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天下」的鼎,是哪個「鼎」?

公元前660年春夏之際的某一天,洛水河畔來了一支陳兵耀武的軍隊,嚇壞了洛陽城裡的周天子。

按《左傳》的記錄方式,這一年是魯宣公三年。當時王都洛邑的主人是周定王,東周的第九代周王。嚴肅的稱呼應該是“天王”,只稱為“王”就略顯諷刺。因為率軍至洛水的也是一位“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實際上楚國的封爵是子爵,應該稱為“楚子”。

這位僭越稱王者原本是為了征討陸渾之戎,順路到了洛水。到了天子王都,楚莊王不但沒有戰戰兢兢,反而有點興致勃勃地帶著窺伺之心虎視眈眈。害怕的人反倒是洛邑的周定王。周定王是東周的第九位周王,這時候周室衰微,岌岌可危,周王有名無實成了擺設,很可能被取而代之。面對楚國大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出城慰勞楚莊王,其實是想探一探楚莊王的來意。

楚莊王見了王孫滿,饒有興趣地問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一種器物,就是“鼎”。楚莊王詳細詢問了關於“鼎”的大小、輕重。這些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平淡的問題其意義在後世流傳深遠。被後世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以至於後人談論到他時,必然要提到“問鼎”的這件事。說楚莊王問鼎中原,野心勃勃。並且在楚莊王問鼎之後,後世凡是欲圖奪取天下的行為,都將之稱為問鼎。

下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西周康王大盂鼎。銘文記載了康王訓誥盂的事。

“問鼎天下”的鼎,是哪個“鼎”?

為什麼把“問鼎”這件事看得這麼重?這要說說關於“鼎”這種器物的特殊含義。

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鼎”這種器物,當時的鼎都是陶土燒製的陶鼎。比如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良渚扁足陶鼎。當時鼎是實用器,有的還能看到底部明顯的火燒痕跡。也有形制特殊的,比如仰韶陶鷹鼎,很可能已經不是實用器而是當時的某種儀式用器。

“鼎”真正變得有所不同是從鑄九鼎開始。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禹鑄九鼎,一種是啟鑄九鼎。回到楚莊王問鼎的當時,王孫滿的回答也對九鼎的來歷有所描述。

《左傳*魯宣公三年》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楚莊王所問的鼎,就是九鼎,九鼎是從前夏朝有德的時候,九州的長官州牧都進貢了銅,夏朝的統治者用這些銅鑄造了九鼎。把各州的山川物產等都畫成圖,把這些圖也鑄在九鼎上。這樣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記錄,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

這樣看來,九鼎象徵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已經具備了特殊含義,不再是從前的生活實用器了。王孫滿也跟楚莊王說,九鼎可以震懾魑魅魍魎,九鼎還能使上下團結一心,使統治者接受上天的福佑。所以說,從夏鑄九鼎開始,鼎就成了國之重器,既是統治權力的象徵又是吉祥物,也難怪楚莊王這麼感興趣。楚莊王感興趣的是九鼎之後的權力以及天命。這麼看來,楚莊王問鼎就充滿了火藥味兒。

夏朝滅亡之後,鼎的去向在王孫滿的話裡也做了交待。“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夏朝因為失德,所以失去了繼續統治的資格,商接替了夏進行統治,九鼎歸於商。商代持續六百年。祀,是紀年之稱。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舜曰載(《爾雅*釋天》)。商紂王暴虐,所以九鼎又歸於周,表示天命歸於周。

周武王時期的青銅器利簋上有三十二字的銘文,可以和王孫滿的話相映證。“武徵商,唯甲子朝,越(奪)鼎,克昏,揚又商。”周武王討伐殷商,在甲子這一天的早上遷移了九鼎,戰勝了紂王,繼承了商,取得了天命。銘文中的“越鼎”就是奪取了九鼎的意思。文字學家唐蘭先生解釋說“越”在甲骨文裡常用來代表“歲”,在利簋的銘文裡則應當讀為“奪”,是奪取的意思。這段銘文也證明了鼎具有的特殊意義及擁有它的重要性。這件利簋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

