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娘化」現象,你怎麼看?

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13日消息,近些年來,許多人認為社會上“陰柔之風”盛行,“娘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且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引起了不少人的擔憂。

“娘化”現象,一般指男子穿著女性服飾或進行裝扮後達到女性化外貌。他們大多為擁有標緻五官的年輕男性,在穿上女裝後常常帶有很強的萌屬性。

這種“娘化”現象並非近些年才出現,也不是現代才有。從定義上來看,古代的男扮女裝就應屬此列。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男扮女裝而受到追捧的名人。唐代,有一個唱戲的李伶,雖然年過五十,但一經打扮就如少女一般,在舞臺上嬌羞百媚,被稱為“假面娘子”。

但很多人認為,“陰柔之風”盛行讓人缺少了“陽剛之氣”,在網絡上還出現了“拯救男孩”的說法,希望能夠培養男孩的男子漢氣概。許多培訓機構甚至為此推出了課程。

“娘化”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能因為一個男子著裝像女性,就讓他無法在社會立足。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時,都是如此。而且在多元化社會中,我們更應該包容這些並不一定是主流的現象。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倫理綱常,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高,很多女性往往需要女扮男裝才能建功立業。比較著名的就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軍營裡她只能以男性角色出現。但即使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對於那些長相秀美,愛著女裝的男子也是十分包容的。特別是在隋唐時代,喜愛男扮女裝的風氣自上而下地在社會上傳播,這也顯示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和包容。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對“娘化”現象當然應該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所謂多元,就是指不僅僅存在一種價值觀,不僅僅存在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試想,如果一個社會只有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每天都按照同樣的方式生活,那社會就會沒有活力,顯得單調乏味。有時候,正是因為出現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讓社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為個人提供了多種選擇。

過去對男性的角色認定,主要集中在孔武有力、陽剛之氣上。但正如很多人所說,打扮並不是女性的特權,男性當然也可以。既然可以女扮男裝,那為什麼不能男扮女裝,借鑑一些女性的生活方式呢?

不過,凡事應該有個度。對“娘化”現象,有些人擔憂其蔓延也不無道理。如今,“娘化”現象在青少年中影響很大。如果青少年過於沉迷在“陰柔之美”中,審美出現“一邊倒”的態勢,那就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凡事如果過度就需要矯正。因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增加對青少年的性別教育,通過合理引導,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娘化”現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和對潮流文化的正確態度,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長遠全面發展。

熱點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