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在理性與宗教漫長的肉搏史當中,歷史始終在上演反覆的戲碼,而宗教基要主義的復興往往被視為反智時代的標誌之一。

托馬斯·潘恩堪稱“美國體制之父”,在《理性時代》一書中他向宗教猛烈開火。1791年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通過之後,“政教分離”便首次進了美國憲法,世俗主義日漸也成為自由思想者的標誌。然而現今在全美國,只有48%的人接受各種形式的進化論,還有差不多一半人的口覺得自宇宙誕生以來人類就已存在。即便在美國曆史上自由思想的黃金時代,要求世人重新認識耶穌價值的“大覺醒”也在不斷上演。

蘇珊·雅各比在《反智時代》一書中寫下,近十年來美國的反智主義非但不但沒有消退,反而越發猛烈了。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問題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撰文 | 向珂

美國革命之父潘恩

以理性解構基督教神話

1809年6月8日,托馬斯·潘恩在美國紐約格林尼治村去世。幾天後,在他的葬禮上,這位與美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人物,因為對於基督教正統的挑戰而樹敵無數,最終只有六人願意來為他送行。就在病危的時候,一位女人來到他的床前,聲稱自己受到上帝的遣派來拯救他的靈魂。潘恩一息尚存,微弱地說:“這不會是真的。你不可能被派來,送上這些無聊的信息……上帝如果要傳來啥啟示,也不可能派來你這樣醜陋的老女人啊。”

老女人的好心,並沒得到好報。人到最後一刻,潘恩還是堅持了《理性時代》的信念,或許也有過死亡的恐慌,但還是沒有讓神叨叨的安慰來保持最後的平靜。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動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撰寫了鏗鏘有力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

兩百多年後,潘恩的身後知己,克里斯托弗·希欽斯,躺在病床上,他差不多已被癌症折磨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面對這位終其一生的無神論鬥士,也有人湊在他的耳邊,問他,想過一個問題吧,死亡之後還有什麼。他一絲冷笑,淡淡地說,那將是一片空虛。人發明了天堂和地域,當人化為灰燼,二者就當隨著人的離去而離去。當他離去後,也有人制造了這位死人的荒唐。有人說,希欽斯在臨終的時候,也恐慌得要命;看來,他明白,他即將面對的不是空虛,而是作為弒神者當承受的無盡折磨。好在他的家人見證了他的死亡,他們亮出了希欽斯最後的平靜。

就在希欽斯去世前幾年,他還為潘恩撰寫了一部傳記。在其中,他說道:“當權利和理性遭受或明或暗的攻擊時,托馬斯·潘恩的人生和著作將一直成為我們賴以依靠的軍械庫的組成部分。”他還說:“如果人的權利在黑暗時代當得到支持,我們就該需要一個理性時代。”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克里斯托弗·希欽斯。1949年4月13日生於英國朴茨茅斯,於2011年12月15日因食道癌在美國休斯敦去世。專欄作家、記者、評論員,被譽為世界上最狷狂的知識分子與作家。

《理性時代》的確讓潘恩身後無數人嚐到了理性的美味,分得了紅利。愛迪生就還抱怨過,這個時代的學生實在可憐,他們在學校裡咋就不能接觸到潘恩的著作,好讓他們也像他一樣,早早地開啟自我的知性,不再為任何教條買單。馬克·吐溫雖然也從中受益,他也說,內戰以前,誰要是承認自己私下讀過這本書,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理性時代》【作者:(美)托馬斯·潘恩版本:武漢大學出版社譯者:陳宇2014年12月《理性時代》共由三部小冊子構成,分別出版於1794年、1795年和1804年。】

第一部主要講述了潘恩自己的理念與關懷。潘恩提倡自然宗教,批判以宗教名義而玩弄的種種迷信、巫術。這樣的信仰還是承認神的存在,神為萬事萬物賦予了靈魂。萬事萬物所具有的規律就像是神靈的存在。你擁有理性和思辨能力,就能去發現潛在的神力。

《理性時代》後面兩部是他對於《聖經》及其注經學的解構。就以《聖經》來說,信仰者以它作為自己認知和行為的指導手冊,需要在裡面找到清晰明瞭的指導訓誡。不過,潘恩就明說了,這樣的聖經聖典,並非從天而降,上帝也不會有心思為人類寫作一部著作,這裡面的文字都該出自凡人之手。而且,還遠不止一位凡人參與到這個創作過程中。我們今天所能讀到的《聖經》,在時間長河中經過無數人的努力,積累而成。那麼,前後衝突、矛盾的地方,也就在所難免了。這個看法一旦成立,那些企盼從中得到啟示的信徒們又該何去何從?在眾多虔誠的信仰者眼裡,這當然算得上是不可寬諒的褻瀆。另外,《聖經》既然不能為世人的行動提供明確的指示,也不可能為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提供準確無誤的知識,我們必須用經驗、邏輯來發現真實了。

