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輕步兵戰術師承何方, 其根源並非德國!與魏武卒盡有關聯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軍隊的雛形來自於清朝的北洋軍。北洋軍以德國為師用普魯士操典,算是奠定了我國近代步兵技戰術的基礎。

但是實際上,不說清朝推翻後的內戰時期。單是北洋軍閥後期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都有代理人,步兵戰術來源五花八門,日本、英法、俄國、德國的風格都有有。

中國軍隊輕步兵戰術師承何方, 其根源並非德國!與魏武卒盡有關聯

抗戰時期蔣介石大量引入德國顧問團,在某一時期兩黨均有部分轉向蘇聯風格,後期解放戰爭美械師又大行其道。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北方抗戰及武器繳獲,華北地區八路軍不可避免得吸收了部分日式軍隊風格。這既是武器彈藥限制下與日軍共同的練兵作戰方法,也是隻有了解敵人才能超越敵人的原因。

而日本陸軍前期學法國,後來又學的德國,隨著解放戰爭的完成又有大量受過德國式軍事訓練的前國軍人員進入解放軍。

中國軍隊輕步兵戰術師承何方, 其根源並非德國!與魏武卒盡有關聯

可以說,中國軍隊的史上最強輕步兵不能說是由某一國打出的底子,特別是解放後軍事建軍思路全面倒向蘇聯,又把蘇聯軍隊的大炮兵主義學了個十成十。黃埔軍校雖然用得是德國操典,但實際上更加類似是政治學校而不是合格的軍事院校,四期以前軍事內容連當排長都不合格。

中國軍隊的師承其實並沒有哪一國,就像敵後武工隊的日語水平一樣,日語不好的都死了。從27年到53年,連續20多年的大規模戰爭不斷檔,在人類近代史都是史無前例的。我軍的戰術風格全部都是將士們百戰餘生,用血與火在戰爭中學習百家之長,不斷總結不斷融合出來的,跟哪個國家風格都不相似!

中國軍隊輕步兵戰術師承何方, 其根源並非德國!與魏武卒盡有關聯

戰場教戰場學,我軍的戰略理論是在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下孕育的,整合了中國歷史上先進經驗。不但學習魏武卒的給予田地,還學習秦國的榮譽制度,同時古代的監軍被化腐朽為神奇建立到了連隊身上。劉伯承元帥就經常給下面的指揮員講孫子兵法,並結合自己領軍經驗來進行總結。同時我軍的另一項法寶,戰鬥總結會,會在每場戰鬥結果後第一時間深入到每一個班排,總結戰鬥中的優缺點、怎麼把優點擴大、怎麼彌補缺點。

至於朝鮮戰場上把輕步兵戰術推到了可以說軍隊戰鬥精神意志的極限也是迫不得已。技術裝備差,以當時我軍的軍備情況,要想建設精銳部隊只能靠輕步兵。

中國軍隊輕步兵戰術師承何方, 其根源並非德國!與魏武卒盡有關聯

我軍打過,還打贏的仗,歷史上都是沒有出現過的,可以說一直是頂著敵人的等級壓制打上去的。蘇援國軍加雜械軍閥,保衛了蘇維埃。幹翻了逃到陝西的東北軍。拖著日軍進行了八年日軍抗戰。解放戰爭打贏了美械裝備的國軍。後來又抗美援朝打贏了聯合國軍。

不同於德國和蘇聯的大縱深深遠突擊,也不同於美英的一線的平推戰術。淺進迂迴,內線作戰、外線作戰,是解放軍依據根據地發展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的綜合體,同時大集團步兵戰術也是我軍獨創的。說到底世界進入熱兵器時代本來也沒多少年,所以中國軍隊不可能是師承於誰,其無敵天下的步兵戰術都是中國人民思維智慧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