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鎮:樅陽城旁的桐城「飛地」


在安徽樅陽縣城南,有一個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僅1100多人的“鱘魚鎮”,與樅陽縣城僅一河之隔。但渡過小河來到對岸,卻發現這裡的企業掛著桐城市的牌子,鎮政府、派出所、學校也寫著桐城市的字樣。

鱘魚鎮,座落於安徽桐城市東南隅,地處長江之濱,位於菜子湖出口處,通江之咽喉,周邊與安慶市迎江區、銅陵市樅陽縣接壤,為桐城市之飛地。所謂“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鱘魚鎮,轄桐江、內江2個居委會,面積2.81平方公里,人口1000人。 鱘魚鎮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境內產業主要有江海航運、船舶修造、水產養殖、繩網織造、成品油銷售,煤炭沙石銷售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其中長江和近海航運是鱘魚鎮的主導產業。


從大的地形來看,鱘魚鎮更像一個三面被水圍護的漁村。自西向東的長河在進入長江前分成一個“人”字叉,匯入一段南北向的長江水道後,在長江西岸形成了一塊三角形地域,因三角形的一邊就像鱘魚嘴,此地因而得名“鱘魚”。

鱘魚鎮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境內產業主要有江海航運、船舶修造、水產養殖、繩網織造、成品油銷售,煤炭沙石銷售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其中長江和近海航運是鱘魚鎮的主導產業。 鱘魚鎮之所以成為飛地,是行政區劃調整導致的。

而一河之隔的樅陽,古稱宗子國 ,隸屬於安徽省銅陵市。雖說和鱘魚鎮有河道隔開,但整體城市規劃上渾然一體,加上遠處的山川,從航拍圖上可以看出有種小重慶的感覺。

西漢元封五年置縣,屬廬江郡,名曰“樅陽”。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同安縣。唐至德二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

1949年2月分桐城縣為桐城、桐廬兩縣,桐廬縣轄區即為今樅陽縣境,縣城初設項鎮鋪,後移湯家溝。1951年改桐廬縣為湖東縣。1954年縣城遷入樅陽鎮,1955年7月1日,恢復漢時縣名——樅陽縣。後來桐城羅嶺鎮、楊橋鎮相繼劃入安慶宜秀區,鱘魚鎮成了桐城的飛地。

也許你會想為何鱘魚鎮沒有劃入宜秀區?鱘魚鎮作為桐城市唯一的通江口岸,再加上其發達的長江和近海航運以及相關的產業,桐城豈會輕易讓出。就像我們德州和濟南,因為齊河是德州唯一的引黃縣,關於齊河劃入濟南爭論不斷。我們都知道因為失去圖們江出海口的痛苦,所以鱘魚鎮被保留在桐城也是情理之中。

作為安徽省的重大水利項目引江濟淮工程已經上馬並開始拆遷,其中桐城段從鱘魚鎮樅陽閘至呂亭鎮金河村的桐廬接壤處,全長43公里,工程涉及鱘魚、雙港、金神、嬉子湖、孔城、呂亭等6個鎮、33個村,該工程將佔用鱘魚鎮一半以上土地,鱘魚鎮將整體徵遷。


鱘魚鎮及樅陽縣城風光。

鱘魚鎮及樅陽縣城風光。

鱘魚鎮及樅陽縣城風光。

鱘魚鎮及樅陽縣城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