政教分離之後,迎來“理性時代”

其實,《理性時代》提供的觀點和信息,沒有多少可以認作潘恩本人的原創。他讀過歐洲哲學家斯賓諾莎、休謨、伏爾泰等人的作品,熟悉他們的論點。不過,潘恩才算得上傳播的能手。除了他之前寫作的《常識》《人的權利》等小冊子之外,《理性時代》也很快在美國贏得了廣泛讀者。他愛在文中使用“我們”,他與讀者之間不該有隔閡,他沒有端著教育者、傳道者的姿態。他的語言淺白而又直接,甚至顯得生猛。因此,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分享他的論述。而這樣的書寫語言也影響了後來的革命小冊子。

這樣的褻瀆為他帶來聲譽的同時,厄運也跟著來了。這部書在英國、法國等地的出版並不順利。英國漫畫家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還為潘恩創作了一幅漫畫。潘恩在這幅畫裡享受到耶穌的待遇,被捆綁在十字架上,整個身體也差不多湮沒在熊熊烈火之中。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英國漫畫家喬治·克魯克香克創作的諷刺潘恩的漫畫。

羅伯特·英格索蘭(1833-1899,Robert Ingersoll)這樣評介潘恩的命運:“他是人民的受害者,但他的信念仍不可動搖。他依然是自由隊伍中的一名戰士。那些人在不耐煩地等待他的死亡,他卻一直在試圖啟蒙、開化他們。”在紀念潘恩的公開演講中,他還說:

至少,在這個國家,他已將被列入最為值得驕傲的行列。在獨立宣言的週年紀念日上,他的名字也該掛在所有演說家的口邊,而他也被全體人民所記憶。托馬斯·潘恩並未就此結束自己的事業。

——羅伯特·英格索蘭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 羅伯特·英格索蘭Robert G. Ingersoll美國律師,19世紀中期美國自由思想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Freethought)知名演說家,因對不可知論的辯護而聞名。不可知論(agnosticism)認為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

在美國思想史上,英格索蘭已被人長久地遺忘了。到了2013年,蘇珊·雅各比出版《偉大的不可知論者:羅伯特·英格索蘭與美國自由思想》(The Great Agnostic: Robert Ingersoll and American Freethought),這位19世紀的自由思想者又再次出現在公眾眼前。英格索蘭被雅各比視為潘恩精神的承繼者,他也擅長對公眾傳播思想。不同於潘恩的是,他不通過撰寫小冊子來吸引大眾,他四處講演,用通俗的口語來傳播理性時代的新福音。他的講題多關於人文主義和自由思想,也常戲謔宗教信仰。不少公共媒體也在批判他,但仍難以止住不少人的熱情。為了聆聽他的講演,每位聽眾不得不支付一美元的門票費。他還擔任了美國世俗協會(the American Secular Union)的領導。

蘇珊·雅各比指出,從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時間正為美國曆史上自由思想的黃金時代。或者說,這正是她心目中的“理性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除了有能夠廣泛影響大眾的英格索蘭,還有艾默生、梭羅、惠特曼等一長串名字。

說到這個黃金時代的生成,不能不提到1791年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通過。有了這短短的法律條文,政府和宗教便從此在美國無法結緣。在人類歷史上,“政教分離”首次進入了國家憲法。“國教”也從此不可能在這個國家醞釀生成。

若要感謝這項國家法案,還不得不提到托馬斯·傑斐遜。他擔任過美國曆史上的第三任總統,在給別人的郵件中,他率先提出,在政府與教會之間得建起高牆。也正是這座高牆的建立,潘恩才能安然地在美國死去,殞命於烈火的場景也只能出現在那幅漫畫上。

在特朗普時代,反智主義的反撲?

蘇珊·雅各比是當今美國頗有影響力的無神論者。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在她心中,唯有那段幾十年的歷史才算是她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世俗主義成為自由思想者的標誌。他們不向聖經聖典索求答案,而訴諸於個人的探索與創造。他們向宗教教義開火,就難道能夠說,離開了教義指導的俗世生活就一定滑向罪惡的深淵?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反智時代:謊言中的美國文化》一書的作者蘇珊·雅各比

其實,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也就在美國,還發生過三次所謂的大覺醒(Great Awakening)。而這段時間多與雅各比心中的黃金時代相重疊。大覺醒事件要求世人重新認識到耶穌基督的價值,要重振信仰世界的大好河山,當然,也要解放那些受困在理性、自由牢籠中的無辜之人,讓他們重歸到純美的信仰世界。

