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P2P網貸監管趨向常態化

從無到有!P2P網貸監管趨向常態化

6月份以來,P2P網貸平臺唐小僧、聯壁金融等接連出現問題,行業出現“爆雷潮”。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其中問題平臺63家。業內人士表示,P2P平臺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快速成長的過程。同時,相應的監管政策也在不斷迭代更新、日趨完善。總體來看,我國P2P監管政策經歷了“鼓勵發展-引起監管重視-加強監管-監管趨嚴-監管常態化”五個階段。

從無到有

2007年6月,上海拍拍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即“拍拍貸”)在上海成立,標誌著我國首家P2P純信用無擔保網絡借貸平臺的誕生。新時代證券宏觀團隊負責人劉娟秀認為,彼時我國P2P平臺處於分業監管體系下的監管真空地帶,P2P平臺一定程度將資金借給中小微企業,緩解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痼疾,起先政策是鼓勵其發展的。隨後,P2P經歷了十年多的野蠻生長。這一階段P2P平臺數量快速增加,眾多註冊資本少、融資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弱的P2P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P2P平臺數量最高超過4000家。

劉娟秀認為,正是P2P的野蠻生長,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一是P2P平臺作為一種傳統借貸模式的衍生,很少接受監管,期限錯配風險和違約風險較高;二是P2P平臺採取的是簡單的身份信息、財產錄入等,線下查驗不實,缺乏抵押品,一旦出現風險,中小P2P平臺將難以覆蓋損失,出現破產倒閉跑路等問題,損害了中小投資者利益。而在監管相對缺位的狀態下, P2P平臺風險也會威脅到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尤其是部分P2P平臺將資金投向兩高一剩行業,成為影子銀行,加劇了金融脆弱性和風險性。

在此背景下,2014年開始我國將P2P納入監管。銀監會指出P2P平臺業務的四條紅線: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中介性;二是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同樣是在2014年,銀監會開始強化平臺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並提出了P2P發展的六大原則,P2P監管細則提出P2P三千萬級別的註冊資本門檻限制和必須實行槓桿管理。2015年,國務院法制辦正式發佈《P2P網貸監管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預示著P2P告別早前的低門檻、野蠻式發展階段。2016年監管不斷升級,14部委開啟為期一年的互金專項整治,對P2P採取“穿透式”監管,隨後監管政策密集出臺,《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等一系列監管文件發佈標誌著我國將P2P納入嚴監管。

監管常態化

2017年12月,銀監會下發了《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最晚6月底前全部完成。一旦沒有通過官方核准備案,或將引導逐步退出市場。57號文標誌著針對網貸的監管從非常態化向常態化的過渡。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認為,在經過最後一輪市場與政策雙重驅動出清後,網貸行業或將憑藉其金融信息中介的屬性以及小額分散的融資特徵,在扶持並服務好實體經濟、助力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末,P2P正常運營平臺有1504家,同比減少25.2%;上半年共359家平臺出問題,環比2017年下半年增加16.6%。關於近期P2P平臺頻頻暴雷的原因,劉娟秀認為,一方面來自於我國金融監管趨嚴,正通過一系列監管制度完善,來彌補因P2P監管空白產生的一系列金融亂象;另一方面來自於P2P平臺自身運營問題,部分平臺規範性不夠,清盤的P2P存在盲目擴張、觸及非法集資紅線、構建龐氏騙局、資金池等問題。

劉娟秀表示,在金融去槓桿背景下,我國未來仍將會繼續對P2P平臺實施嚴監管,一方面建立P2P投資者保護基金,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目標;另一方面加強平臺的信息披露和資本準備金要求,建立P2P註冊門檻,推動行業規範運營和良性發展,更好地為中小微企業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