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變法功臣的窮途末路

開篇適合引用目前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自己吹下的牛逼,再苦也要( )

公元前337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曾經風光無限,今日落魄逃難的老漢。帶著家眷來到下關(秦國邊境),準備歇腳住店。誰知秦兵的追趕,讓他出門忘帶各種證件,店主告知無法開房間。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眾人皆知的變法功臣商鞅,上面講述的是他被捕前逃難的場景。此時,秦惠文王剛剛繼位,在朝廷眾臣和各諸侯的頻繁施壓下,要將商鞅正法。商鞅在逃亡途中,因夜色已晚,只能找地方住店休息。但店家並不知他是商鞅本人,並告知他:“目前我們遵守的商鞅之法極為嚴厲,沒有證件者一律不能收留住店,否則會有牢獄之災”。商鞅只能仰天長嘆,想我商鞅推行變法讓秦國強大,到頭來卻跳進自己挖的坑裡。

秦國變法功臣的窮途末路

魏王眼拙,不識英才:

商鞅20歲時就來到魏國,成為魏國丞相公孫座的門客。那時候門客的職責就是給魏國丞相建言獻策,出於這種工作上的關係,公孫座對商鞅的思想、觀念非常認同,甚至認為得商鞅就能得天下。

突然一天,公孫座重病將要昇天,魏惠王前去探望。公孫座臨死前交待了兩件事,一是要重用商鞅,讓他輔佐魏國變法圖強;二是如果商鞅不能得到重用,那就殺了他,不能讓其為他國效力。隨後,公孫座撒手而去。

魏惠王屬於那種慫人看不上,能人又不服氣的人,把公孫丞相的話當了耳旁風,既沒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他。商鞅在魏國失去了靠山,只能為自己另謀出路,聽說關中的秦國在廣納賢才,便想前去一試。


秦王識寶,漏撿賢才:

秦國在戰國時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諸侯國了。秦國祖先因給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名秦贏。

春秋時期,秦國出過一位厲害人物,就是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但之後國力日漸衰退,被晉國奪取了河西之地,而後河西之地又落入魏國手中,加之國內與西戎雜居,北有義渠侵犯,與中原各諸侯國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對於後來秦國逆襲,成就統一大業的事,估計當時誰都想不到。

商鞅來到秦國時,正值秦孝公當政。秦孝公對變法圖強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在都城櫟陽四處張榜納賢。商鞅到秦國後,通過好友景監的舉薦,得以面見秦王孝公,向其申明自己的變法措施,秦王對商鞅的富民強兵之道非常贊同,便封他為左庶長(僅次丞相之位),由他全權負責變法之事。

秦國變法功臣的窮途末路

商鞅的“魔法”:

商鞅的變法內容主要有:一是變分封制為郡縣制。認為周朝後期的諸侯爭霸就是分封制的餘毒,他將全國分為郡、縣二級,長官由朝廷委派;二是建立基層的亭、保、鄉制,類似於現在的組、村、鎮制度;三是推行連坐、誅九族、窩藏同罪等峻法;四是移風易俗,對抽兵丁、男女婚嫁等事項進行約束;四是論功行賞,王侯將相也一樣,沒有軍功不能當官;五是禁止民間私鬥。

當然這只是大概內容,實施細則不贅述。


殺雞儆猴,變法成功:

商鞅的變法推出後,遇到重重阻礙。它與當時的社會體制、王公貴族和各諸侯的既得利益是相悖的,為了讓法治更好推行,商鞅從最高處著手,讓變法得以推行。

在法令頒佈後,商鞅為了突出自己令行如山,言出必行。在首都櫟陽城前立一木樁,並張榜告知民眾,誰能將木樁移到宮殿北邊,賞十金,民眾無人響應。隨後加碼至賞百金,便有膽大者將木樁移到宮殿北邊,可謂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商鞅自然兌現了諾言,兌現百金的獎勵,此舉得到民眾點贊無數,不敢懷疑商鞅變法的決心。

又一日,太子(後來的秦惠文王)的兩個老師發生私鬥,太子又在老師慫恿下跑到街上搶奪財物。當時的文武大臣都認為商鞅絕不敢對太子身邊的人動法,等著看猴戲。

商鞅得知後大怒,立馬將太子關押起來,太子的兩位老師一個砍掉一隻手,一個在臉上刺字,兩位老師再不敢出門見人。自此,朝野內外無人敢觸碰新法。

秦國變法功臣的窮途末路

變法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有過於殘酷的地方:

商鞅在推行變法後,在一次民間調查走訪中,發現很多民眾在非議新法,對商鞅大加指責。商鞅派軍隊抓獲了七百餘人,全部押往渭河邊行刑。據說行刑當天整個櫟陽城萬人空巷,圍觀的百姓將渭河兩岸圍得水洩不通,行刑現場將渭河染得通紅。從此後,再無人敢私下議論商鞅的變法了。


國內大治,東出伐魏:

經過商鞅的變法,秦國實力得到迅速提升,商鞅就勸秦王東征魏國,奪取河西失地。於是,商鞅被封為大良造,這是除了秦王之外的全國最高官職,並將秦國都城遷到咸陽。當時迎戰秦軍的是魏國公子將帶領的軍隊,商鞅派人送信至魏公子,說秦國願意與魏國友好,結為盟友。魏國公子聽信了商鞅的話,前往秦國商討同盟之事,誰知被商鞅的軍隊關押,導致魏國軍隊亂了陣腳,秦軍輕鬆將魏國八萬軍隊俘獲。魏惠王氣得口吐鮮血,後悔當初沒聽公孫座之言,殺掉商鞅。

經過此次交戰,魏國將都城由安邑(今安陽)遷到了大梁(今開封)。秦國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原強國,就連洛陽的周天子都派人前來恭賀,此後秦的強國地位持續到全國統一,一直未曾發生動搖。商鞅因變法有功,秦孝公把商於十五邑(今陝西商洛一帶)封給他,稱為商君,所以商鞅的名字由此得來,其之前使用的名字為公孫鞅或衛(魏)鞅。

秦國變法功臣的窮途末路

盛極而衰,結局悲慘:

秦國伐魏之後,秦孝公便去世,太子繼位稱秦惠文王。新王繼位後,各諸侯和王公大臣便要求廢止商鞅的法令,秦惠文王無奈,只能將矛頭指向商鞅。商鞅本想投奔魏國,但魏國明顯是不可能再收留他了,於是舉封地之兵力與秦王對抗,但實力太過單薄,很快就以失敗告終。於是就有了開篇的商鞅逃亡的事件。

因為店家不收留,商鞅一行只能繼續摸黑逃路。很快,秦惠文王的軍隊抓住了商鞅,並對他行了車裂之刑。

商鞅雖當了冤死鬼,但他的變法並未廢止,尤其是王侯將相均要有軍功才能得到封賞的制度,對秦國後來的發展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引用宋朝范成大的經典詩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商鞅的個人結局極其可悲,對歷史的進步,他足以流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