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这一项,基本就能淘汰90%的创业项目

对于做投资,我们不能否认其中的运气因素,但决定最终成败的还是系统而实用的方法论,如何从

人、赛道、数据三个维度去判断一个项目。

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对创始人的要求是比投资人自己水平高,要不就是同水平但是更年轻;对项目的要求是商业模式靠谱,并且至少需要有三年的领先性;最重要的是未来公司的演变需要在团队的掌控能力之中。根据看人这一维度,就基本可以排除掉90%的项目。至于赛道,优秀的创始人要有跨赛道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不能一味守着老业务。

投资要有主题,不要分散,主题越细越好,每个季度或者半年选择一个未来的风口或者现在的风口仔细琢磨,整个季度就琢磨这个领域,机会就会降临。

做投资就是不断的学习,每阶段都会很有意思。

1.

运气成分很大

首先要说的一个观点,对于投资这件事来说,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其实创业亦是如此,你要想自己做成一个创业项目,只要足够勤奋再辅以方法论就可以做到,但若是想成为马云、马化腾,光有方法论是远远不够的。

我是从2015年才开始做投资的。一年投出五个独角兽这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我在很多场合都有说过,我其实在最开始做投资的八个月,也就是2015年1月份至8月份这段时间里,我的投资水平是非常低的,也并没有特别严谨的方法论,但是我最赚钱的项目,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投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很大。

现在我总结出了关于怎么去挖掘独角兽的方法论,三个角度的方法论。

2.

人、赛道、数据

第一个维度,便是看人。

看人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感性方面。感性方面,大家可以看看我做的这两张表,我把人依据这两张表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归类。

凭这一项,基本就能淘汰90%的创业项目

从表上可以看到,第二象限的人,是属于性子慢、效率高,我认为这是最优秀的人;而在第四象限里,是性子急,效率低的,我想,这类型的人,就基本告别创业,也不需要投资了。

第二张表里,坐标轴分别是乐观/悲观,谨慎/激进。那在我看来,最优秀的创业者应该是表上第一象限里的人,也就是你是乐观而激进的。比如说,你认为中国在未来的30年时间里,肯定能成为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你对前景保持乐观,而与此同时又非常地敢干,不畏惧风险,即便明天一无所有也不害怕。基本上,用这两张表,你就能迅速地进行人群画像,这样基本就只剩下10%左右的人了。

另一个方面自然就是理性了,如何从理性的角度去看人呢?你只需要把下面的问题反复的跟创业者问一遍就行,如果能把这样的问题如数家珍回答清楚,那证明他是一个逻辑能力非常强的人,思维缜密、细心且认真负责。

首先我觉得他应该有系统化的落地经营的思维,你要对产品定义、需求定义很清楚,你要知道很了解产品开发里面的技术细节。我问CEO,你的产品当中有什么样的关键问题,如果CEO连关键的问题或者是连一点都回答不出来,还说让CTO跟你聊,这样的CEO也不用投了。

CEO还是要知道整个的大面上的技术环节到底怎么处理的,关键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至少你要知道其中的名词,哪怕不了解细节也要了解这些关键的名词,包括怎么寻找用户群体,你产品的用户群体在哪儿,怎么样划分顾客,怎么样在腾讯的信息流里面怎么样的买量从五千到一万,到十万,怎么去做商业化,你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

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人要懂报表上的数字。我特别在意创始人是否知道自己现金流表现,知道这些表的区别,哪些是关键数字。依据这两点,从理性角度去看人的。

看人这一项,基本就能帮你淘汰掉90%的项目,其实现实中能把上述的问题清楚地回答的人真的不多。

第二个维度,就是看赛道。这个时代窗口期变得越来越短,企业要有跨赛道抓住机会的能力。守住老业务不再是现在企业一决胜负的关键,而是如何去抓住不断出现的新窗口,甚至是在新的窗口期抓住新的机会。

第三个维度,是看数据了,看数据很简单,企业里面有企业两个方法的数据,第一个就是收入或者是用户规模的增长,还有成本比例的扩大或者是缩小。

凭这一项,基本就能淘汰90%的创业项目

从(1)到(4),投资意向依次递减

最好的公司当然是在图片中(1)区域里的的公司,收入在不断的增长,成本比例不断的降低,但是基本上,只有10%的公司符合这样的要求,绝大多数的公司在(2)、(3)的,要不就是收入增长,亏损也不断的增加,要不就是说亏损减少了,甚至开始盈利但是你的收入不增长,这个月一千万收入,下个月一千万收入,再下个月一千两百万或者是一千三百万收入,你看不到太多的增长,但是开始盈利了。

凭这一项,基本就能淘汰90%的创业项目

绝大多数企业在(2),所以对于(2)、(3)区域里企业投资是要比较谨慎的,除非创业团队他能够有能力把自己的企业改造成第一象限的企业,不然投资是要非常谨慎的。(4)里的企业是不用投的,收入不增长,成本还增加的。