這些運動中的信奉者當然就成為了《理性時代》的批判者。而他們和他們的後來者無疑又成為了理查德·霍夫斯塔特、蘇珊·雅各比筆下的反智主義者、非理性主義者。

霍夫斯塔特的《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出版於1963年的作品,獲得了普利策圖書獎。在他看來,在美利堅合眾國建國以前,來到北美這片土地的不同移民群體,也正隸屬於不同的基督教信仰組織。他們的到來,天然地懷著各自的宗教熱情與理想。他們樸實而又堅定,在各自的教義中尋求確然無疑的答案。理性的精神卻讓人自身好奇地打量世界,沒有邊界,更沒有禁忌。

在霍夫斯塔特看來,狹隘的宗教視野束縛了人對現實世界的想象和尊重。他也感嘆,對於以理性為基本工具的知識分子,竟然常受到公開的嘲笑。英文單詞egghead,可譯作光頭(如雞蛋一樣光潤),也可譯為書呆子。上世紀50年代,副總統競選人尼克松面對民主黨總統提名人阿德萊·史蒂文森,竟然公開稱對方為egghead,以這種玩笑的方式,達到攻擊的目的。史蒂文森,博學文雅,對於具體問題,也不輕下判斷,卻在兩次總統選舉中敗選。這時,五十多歲的他已經謝頂,頭型如egg,本身就有幾多無奈。這樣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似乎意味著他們不知情趣,慾望寡淡,更與大眾隔膜。尼克松這樣譏諷對方,向大眾表現出了自己親切可人的一面。他內心明白,拋出這類反精英的話語,能為自己贏得更多機遇。

在那個“理性時代”裡,知識精英的挑戰也會招致厄運。但到了大眾傳媒的時代,他們即便不再如潘恩那樣咄咄逼人,表現得冷靜溫和,也像一種奇異的人類物種,在大眾的頭腦中凝結為一種刻板印象。這樣的人物,你就能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找尋到。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伍迪·艾倫的電影《安妮霍爾》之中喋喋不休的知識分子形象深入人心。

| 觀 點 |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作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版本:諾普夫書局(Knopf)1963年2月】

我們的反智主義,事實上比我們的民族認同更加古老,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對這種背景的考察表明,知識分子在美國所受到的敬意並沒有長期持續下滑,也並非在近期突然變糟,而是處在週期波動之中;這樣的考察還發現,知識分子在我們這個時代所受的怨恨並不意味著他們地位的下降,而是表明他們越發重要。

——霍夫斯塔特

在霍夫斯塔特的著作出版四十多年後,雅各比出版了《反智時代》(The Age of Ameican Unreason)一書,正是要向霍夫斯塔特致敬。從英文書名來看,這本書更是要與潘恩的《理性時代》相呼應。這本書最初出版於2008年,整整十年之後,又有升級版。對比兩個版本可知,新版增加不少內容,而這些新增文字主要關於新晉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這也意味著,在雅各比心中,十年以來,美國的反智不但沒有出現消退的跡象,還反有愈加猛烈的趨勢。

在閱讀這本著作之前,我倒注意到特朗普的一些有趣事例。據報道,如今,特朗普與他所信任的內閣成員們每週必有一次專門聚會,團團圍住,一塊兒研討《聖經》。而這項“偉業”離不開的人是拉斐爾·羅德林格——他該算作是讀經班的重要組織者。拉斐爾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身體健碩,運動天賦異於常人,他從學校的籃球明星,漸漸成長為NBA球星。但他識得局勢變遷,三十來歲便已從運動戰場上撤離。爾後他取得神學碩士學位,弘教的事業又逐步成熟。2000年,他在國會山成立一所弘法機構,專門吸引政壇要人,反過來,要人們也借用他的道場表現一番菩薩心腸。

而在2016年,共和黨彷彿已嗅到了春天,其成員展開討論,盼望公立學校裡能開設《聖經》課程。也有人把這事跟建國者聯繫起來,他們聲稱,1789年,美國第一國會呼籲向所有兒童發送《聖經》。他們好像要掀起一場新時代的大覺醒運動。

在這個率先推出政教分離的國家,其領導人竟也盼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化。更為可怕的是,這樣的宗教教育極為容易地讓學生疏遠於現代知識。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特朗普手按《聖經》,宣佈就職。

在《反智時代》這本書裡面,雅各比為此提供了太多的實例。21世紀初,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希望,在公立學校裡,學生需要同時學習進化論和創世論,不能忽視《創世紀》的信條。在全美國,只有48%的人接受各種形式的進化論,還有差不多一半人口堅持認為,從宇宙誕生以來,人類便已存在。而眼下的多數基要主義者堅信,《聖經》所記載的不會是傳說故事,是真實的人類歷史。

| 觀 點 |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反智時代》謊言中的美國文化【作者: (美)蘇珊·雅各比 譯者: 曹聿非 版本: 新星出版社2018年6月】

十九世紀末期,人們會在大平原上奔走千里,只為親耳聽到英格索爾和赫胥黎等總是攻擊聽眾們最珍視的信仰之人的觀點。如今,很多美國人連政治意見和觀點不同的Facebook頁面都懶得打開。……美國如今染上了一種將無知、反理性主義與反智主義交織在一起,在技術的作用下突變的病症,它比過去那種週期性的疾病更加危險。當前這輪爆發所產生的嚴重危害與人們對一切不以為意的精神狀態是分不開的。

——蘇珊·雅各比

在大洋彼岸,近代中國的反智傳統?

