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曾國藩: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是清朝重臣、湘軍的締造者和統帥者曾國藩的自題聯。曾國藩在他的《挺經》卷五“堅忍”裡說:“稍論時事,餘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雲:‘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用來自警的,當然是曾國藩的用心之作。從這幅對聯的字縫裡,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曾國藩的為官之策和成功之道。

上聯“養活一團春意思”, 形象地闡述了做人處事要“柔”、要“內聖”的至道。春天,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季節。養活一團春意思,就是說,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象春天一樣朝氣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機。春天又是柔和的,包容的,因此做人處事要講和諧、講包容,要能做到隨機應變。只有將這團“春意思”養活了,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下聯“撐起兩根窮骨頭”,意思是人不能只是一味地“柔”,一味地“內聖”,還要“剛”、要能“外王”。人不管身處何種境況,脊樑骨必須要撐得起,不能彎曲了。為了事業,不能一味的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桿,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挺直。

這幅對聯,詮釋了曾國藩的為官之道和處世哲學:剛柔、方圓兼濟,內聖、外王兼備。這是曾國藩從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得來的,也是他以蓋世之功而能於眾說詆譭中安然保全自身的不二法門。

曾國藩: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剛”,是曾國藩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他的本性。他在《挺經》卷十“四外王”中說:“至於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臨財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剛”,使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的12年曆程中,屢敗屢戰,不屈不撓。他一敗靖港,二敗湖口,三困祁門,命懸一線,如履薄冰,戰戰兢兢,非議與排擠紛至沓來,“打脫牙和血吞”,艱難困苦中始終信念堅定,志氣如虹,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驚天偉業。“剛”,讓他四次抗旨,以保湘軍。曾國藩剛練水勇時,水陸兩軍約有萬餘人,這時若和太平天國的百萬之師相抗衡,無異是以卵擊石。因此曾國藩為保護他的起家資本,曾四次抗旨朝廷。

“柔”,是曾國藩性格的另一面。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勢不可用盡,功不可獨享,大名要推讓幾分,盛時要做衰時想,剛柔相濟,無為而無不為;百尺竿頭,不能再進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他是這樣說也這樣做,他在鎮壓了太平軍、功名顯赫到使咸豐皇帝感到權大壓主而害怕時,曾國藩也感受到了這種危險,他知道,如果他一味的剛硬下去,恐怕是確如相術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後便會命喪黃泉。於是,他立即借回家守父喪之機,帶著也是湘軍重要將領的兩個弟弟辭去一切軍事職務回到現在的湖南雙峰縣老家。他是要向朝廷表示:我曾國藩對朝廷是忠心不二的,是不會有什麼野心的。這一急流勇退的方式顯然獲得了清廷的信任,第二年便被朝廷封為兵部尚書。在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實權、鎮壓太平軍勝利以後,他仍然小心翼翼。進京之後,因怕權大壓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權力;因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而裁減了4萬湘軍;因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併發全餉。曾國藩的做法贏得朝廷上下的交口稱譽,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賞給他太子太保之銜,帶雙眼花翎,賜為一等侯爵,子孫相襲。至此,曾國藩榮寵一時。

曾國藩: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曾國藩說:“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挺經》卷六“柔剛”)。這就是曾國藩對剛柔之道的精闢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