按照这三个方法筛,基本上只剩下1%的公司可以投了。看人、看赛道、看数据,前面的从理性角度上来看人和感性角度上来看人,基本上是筛选了10%的创业者,在这些创业者当中,如果只看数据又会筛掉90%,基本上只剩下1%或3%的企业可以投。而在这最后的可选范围内最后怎么做投资,完全就跟投资人自己的兴趣相关了。

2015年的时候我们投资了趣店,当时的原因很简单,我相信中国的消费金融会快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是2013年兴起的行业,而到2015年我开始做投资的时候,很多企业已经拿到了A轮、B轮的投资,假使把当时跑出来的企业全部投一遍,估计里面有十家可以上市。我当时列了个表,把这里面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的CEO拜访了一遍。我说这十家公司未来是可以上市的,现在来看只偏差了一个公司,这九个公司里就有趣店。当时我在日记里面写了,这十家公司未来三到五年都能上市,现在来看这个预测还是非常准确的。

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走,后来我的兴趣就变到了所谓的社交娱乐。很多人,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忽略了一个很明显的赛道在增长的很快,就是社交娱乐,新兴娱乐增长的很快,但是跟传统的娱乐相比,它很重要的就是社交属性非常突出,但是没有一家公司标注着自己是社交娱乐公司,包括陌陌在内,它非要定义自己是社交媒体,但是是社交娱乐公司,YY也是一家社交娱乐公司,只不过它会定义自己是互动娱乐公司,我自己认为更准确的定义是社交娱乐。

2016年大家主要看这个板块就是社交娱乐,投了狼人杀、映客一系列的项目,这些很典型的符合我自己的兴趣板块,它是很典型的社交娱乐公司,虽然这个市场上没有一个投资人和创业者定义自己是社交娱乐公司,但是新兴的娱乐本质上还是随着社交娱乐而产生的,到现在今年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态可能更老一些,看的是教育和医疗。

3.

变化,是企业的常态

为什么做投资?从我个人而言我一直

把投资和创业都当作学习的手段,做投资就是不断的学习,我自身有很强的兴趣做投资,每阶段都会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去学习

我觉得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很明显的未来趋势是所有行业都在高度集中化。说实在的,绝大多数企业未来只有被并购的份,行业在高度集中化。在未来,中国的股市、美国的股市也就那么多股票可以买,我前段时间与二级市场大佬聊了一下,他只研究50支股票,反映了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同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呈现高度集中化。

在这个前提下,你本身的行业你无法做到集中,成为这个行业里面数一数二的龙头,你就要不断运维为先,随时变现资产而不是等死。

社会变化太快,窗口期都特别特别短,基业常青对于绝大多数企业都变成一个伪命题。变化是企业的常态,新常态下面是不存在超长期稳固的状态的,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举个例子,美团也在变,330亿美金市值里面,它赖以起家的团购连30亿都没有。这个前提下,投资也好、企业也好都没有边界这一说。

4.

敬畏、增长、学习

敬畏市场

有严格的内部纪律。我觉得2015年是投资特别艰难的年份,做一级市场的人都特别清楚,投不投得好,跟年份有关系,2014年、2015年非常难投,尤其2015年也是一个很糟糕的年份,当时的高回报基金都不是特别理想,O2O炒到一个很高的估值,到最后都倒闭了。

回过头来说,我们是不是做得很好?我们2015年9月份做过一次复盘,我们做得非常糟糕。我给自己打分,从2015年到1月份到9月份的投资,就是5分,不及格。到2015年之后的投资打8分,为什么2015年之后投资就好了,就是命比较好。小富靠勤,大富靠命。2015年之后投的企业回报率都很好,我觉得还是敬畏心吧。

下半年开始,加强内部投资纪律,包括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不能再有一人拍板就能投的规则,投委会里面不能一票决定,一年有一两次的特权,加强投委会的纪律。投资纪律,对于我们很好的转型投资,投资纪律,对市场有足够的敬畏。

聚焦于增长

当年投映客,两个小时算出来,映客业务能够增长20倍,你即使考虑到未来各种各样的竞争,把它业务除以5,它业务还能涨4倍,在这种节骨眼上没有考虑风口。现在我们做投资会考虑竞争,腾讯会不会把你往下打两倍或者阿里往下三倍,打下之后你还会不会有增长。这是企业画像,画像的第一阶段就是收入规模增长,同时亏损不断降低的企业,我们基本上看这个阶段的企业,我们看FA推荐过来的项目不会10%,90%的企业都不用看,这种企业很难忽视,有很多企业在现阶段很难做到第一象限,一个优秀企业家需要把第二和第三象限的企业做到第一象限。

保持学习的心态

就像我刚开始说的,窗口期变得越来越短,留给企业跨赛道的时间也变得很短,所有的机会窗口,过去你或许有三年时间去抓住窗口期,现在可能会缩短到6个月。你在6个月怎么快速抓住窗口期,你的团队是现成的,你对所有的信息都要非常敏感。

基本上我就讲这三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要有严格的纪律,牢牢关注企业增长,保持一个高度敏锐学习心态,这样投资就变成一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