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安科生物的願景是打造百年百億企業

7月的安徽,驕陽似火。站在安科生物位於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生產車間內,卻感到安靜涼爽。沒有刺鼻的化學制品的味道,沒有轟鳴的機器的噪音,藥品車間內有幾臺小小的儀器,掛滿了細細長長的管子,內有透明的液體正緩緩流動。這些液體貴比黃金:有培養成功的抗癌細胞,癌症患者一經輸入可能獲得重生;也有激素類藥物,矮小症患者通過它,有望長高……

在醫藥領域,一些細分領域龍頭企業以其高度成長性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如近年來安科生物不僅在生長激素、干擾素領域實現行業領先,更是法醫檢測領域的技術“明星”,曾在多起轟動全國的大案要案中大顯身手;安科生物還打造了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完整產業鏈,如今腫瘤最熱門的幾個領域如CAR-T(細胞免疫治療),PD-1抗體、溶瘤病毒等全面涉足。

這個安徽省首個創業板上市企業,走出了一條內涵和外延並舉的發展之路,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

安科生物為什麼能多年持續穩定增長?公司為何選擇全產業鏈的佈局?未來如何實現“百年安科 百億安科”的目標?下一個增長點在哪裡?日前,安科生物董事長、總經理宋禮華接受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週一的採訪,詳解安科生物發展之路。

談發展經驗:員工持股+堅持主業

週一:很高興有機會走進安科生物。安科生物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有很多很好的佈局,市場也給了一個比較好的估值。請你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經驗。

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安科生物的願景是打造百年百億企業

採訪: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週一(圖左)

嘉賓:安科生物董事長、總經理宋禮華

宋禮華:首先我不敢說我們是高質量發展。這幾年,公司是循著市場的步伐走過來的。其實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現在的戰略定位,而是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我們總結了很多年,大概也知道什麼樣的經營策略和戰略符合公司的發展。從效果來看,我們沒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也沒有經歷大起大落的波折,基本實現了平穩發展。

週一:公司成立二十多來,有哪幾步你覺得走得比較成功?

宋禮華:一是我們公司的體制。安科經歷過幾次股權變更,已發展成為全體骨幹持股的模式。它不僅僅是一家公眾公司,更是一家員工持股的上市公司。現在公司有2000多人持有股份,這樣的體制是適合安科的,這是我們的核心保障。

第二個關鍵點是堅持主業不動搖。大家可以看到,安科生物這麼多年來基本上還是沿著生物醫藥這個主線發展。中間雖然有幾次其他的佈局,但是嘗試以後發現, “術業有專攻”,還是迴歸到安科的發展主線上來了。

週一:你感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經營是不是更具挑戰性?

宋禮華:安科是2009年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業之一。九年來,各家公司總體的發展較平穩,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分化。應該說,今年是這幾年所經歷的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眾所周知,問題主要出現在去槓桿、宏觀經濟整體下滑上面。首批創業板28上市公司的企業家,幾乎每個人都用了槓桿,有的多一點、有的少一點。

我們的本意,都是為了公司發展,其中絕大部分人是投資自己的企業。像我這樣槓桿用得少一點的還好一點,用得多的今年壓力比較大。此外,今年融資比以前更難、更貴了。

週一:為什麼在有機會的時候,你沒有把這個槓桿用得比較大、速度更快一點?

宋禮華:這個可能跟我自己的理念也有關係。我是一個不太願意冒太大風險的人。另外,我們企業平穩發展,不需要特別大的投資,我本人也無意利用槓桿撬動所謂的資本運作。

我和員工一起增持公司股票的過程中用了一些槓桿,不多,我也不想負債太多。安科的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是有收益的,我覺得我不能一個人去佔用太多的資源,就把這些機會讓更多的員工來分享。

週一:從上市到現在,你本人從未減持過?

