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撰文|喬苗兒

定稿|周燚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十餘年過去,武俠還是那杯酒,但國產劇的江湖已經不再是武俠的天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之初,武俠小說曾經是國產影視劇中的“頂尖IP”,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武俠大家的作品在影視劇市場炙手可熱,影視化進程迅速,市場關注度和觀眾認可度極高。巔峰過後,武俠劇的境遇卻並不樂觀。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孿生兄弟”—奇幻仙俠類網文小說異軍突起,火速佔領改編市場。2013年前後,影視公司嗅到奇幻仙俠題材的市場潛力和掘金實力,扎堆進行此類題材的開發和拍攝,武俠日漸式微。縱使金古梁溫四大家小說不斷被“翻拍救市”,其遭遇的市場冷遇有目共睹:悄無聲息播出完畢難見水花,更有甚者乾脆無緣上星衛視,僅在視頻網站潦草收場。當“經典”都無力拯救武俠劇的時候,這一類型自然被市場打上“不合時宜”的標籤。

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看來,武俠劇被邊緣化的原因內外有二。首先,外部擠壓是客觀事實。不僅有來自古裝、懸疑、偶像等其他類型劇的分流,僅奇幻仙俠劇一項,便對武俠造成不小衝擊。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助力影像構建出奇幻仙俠小說中瑰麗神奇的想象世界,視覺奇觀對於當時的市場和觀眾是嶄新體驗。其次,內部消耗是武俠劇邊緣化的根源。相比於武俠電影,武俠劇過多依賴於“經典翻拍”,不斷炒冷飯式的翻拍並未在內容上拓寬武俠劇的取材範圍,反而令觀眾產生倦怠的審美疲勞情緒。盲目追求特效製作,而令本該以拳腳招式見長,寫實寫意兼備,俠義精神為本的武俠劇逐漸失了武與俠的精髓,自斷一臂的武俠劇至此隱於末流。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事實上,除了金古梁溫四大家領銜的經典武俠,滄月、鳳歌等人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仍是一片藍海和尚待發掘的富礦。“IP改編”在行業內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歷程,從人人競相追捧,到談“IP色變”,短短不過數年。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記者對“IP改編”則持中立樂觀態度。優質文學作品的不斷產出從源頭為影視作品注入新的血液,如何開發和把控,才是從業者需要思考和慎行的關鍵所在。近日,改編自滄月同名系列武俠小說的《聽雪樓》放出預告片,更加堅實和印證了記者對武俠劇市場的思索和預判:作為新派武俠小說作品影視化改編的先鋒,《聽雪樓》或能成為令國產武俠劇歸復主流的作品,併為武俠小說改編,乃至整個IP改編市場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思路。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歸還江湖與俠:審美與工業的合力

《聽雪樓》改編自著名新武俠作家滄月同名系列小說,由歡瑞世紀出品,霍爾果斯五光十色影業有限公司,霍爾果斯葫蘆兄弟影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尹濤總導演,秦俊傑、袁冰妍、韓承羽、林源、袁澧林、趙東澤等主演,講述了講述了被武林譽為“人中龍鳳”的聽雪樓主蕭憶情(秦俊傑飾)、“血魔之女”舒靖容(袁冰妍飾)與一群熱血少年們,為維護正義而共同締造的一段唯美江湖傳奇。

《聽雪樓》這版“聽雪俠蹤”的預告片從風格上而言,即在嘗試對武俠劇特有的中式寫意審美進行歸復。水墨畫風奠定基調,明度和飽和度都降到最低,色彩的運用也偏肅殺冷峻,符合武俠劇中的江湖氣韻。劇中角色人物服飾顏色搭配統一簡潔,且服裝質地輕重相濟,絲和紗飄逸,綢與緞厚重,兩廂對比,竟然有出塵、入世遙相呼應的意味。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預告片中採用分屏的模式,將對稱、平衡等中式古典審美追求體現出來。特別是蕭憶情、舒靖容二人雨中執傘相向而行的畫面,在記者看來還多了一分陰陽平衡、乾坤相應的感覺。如果說在滄月的武俠世界中,融合了中華武學、禪學、道學、舞蹈、音樂等門類,那麼在《聽雪樓》這段預告片裡,上述種種,均可窺見一斑。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沒有武,何來俠,沒有武俠,便不成江湖。

武俠劇的堙沒,與對特效的依賴,對武打招式的遺忘不無關係。從視覺層面,《聽雪樓》撿回了武俠劇遺失已久的功夫招式。片花中,多人打鬥場景和雙人打鬥場景中均能見到連貫的武術動作,一招一式行雲流水,連貫流暢。適時特效加持更好地服務於武術動作,虛實相生。從畫面窺背後,想來如今已經練就火眼金睛的觀眾應該可以想見,在流暢的動作背後,沒有武術根基的演員們必定經歷過先期艱苦訓練。並且,據工作人員透露,片花中舒靖容和蕭憶情二人交鋒的一場戲拍了一週,共計2000多個鏡頭。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武俠改編的初心:原汁原味的江湖世界

如果說60、70後的江湖記憶是屬於金古梁溫經典武俠,那麼對於80、90後的讀者而言,新派武俠小說則佔據一席之地,滄月、鳳歌、韓雲波等人的名字對於這代人而言並不陌生。特別是滄月,被稱為“少女武俠宗師”的女性作家,以“聽雪樓系列”“鼎劍閣系列”“鏡系列”等作品,在新派武俠小說讀者中聲名遠播。

《聽雪樓》原著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4,也被很多人譽為“武俠初心”。作為武俠小說領域鮮見的女性作者,滄月筆下的故事甚至多以女性角色作為主導,不再是以男主人公經歷磨難之後,成長為一代豪俠受到尊敬和美人青睞為故事主線,令故事本身不僅是滿足男性個人英雄主義的幻想,而是同時強調男性女性的平等。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她的作品中,“俠”因為有了“情”所以更近於人,如《聽雪樓》中的蕭憶情和舒靖容,均是困於童年經歷的人,即便在江湖、在武林有極高地位,也有著難以突破的心魔。

將《聽雪樓》進行影視化改編,原汁原味還原一個完整的武俠世界,這是歡瑞世紀與總導演尹濤的再次聯手,看似是駕輕就熟,實際也有內向突破。歡瑞世紀做古裝仙俠類電視劇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製作經驗,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製作工業體系,對於《聽雪樓》這部劇而言是硬件的保障。總導演尹濤攝影出身,對構圖和鏡頭調度有科班經驗。在開機伊始,他的審美訴求即是將《聽雪樓》以“愛情的現實唯美主義和表現江湖的傳奇浪漫主義”,與武俠的審美基調高度契合。

《聽雪樓》:武俠劇的邊緣崛起

透過《聽雪樓》的改編和製作,看到了武俠劇的誠意和傳統的復歸,而對其進行探究和分析,同樣是對整個市場的回溯與反思。任何一種類型的興盛與隱退,都是市場和觀眾共同選擇的結果,而當其中某種類型帶著新意和誠意重回大眾視野的時候,也希望能夠得到市場和觀眾的尊重和青睞。

很顯然,《聽雪樓》正是這樣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