王孫滿回答楚莊王說“在德不在鼎”,這是在警告楚莊王,鼎的輕重大小在於持鼎者的德行而不是鼎本身。如果德行美善,鼎作為器物雖小,但是本身意義重大;如果奸邪昏亂,就算是作為大器的鼎也只能是輕如鴻毛。王孫滿就是在告誡楚莊王,想奪鼎本身就是犯上作亂的行為,取得鼎也不會得到上天福佑和民眾支持。

在很多綜合性的博物館裡陳列的古代展品中都有青銅鼎。還有一些專項的博物館,比如河南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博物館、陝西寶雞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或是陝西扶風的周原博物館,也都有青銅鼎。目前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青銅鼎基本從商代、西周到春秋、戰國,秦漢及以後鮮有。這正是青銅文明鼎盛的時段。

如果說夏鑄九鼎使青銅鼎從實用器變成了國之重器,象徵國祚,那麼到了周代鼎更是大行其道。周公制禮作樂以治國,鼎又被賦予了“禮”的意義,成為周代禮樂治國的實物載體之一。確切地說,鼎在西周是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禮器。

從商代墓葬出土情況看來,用鼎的制度已經很森嚴,不同墓葬出土的鼎大小、數量區別很明顯。周代的用鼎制度更完整而具體。

周代青銅鼎的用途很廣泛,比如烹煮、祭祀、燕享,從葬等都用得到。在博物館裡能看到的鼎有一些帶有銘文。一般來說商鼎鮮有銘文文字數量多的,大部分只有族名或族徽。也有例外的,比如保利藝術館館藏的殷商紂王時期的版方鼎,銘文三十七字,作器者記錄了紂王祭祀父親帝乙的事。周代的青銅鼎則有不少有長篇幅的銘文。為什麼周代的青銅鼎上會大量出現銘文或是長篇銘文?

下圖為殷商紂王版方鼎,及銘文。無論從文字學還是史料學都彌足珍貴。

“問鼎天下”的鼎,是哪個“鼎”?

“問鼎天下”的鼎,是哪個“鼎”?

《禮記*祭統》回答了這個問題。“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鼎帶有銘文的,就是用銘文為自己留下聲名。博物館裡的很多鼎都是以作器者的名字命名,作器者往往在銘文中讚譽自己先祖的美德和功績,使之彰明昭著流傳後世。

在當時,為先祖作器,頌揚美德美行,揚善隱惡,就是宣揚優點,隱晦缺點,這是一種孝行,是值得稱道的事。最榮耀的就是得到王賞賜的銅,作器記錄先祖勤於王事的功績,同時頌揚周王,作器以子孫永寶,同時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這當然是有門檻的,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榮耀,這是周代作為祭器的青銅鼎被賦予的意義。

如果作為從葬器或是宴饗器,用鼎制度以數量來區別尊卑。等級越高,享用的鼎的數量就越多。《公羊傳》《周禮》、《禮記》等都有關於用鼎制度的記載,又各有不同,大致可以總結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東周時禮崩樂壞,也有諸侯用九鼎的。

另外,鼎還可以是一種刑具,用來烹殺罪人。赴鼎者上有國君,下有名士。西周夷王時,齊國國君齊哀公就因為紀國國君紀煬侯在周王面前前進讒言而受此酷刑,被周夷王用鼎鑊活活煮死。還有一個有名的案例就是秦末,高陽酒徒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歸漢,韓信趁齊國不備而用兵,齊王田廣怒而烹殺酈食其。

秦漢之後,青銅“鼎”雖然不再作為具有獨特含義的用器出現,但是“鼎”作為文字的含義卻越來越豐富。鼎,三足兩耳。如果三方勢力勢均力敵地並存就稱為鼎足或鼎立。比如三國鼎立。如果比喻形勢洶湧如鼎中水沸騰,就稱為鼎沸。還有鼎新,鼎是合金所鑄之器,作為烹煮器又可以烹飪新的食物。去其舊取其新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