宋禮華:對。我的槓桿不多,但也有很大的壓力。我也想過減持,但是考慮到資本市場對於實控人減持非常敏感,所以還是自己多承擔一點壓力吧。上市公司以外的事情我基本上不做。我自己沒有這樣的想法和精力,也不願意到我專業領域以外的地方去投資。

週一:2015年以後,安科生物都能在比較好的時點,以相對較好的價格併購了一些不錯項目,怎麼做到的?

宋禮華:我們也投過幾個小的研發企業,但是很快就發現,我們擅長的還是老本行。

在選擇標的企業方面,我定了一個目標。一方面企業文化要符合我們的發展戰略,有著相似甚至相同的技術和產業背景;另外是要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或市場規模的企業,比如像我們併購的蘇豪逸明、中德美聯、博生吉等。博生吉屬於CAR-T行業,我看中的是它的未來。其他的幾個項目有利潤,併購之後沒有給上市公司增加負擔,不拖後腿。

事實證明,我們看準了。我沒有把這些併購標的作為附屬企業,而是當作主業來看待。這些企業家既是子公司的掌門人,又是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者。他們來了以後,不僅要把他自己原來的企業做好,還要在上市公司分管部分板塊。這對他們來講,也是體現個人才華和價值的好機會。

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安科生物的願景是打造百年百億企業

週一:所以,公司就想辦法留住那些核心人員?

宋禮華: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股票。企業在良性發展過程中,股票對於每一個員工、每一個骨幹來說,都是一顆定心丸,大家就更容易捆綁在一起。

週一:有沒有計劃去海外併購一些研發項目?

宋禮華:併購也是一條路,還有產品引進、合作開發等。在海外併購方面,國內有不少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了。

談佈局:投入精準醫療四大板塊 不追求第一追求項目落地

週一:公司圍繞主業做了很多佈局,比如CAR-T、單抗還有溶瘤病毒等。每一個佈局都是需要大量投入。你有沒有考慮過,集中投入某一個方向?

宋禮華:

我們佈局的點比較多,CAR-T、基因檢測、溶瘤病毒、單克隆抗體,這是精準醫療裡面四個比較經典的板塊,安科都有了。從實力上講,比如單抗項目,我可能比不上國內某些已經在做單抗的大企業。我們起步比人家晚,但我現在可能沾了國家政策的光,就可能會趕一個早集。將來我也不指望是獨家壟斷,希望理性地參與競爭。

CAR-T領域,未來我們可能做不到第一,或者根本就做不到跟這些“大塊頭”去競爭,但我們會讓安科的CAR-T適應國內腫瘤病人、醫院在腫瘤治療在便捷、低成本、低代價方面的需要。這樣,我們的業務也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基因檢測領域,安科的基因檢測實際上涵蓋了法醫檢測、腫瘤基因檢測、生長髮育基因檢測和其他的基因檢測,重點突破的是法醫檢測。大家知道現在全國著名的幾個案子,用的是安科子公司的診斷試劑和技術。這方面,我們已經形成了細分領域的競爭優勢和特色。我們還有一個精準基因檢測醫學檢驗所。這個行業現在正是一片紅海,我沒有指望該業務為公司貢獻更多的利潤,但希望它能夠在大浪淘沙中勝出。

溶瘤病毒領域,國內還沒有一個規模、技術走得特別靠前的企業。相對來說,安科還算是起步早的。這裡有個背景,我們溶瘤病毒技術發明人,是我最早的合作伙伴,中科院的劉新垣院士。儘管老先生年事已高,但他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九十歲第二次下海,創辦了上海元宋基因病毒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他首先想到的合夥人是我。我也非常有信心把老先生有生之年領先的溶瘤病毒治療技術實行產業化,我們爭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申報臨床實現產業化。