差不多就在雅各比心中的黃金年代,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好些渴望救治這個衰亡帝國的士人,卻把藥方放在了宗教。從1843年以來,中國沿海、內地的更多城市漸漸對外開放,外國傳教士傳教活動也有了更多可能。他們雖然也帶來了不少理性時代的果實,但他們多半不會將進化論這樣的學說向中國人宣講。面對從外而來的傳教士,中國的不少底層民眾視他們為敵,屠殺傳教士的悲劇也時有發生。在士人階層中,多數人雖然不主張直接的武力屠殺,但也注意到了宗教的威力。一些激進分子就此希望創立屬於中國的宗教。

晚清的孔教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身為晚清重臣的張之洞對於基督教傳播有著微妙的態度。他告誡國人不能攻擊基督教,當下的局面應該更為開放,容納不同宗教在中國傳播。當然,不必攻擊“異教”,但仍需要“保教”,應該將孔子的宗教家角色進一步凸現出來。這一點,他與康有為這樣提倡創立孔教的激進人士並無多大差別。他在《勸學篇》當中就說:“吾聞欲救今日之世變者,其說有三:一曰保國家,一曰保聖教,一曰保華種。夫三事一貫而已矣。保國、保教、保種合為一心,是謂同心。保種必先保教,保教必先報國。”而“保教”就是要維持國家宗教的無上地位。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 張之洞 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

張之洞在晚清教育改革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在1898作《勸學篇》。他說:“外國各學堂每日必誦耶穌經,示宗教也。”

他與劉坤一1900年聯手而作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說:

而學校之制,惟德最詳。日本興最驟,而學校之數,在東方之國為最多。興學之功,此其明證。

對於日本這樣的近鄰,國力大增,已經是共同見證的事實。而在教育方面,日本的教育體制也大可借鑑。張之洞就指出:“無論大小學堂,皆有講國教一門,皆有學兵隊之操場。日本之教科,名曰倫理科。所講皆人倫道德之事。其大義皆本五經四書,普通學畢業後,發給憑照,升入高等學堂,習專門之學。”張之洞後來在《奏定學堂章程》當中就明確把經學與修身兩門課程規定為各級學堂必須擁有的科目,而這兩門科目也正體現了他所強調的“國教”。按照張之洞的理解,國外的教育之所以進步,關鍵還在於它們在教育中貫徹了國家宗教的教育。中國沒有基督宗教的傳統,但也可以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正統儒家思想轉化為一種新宗教——可以與其他國家宗教相併立,相抗衡。

《奏定學堂章程》正為癸卯學制改革的基本宣言書。這次學制的變更,要推翻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盼著讓中國的教育與世界現代化的潮流相接軌。但是,像張之洞這樣的教育改革者,應該受到過像日本《教育敕語》的影響,卻不曾知道,就在18世紀末,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已經出現,“國教”已無法在這片土地找到實現的可能,宗教教育也不可能在公立學校中有一席之地,宗教一元思想也不能用以限制教師與學生的創造。今天的共和黨人若想在公立學校中推廣《聖經》的教學,也不得不強調這屬於歷史文化的博雅教育。

從“理性時代”到“反智時代”,人們的信仰出了什麼問題?

1904年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頒佈的全國普遍性學制,它奠定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基礎。

張之洞也不會理解,在“國教”的掩護下,現代知識也會在這裡遭受重創。一種代表“國教”的聲音,能輕鬆地實現反智的結局。也就在1898年,湖南長沙的一位年輕人,作了一首七言詩,其中有一句是“地球本是渾圓物”。當地鄉紳葉德輝立馬對此開火,把這首詩中的內容看成是異端邪說。在老祖宗的經書裡,明明說“天圓地方”,哪來的地球一說!好在這位年輕人的父親也及時給葉德輝回信,盼望得到長者的寬宥。而在1327年,梅塞爾·弗朗西斯科撰寫了一部《圓形球體》文集。第二年,這本書因為宣傳了地球的學說,被教會宣佈為異端邪說,遭到查禁、銷燬。而弗朗西斯科被活活地燒死在了十字架上。

這件事被認為是西方歷史上不能忘卻的反智事件。如果不承認理性的力量和合法性,這樣的悲劇會輪迴上演嗎?

本文整理自2018年8月11日《新京報·書評週刊》B02、B03版。撰文:向珂;編輯:董牧孜、安安。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