,第一個就是收入或者是用戶規模的增長,還有成本比例的擴大或者是縮小。

憑這一項,基本就能淘汰90%的創業項目

從(1)到(4),投資意向依次遞減

最好的公司當然是在圖片中(1)區域裡的的公司,收入在不斷的增長,成本比例不斷的降低,但是基本上,只有10%的公司符合這樣的要求,絕大多數的公司在(2)、(3)的,要不就是收入增長,虧損也不斷的增加,要不就是說虧損減少了,甚至開始盈利但是你的收入不增長,這個月一千萬收入,下個月一千萬收入,再下個月一千兩百萬或者是一千三百萬收入,你看不到太多的增長,但是開始盈利了。

憑這一項,基本就能淘汰90%的創業項目

絕大多數企業在(2),所以對於(2)、(3)區域裡企業投資是要比較謹慎的,除非創業團隊他能夠有能力把自己的企業改造成第一象限的企業,不然投資是要非常謹慎的。(4)裡的企業是不用投的,收入不增長,成本還增加的。

按照這三個方法篩,基本上只剩下1%的公司可以投了。看人、看賽道、看數據,前面的從理性角度上來看人和感性角度上來看人,基本上是篩選了10%的創業者,在這些創業者當中,如果只看數據又會篩掉90%,基本上只剩下1%或3%的企業可以投。而在這最後的可選範圍內最後怎麼做投資,完全就跟投資人自己的興趣相關了。

2015年的時候我們投資了趣店,當時的原因很簡單,我相信中國的消費金融會快速崛起的。互聯網金融是2013年興起的行業,而到2015年我開始做投資的時候,很多企業已經拿到了A輪、B輪的投資,假使把當時跑出來的企業全部投一遍,估計裡面有十家可以上市。我當時列了個表,把這裡面所有的互聯網公司的CEO拜訪了一遍。我說這十家公司未來是可以上市的,現在來看只偏差了一個公司,這九個公司裡就有趣店。當時我在日記裡面寫了,這十家公司未來三到五年都能上市,現在來看這個預測還是非常準確的。

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走,後來我的興趣就變到了所謂的社交娛樂。很多人,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忽略了一個很明顯的賽道在增長的很快,就是社交娛樂,新興娛樂增長的很快,但是跟傳統的娛樂相比,它很重要的就是社交屬性非常突出,但是沒有一家公司標註著自己是社交娛樂公司,包括陌陌在內,它非要定義自己是社交媒體,但是是社交娛樂公司,YY也是一家社交娛樂公司,只不過它會定義自己是互動娛樂公司,我自己認為更準確的定義是社交娛樂。

2016年大家主要看這個板塊就是社交娛樂,投了狼人殺、映客一系列的項目,這些很典型的符合我自己的興趣板塊,它是很典型的社交娛樂公司,雖然這個市場上沒有一個投資人和創業者定義自己是社交娛樂公司,但是新興的娛樂本質上還是隨著社交娛樂而產生的,到現在今年自己的興趣愛好,心態可能更老一些,看的是教育和醫療。

3.

變化,是企業的常態

為什麼做投資?從我個人而言我一直

把投資和創業都當作學習的手段,做投資就是不斷的學習,我自身有很強的興趣做投資,每階段都會覺得很有意思,然後去學習

我覺得對於企業來說,一個很明顯的未來趨勢是所有行業都在高度集中化。說實在的,絕大多數企業未來只有被併購的份,行業在高度集中化。在未來,中國的股市、美國的股市也就那麼多股票可以買,我前段時間與二級市場大佬聊了一下,他只研究50支股票,反映了在美國的各行各業,都同時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呈現高度集中化。

在這個前提下,你本身的行業你無法做到集中,成為這個行業裡面數一數二的龍頭,你就要不斷運維為先,隨時變現資產而不是等死。

社會變化太快,窗口期都特別特別短,基業常青對於絕大多數企業都變成一個偽命題。變化是企業的常態,新常態下面是不存在超長期穩固的狀態的,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

舉個例子,美團也在變,330億美金市值裡面,它賴以起家的團購連30億都沒有。這個前提下,投資也好、企業也好都沒有邊界這一說。

4.

敬畏、增長、學習

敬畏市場

有嚴格的內部紀律。我覺得2015年是投資特別艱難的年份,做一級市場的人都特別清楚,投不投得好,跟年份有關係,2014年、2015年非常難投,尤其2015年也是一個很糟糕的年份,當時的高回報基金都不是特別理想,O2O炒到一個很高的估值,到最後都倒閉了。

回過頭來說,我們是不是做得很好?我們2015年9月份做過一次覆盤,我們做得非常糟糕。我給自己打分,從2015年到1月份到9月份的投資,就是5分,不及格。到2015年之後的投資打8分,為什麼2015年之後投資就好了,就是命比較好。小富靠勤,大富靠命。2015年之後投的企業回報率都很好,我覺得還是敬畏心吧。

下半年開始,加強內部投資紀律,包括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不能再有一人拍板就能投的規則,投委會里面不能一票決定,一年有一兩次的特權,加強投委會的紀律。投資紀律,對於我們很好的轉型投資,投資紀律,對市場有足夠的敬畏。

聚焦於增長

當年投映客,兩個小時算出來,映客業務能夠增長20倍,你即使考慮到未來各種各樣的競爭,把它業務除以5,它業務還能漲4倍,在這種節骨眼上沒有考慮風口。現在我們做投資會考慮競爭,騰訊會不會把你往下打兩倍或者阿里往下三倍,打下之後你還會不會有增長。這是企業畫像,畫像的第一階段就是收入規模增長,同時虧損不斷降低的企業,我們基本上看這個階段的企業,我們看FA推薦過來的項目不會10%,90%的企業都不用看,這種企業很難忽視,有很多企業在現階段很難做到第一象限,一個優秀企業家需要把第二和第三象限的企業做到第一象限。

保持學習的心態

就像我剛開始說的,窗口期變得越來越短,留給企業跨賽道的時間也變得很短,所有的機會窗口,過去你或許有三年時間去抓住窗口期,現在可能會縮短到6個月。你在6個月怎麼快速抓住窗口期,你的團隊是現成的,你對所有的信息都要非常敏感。

基本上我就講這三點,自己的心得體會,要有嚴格的紀律,牢牢關注企業增長,保持一個高度敏銳學習心態,這樣投資就變成一件不是特別難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