這些我都沒有打算要做到全國第一,因為中國市場巨大,不一定非要做到第一,能夠讓每一個技術落地、生根開花,這就是我的夢想。安科考慮的是把每一塊都落地。

談增長:生長激素今年預計可實現50%增長

週一:在樓下參觀公司展廳的時候,我看到有一句口號叫“挑戰進口洋藥,振興民族藥業”。

宋禮華:這是公司早期的口號,現在看有些狹隘,但確實是我們當時創業之初的志向。

我舉兩個例子,干擾素和生長激素。當年我們產品上市之前,這個市場實際上是被國外產品壟斷,產品也很貴。我們的目標就是想把它的價格壓下來,讓更多的人能夠用得起。事實也是這樣,現在國外的干擾素完全退出了中國市場。

生長激素也是這樣的,包括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單克隆抗體的產業化等。如果這個產品出來,國外產品一定還會再降價。還有CAR-T,最後都要回歸到理性,那就是以國產CAR-T技術和國內的CAR-T企業、CAR-T產品為主導,服務中國的癌症患者。

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安科生物的願景是打造百年百億企業

週一:生長激素今年的銷售形勢怎麼樣?

宋禮華: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父母對孩子身高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加上這個產品的安全有效性已經得到認可,所以這幾年生長激素的市場規模增長很快,已經成了我們目前主要的利潤貢獻品種和增長點。今年我們應該還能夠保持在50%左右的增長。

週一:短期內,公司營收與利潤增長點主要是來自哪幾個方面?

宋禮華:一個是我剛才說的生長激素,當然我們的干擾素市場也在恢復和上升,還有一個就是中藥,今年的銷售規模會比較大幅度增長。另外就是基因檢測,隨著公司影響力的擴大,現在利潤增長幅度也比較快。其他的包括多肽和化藥,還有診斷試劑等,都保持著穩定持平、略有增長的態勢。

週一:公司定增進展如何?未來如何進一步拓展項目?

宋禮華:現在定增項目審核比較嚴格,安科生物這次的定增項目是實實在在的,每個項目都要落地。而且這幾個項目,我們前期花了大量的資金墊資,甚至略有負債。

比如生物仿製藥單克隆抗體項目,赫賽汀和貝伐珠單抗兩個單抗的銷售額目前在世界都排在前十位,國家現在正在大力發展這個產業。安科瞄準了這兩個比較重磅的單抗,投入了鉅額的資金。

其中關鍵的支出是購買臨床對照藥,開支較大,動輒上億。這個藥很貴,要從國外進口,一點優惠都沒有,且臨床的病例一個也不能少。要做這兩個產品,臨床實驗要花很多錢,但是我們要咬緊牙關把臨床實驗做下去。

臨床結束以後,我們就要規模生產。安科現在已經有一箇中等規模的基地,在市場早期可能夠用,但是一旦市場成熟或者是產品大面積推廣,就要擴大產能。所以定增的資金也會用於新建產業化基地和研發基地。

這次我們不僅要向社會募集資金,包括我本人在內全體管理團隊和骨幹都願意參與增發。我們也正好利用這次增發的機會再做一次員工持股計劃,這是一個機遇,希望員工和公司的發展進一步緊密結合起來。

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安科生物的願景是打造百年百億企業

安科生物研發中心

週一:赫賽汀和貝伐珠單抗兩個明星藥,按照你的預期,大致是一個什麼進度?

宋禮華:現在是卡在臨床對照藥上,它在中國已經斷藥,具體原因不清楚。反正我們在積極努力,一是等待它恢復供藥,另外是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渠道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一切順利,按照我們原來的預期,用2-3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臨床實驗,實現產業化,解決這兩個抗體藥物的國產化問題。

週一:創新藥進口政策的變動,會不會對國內的藥企造成很大壓力?

