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時,多讀讀陶淵明的《飲酒》

人生不如意時,多讀讀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

在中國古代詩人當中,陶淵明的詩可以說境界是最高的。古人寫詩,講究意境。現在人解釋意境,往往說“意”指思想感情,“境”指景物,情景交融就構成了意境。這是不準確的。意境是指意趣所達到的境界。這個境界越淡泊就越高。人到無求品自高。你達到了無求的境界,就跟天地相應了,因為天地就是無私無慾無求的。契合天心,那才是境界高。陶淵明這首詩正是這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的茅舍就建在人間煙火當中,但是沒有車馬的喧鬧。“問君何能爾”,問問你為什麼能享受到這樣的生活呢?“心遠地自偏”,只要你心遠離塵境,遠離人世間的名聞利養,自然就會尋找到沒有車馬喧的清淨之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不太好解釋,其實是用不著解釋。

這是平平淡淡、無慾無求的自然狀態。不著急,不上火,不厭倦,不煩悶,悠然自得。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有些注本解釋說,“日夕”就是傍晚。傍晚的時候,山間的氣象非常優美。這種解釋很侷限。傍晚山間的氣象美好,那其他時間不美好了嗎?這不生了分別心了嗎?其實呢,“日”就是白天,“夕”就是晚上。“山氣日夕佳”,山間的氣象日也佳,夕也佳,風也佳,雨也佳,沒有不佳的時候。這正是得道的境界。得道的人,心境始終如一,充滿陽光,不會因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在於是境隨心轉還是心隨境轉。范仲淹《岳陽樓記》前面所寫到的都是小人境界:看到了“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他就“感極而悲者矣”;遇到了“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他就“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種人都是小人,心隨境轉,不能得自在。得自在的人,時時是好時,所以“山氣日夕佳”,日也佳,夕也佳。

“飛鳥相與還”,飛鳥喜歡以此為棲息地,在這裡自在悠遊。“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種時時是好時的境界中蘊涵著真意,這真意到底是什麼呢?想說,卻找不到合適的言語。這說明恬淡自然的樂趣,言語是難以形容的。言語是分別執著的產物,怎麼能傳達不分別不執著的至德境界呢?這種境界,用玄奘法師的話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也就是佛法告訴我們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修行人的至高境界,一旦用言語去描述,用分別心去想象,去推理,都不能達到。當然,這種境界也不必講得那麼複雜,放下就是。

世上本無事,一起心動念,事就來了。動善念都會生事。所以我們學道的人,應該以清淨心為準繩,以生不生煩惱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有些事你無論怎樣做都不能圓滿的。這樣做,那個人不滿意;那樣做,這個人又不滿意。到底該怎麼做呢?要知道,這個世界是苦海,本來就是不可能圓滿的。所以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無可無不可,簡簡單單。所以“此中有真意”的真意,可以說出許多,說不盡;但又很簡單,天下本無事,放下就是。


摘自《國學經典導讀》,卞新國著

淘寶和微店:世知東方書店

人生不如意時,多讀讀陶淵明的《飲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