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爲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轟炸機這種軍用裝備誕生的時間幾乎與戰鬥機是同步的。只不過剛開的轟炸機不是投放炸彈,

而是士兵坐在上面往下投手榴彈或炸藥包進行地面轟炸,這必然也限制了當時轟炸機的飛行高度。所以之後,戰場上便出現了飛行高度超過萬米的高空轟炸機...這裡需要注意,轟炸機之所以越飛越高,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躲避地面防空武器而設計的,也就是說,高空飛行是轟炸機生存的手段之一。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轟炸機被上方投彈砸掉尾翼

這裡舉個例子,二戰時期一般中小口徑高射炮的有效射程為3000米上下,而大口徑高射炮最大射程也不會超過萬米。這時候一個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美軍最早的B-29轟炸機在二戰後期竟然是無敵的!原因也很簡單,它就是飛得高,最大升限在10000米以上。所以,不僅當時的防空武器拿它沒辦法,而且一般的戰鬥機也根本飛不到這個高度,因此理論上講,B-29是想炸哪裡就炸哪裡!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美軍B-29被擊落畫面

不過此時有人會問了,那二戰日軍擊落的那些B-29又怎麼說呢?這個問題主要是由美國空軍降低B-29的飛行高度造成的。本來它可以在萬米高空投彈,但準確度卻差的驚人,所以之後美國空軍就決定將B-29的投彈高度將至5000~8000米...在這種情況下,它被日軍防空炮火和戰機擊落的概率就非常大了。而且當時的日本空軍戰機由於夠不到B-29轟炸機,還因此特地創造出了一種“撞機”法。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日軍“飛燕”撞擊B-29

這就是當年著名的日本空軍“飛燕”戰機撞落B-29系列事件!“飛燕”戰機是日本後期研製出來的一款高空重裝甲截擊機,升限可以達到11500多米。按道理是應該能截擊B-29戰機的,但問題是“飛燕”在這個高度並不能持續飛行,所以等它碰到B-29的時候,只能抬頭衝上去撞擊轟炸機尾翼...據說,就這種自殺式攻擊的辦法,依然撞落了6架美國B-29轟炸機,你別說,還真管用...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美國B-29轟炸機編隊

長話短說,言歸正傳。高空轟炸機在空中囂張了一段時間後,高空截擊機和防空導彈隨之就誕生了。這時候,轟炸機的生存能力就受到了很大的質疑。客觀上說,轟炸機自衛能力基本為零,而且飛行速度也不快,隨便上來一架戰機或導彈,很容易就能把它擊落...這也是目前美國和俄羅斯不再研製新型轟炸機的原因之一。當然,此時有人肯定會說轟-20的問題,既然都不看好轟炸機,那中國為何還要研製呢?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發射戰術導彈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解釋一下轟炸機在現代化戰爭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有了遠程轟炸機這種裝備,空軍事實上就相當於擁有了遠程戰略威懾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從陸基發射一枚戰術導彈,射程是4000公里,那人家躲在4001公里外,你很有可能就沒辦法了!戰機飛過去航程不夠,導彈也打不到,如果是海上,軍艦可以拉著戰術導彈冒著風險,往前慢慢湊,如果是陸地上呢?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轟炸機掛彈配置

開著導彈車到射程內?如果是境內還可以考慮,但如果開到邊境線上都夠不著怎麼辦?難道為此還要發射洲際導彈嗎?你有多少才夠用?因此,通過以上可以看出,遠程戰略轟炸機在現代化戰爭中還是有其存在價值的,目前最主要的是提高其戰場生存力的問題...最後就要說到現代轟炸機的生存特點。用軍迷的話來講,在防空導彈和高空截擊機的威脅下,現在的轟炸機就是“見光死”!

轟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何中國還要研製轟-20呢?

轟炸機釋放干擾彈

只要轟炸機被敵軍發現,很容易就會被擊落!那問題也來了,如果它是隱身的,發現不了,那不就能躲過攻擊了嗎?這就是中國急切研製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的原因之一。當然,現在的轟-6K也可以用,但必須有戰機護航,防止敵軍戰機攔截,其次就是它本身裝備的干擾彈,一旦被導彈追擊,或許能通過釋放干擾彈來躲過攻擊。總的來說,雖然如今轟炸機的生存力確實越來越弱,但有總比沒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