宋禮華:放開之後很多原研藥直接到中國來,門檻比過去低得多,肯定會對國內的製藥企業形成更大的壓力。因此會有一批企業被淘汰,國內的藥企將重新洗牌。對於企業來講,生存之道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優秀的產品是少不了的。不過,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完全體現在技術上,還有其他的,包括科學、靈活的經營機制、優秀的團隊和企業文化。這是逼著我們多方面迎接挑戰。

談細胞免疫治療:惡性競爭不可避免 市場比拼的是誰能堅持到最後

週一:CAR-T細胞免疫治療出來以後,很多公司都在申報相關項目,會不會出現一哄而上的情況?

宋禮華:會的。任何事情只要前景看好,或者是看起來有很高的回報率,都會吸引大批企業一擁而上,最後變成紅海。

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治療,一百多家企業在申報臨床,將來面臨的就是互相壓價、粗製濫造,總之是一種惡性競爭的局面。是競爭就一定會有淘汰。我相信,有充分準備、有一定產業化基礎和市場開發能力的細胞免疫企業,才能走得更長遠。

週一:CAR-T細胞免疫治療方面,中國企業的研發、工藝與國外相比有多大差距?

宋禮華:我認為這項技術也是屬於仿製或者跟蹤,原始創新源頭還是在國外。不過和國外相比,國內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我們的臨床資源多,因為病人多。再說,這是一個風口產業,不缺資金,大量的資金會往裡面投,所以項目開展比較順利。

週一:安科生物如何確保自己保持競爭優勢,最終勝出?

宋禮華:確保,我不敢說,但我們有些差異化的特點。我們是做生物技術起步的。CAR-T細胞免疫是生物技術各個平臺的綜合,包括細胞培養技術、病毒培養技術、基因轉染技術、基因合成技術到最後的基因修飾和表達等。我把CAR-T比喻成“活的藥品”,它的生產和質量管理,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完全個性化。

國內現在已經有一些新興企業,他們有國外的公司技術和資金的對接,我們跟他們相比體量上無疑有差距。但是我認為,未來CAR-T的競爭不完全在資金上,甚至資金太多了還是負擔,動輒幾千萬、幾億美元的融資,資金是有成本的。對於公司來說,如果揹著沉重的財務負擔,將來在市場上競爭就會失去一定的優勢。

我們是“小米加步槍”發展起來的,我認為“小米加步槍”有一定的科學之處,成本低,決策靈活。安科這麼多年積累建立起來的醫院資源、臨床的資源以及生物技術產業化的資源,這可能不是新公司一下子就能建立的。此外,我們有一支相對成熟的銷售隊伍,這支銷售隊伍我也建了二十多年,而且營銷骨幹都是公司的股東,相對穩定。未來在CAR-T技術上推廣上,會更靈活和接地氣。

當前的一百多家競爭者中,我認為肯定有一些要被淘汰,最後留下二三十家成規模的企業。

週一:能容納二三十家?

宋禮華:差不多。因為它屬於個性治療,生產週期又很長,質量控制的節點又多,要求又高,所以要有這麼多家才能夠滿足。其實將來CAR-T就是看看有多少家企業能夠堅持下去。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CAR-T細胞免疫的定價非常高,美國一個病例的花費是47.5萬美元。當然,它有一個創新的收費方式,就是以療效收費。中國細胞免疫治療一個病例的成本預計至少要二十萬,收費的話至少三十萬以上。這對中國老百姓來講是個比較大的數字。所以將來突破的方向就是社保,社保介入的話,細胞免疫治療可能是一個方向。社保若不能介入,收費將是一個比較關鍵和敏感的問題,所以這個市場未來能做到多大,可能取決於一些配套的政策。

上市9年,業績增長5倍,安科生物的願景是打造百年百億企業

週一:你經常關心公司的股價嗎?

宋禮華:也看。

週一:市場上看好公司的投資者很多,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

宋禮華:真的感謝資本市場所有支持、關心安科的投資者,沒有你們就沒有安科的現在。我們會盡心盡力,把現在的戰略佈局一個一個落地、生根開花,最後形成產業、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用更大的市場規模、銷售規模和利潤,經營好這個公司,來回報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