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父母最焦虑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家里有一个厌学的孩子了。一写作业就磨蹭,一考试就生病,上学时无精打采,放学时神采奕奕。

那么,怎样让孩子喜欢上学呢?

一想到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的原因,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幽默的、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老师和课堂,很多老师也会认为,“幽默生动”的课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搜集素材,精心设计各种幽默段子。

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然而“幽默”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并持续性地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动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吗?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幽默”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重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威林厄姆探索了这个问题。他长期研究大脑在学习时的活动,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他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释了,上课内容贴合学生兴趣、上课形式的幽默有趣,并不是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决定性因素。

他总结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原理写成了书。这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教育心理学,书名叫《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书中探究了九个认知科学原理,每个原理都结合了关于教育孩子和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我来说,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自身学习,都收获了很多的启发。

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人类天生好奇,但大脑天生不喜欢思考。人类更倾向使用记忆而不是思考来指挥行动。人们喜欢重复过去的行为来做事,并在重复中建立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比如我们熟悉掌握系鞋带、骑自行车等技能后,再次做这些事都无须思考。

那为什么我们要进行依靠智力的活动呢?因为大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又提供给我们愉悦感。但问题太难或太简单,都不会激发这种愉悦感。

所以,让孩子喜欢上学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为学生制订一些小目标,这些目标是目前他做不到、但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

对于老师而言,第一,孩子的好奇心只有在遇到自信能够解决的问题时才会被激发,所以“问题”是引发兴趣的关键。设置学生想要参与并使他们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第二,接受并应对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预习程度不同,家庭支持程度也不同,这会导致他们能力上的差异。确保“暂时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需要根据其当前能力为其设置他们可以完成的作业。

2 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错的。

我们希望学生去思考,而不只是死记硬背。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但忽略了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

事实性知识可以更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了知识才可以想象,才能够解决问题、决策、激发创造力,才能进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等的认知过程。

比如,观察一个不透明的正方体,人最多可以同时看见几个面?

对于这个问题,正方体、正方体的面和人的瞳距都是事实性知识,如果缺乏相关事实性知识,是很难进行正确思考的。

试着阅读理解下面这段话:

米切尔给游击手哈德森打了个地滚球,哈德森将球扔给了二垒手彼得。彼得上垒,迫使从一垒跑来的米切尔出局,他接着扔给一垒球手爱德华。米切尔没能上垒。

这段话有很多的棒球动作,对于没有棒球知识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但对于懂棒球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的“双杀模式”。所以事实性知识了解得多少决定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阅读能力在此时变得不如事实性知识那么重要了。

对于知识来说,懂得多的人学到得更多。一个孩子如果一开始就掉队,没有干预的话他会掉得更远。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孩子之间因为事实性知识导致的学习效果,开始变得明显。

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尽早开始帮助孩子积累事实性知识。阅读很重要,书籍使孩子接触到比其他任何活动更多的事实和词汇,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也是很好的选择。

3为什么学生可以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课堂知识?

记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学生能记住他们所思考的。所以,如何让学生记住事情?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学生的思考与记忆有直接的关系。

对学生说“我等会要测试你对这串词汇的记忆”,这对记忆一点儿用也没有,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记住那些词汇。但是如果你给他们一个简单的任务,期间他们必须思考这些词汇意义,例如就他们喜欢每个词的程度打分,他们就能记住那些单词。

这个原则对于教师的建议是,让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没有用,关键在于是否课堂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建议借用故事的结构,因为故事有意思,通俗易懂。

4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迁移。比如学生学会计算一块桌布的面积,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计算足球场的面积。

学生的想法是,我会算桌布面积的题目,但这道题是足球场,这完全是两码事啊。为什么面积计算,也就是抽象概念,会这么难以理解,理解了以后又很难应用到其他情景中呢?

因为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大脑更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习数学物理的原理和公式时,会找到实例来帮助我们理解。

事实性知识、实例、经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迁移。经验帮助学生看到深层结构,那就提供更多实例让他们增长经验。

另外,深层知识来之不易,是反复训练的结果。如果学生对于一个复杂的话题在短时间内还没有深层的理解,千万不要泄气。表面知识也是事实性知识,比一无所知要好得多,再说表面知识是通向更深层次知识的台阶。学生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获得真正的深层理解,教师和家长能做的就是带领他们走下去,并掌握好前进的节奏。

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题海战术”有用吗?

对于是否应该采取“题海战术”来复习和训练,始终存在着不少争论,争论点在于,“题海战术”是否会扼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

如果带球的同时,还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你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足球选手。像这样的低层次过程必须不假思索,才能给更高层次的过程提供足够的空间。

心算19*6不难,但心算184930*34004几乎不可能。虽然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大脑中并没有空间存放后者的中间步骤。大脑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几个小窍门,练习是最有效的窍门之一,因为它减少了大脑活动需要的空间。

工作记忆,也就是大脑在思考时需要临时存放信息的地方,它的有限空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瓶颈。而练习会促进行为和思考自动化,只有基础的步骤自动化了,学生才能将思考能力提高到下一个层次。

练习会使记忆更长久。实验数据表明,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偏低的学生,他们的遗忘曲线惊人的一直,学习成绩好并不能防止遗忘,但持续地练习可以。

如果练习太枯燥,更好的做法是分散学习。分散学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减少每次练习的时间,也更容易产生变化,让学习过程不那么粗燥。连续六天每天练习半小时,比集中一天练习三个小时,效果要好很多。

我曾经在四岁的小螃蟹身上发现了分散练习的规律。我和他一起朗读古诗,每天读三首,但每首只读一遍,跟读音频,听一遍读一遍,一个星期之后,小螃蟹就能熟练的背诵了。这个过程很轻松,小螃蟹也不会觉得枯燥,反倒是他想多读一遍的时候,被我拒绝了,他还会因此产生渴望和兴趣。

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练习是迁移的另一个显著因素,重复做很多某一类型的题目使你容易辨识一个新问题的内在结构,即使你以前没有见过这一题目。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有疑问。重复练习枯燥无聊,认知上的好处真的值得我们放弃学习的动力吗?

第一,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地练习,要选择自动化后效益能达到最大值的技能来练习。第二,练习的方法可以多变,既分散练习的时间,又分散练习的环境,设计有创意的方法,能够让练习充满变化,最大程度上远离枯燥和无聊。

6学生为什么不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我们都希望学生对于一件事情,可以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说出浅表的看法。比如对于美国内战,学生是否可以分析文史资料、建立对历史的解释,而不是只照本宣科地背诵教科书上的起因。

爱默生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从学徒做起的”。学习早期的认知能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没有人能够不经过学习的过程,就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科学家也曾经是个初学者,他们经年累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多年的练习导致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豪斯医生》就体现了专家的思考,豪斯医生可以解决其他医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其实任何一个医生都拥有相同的、或非常接近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光有知识成不了专家。豪斯手下的医生在他做出诊断,或者某个症状引起他特别注意的时候通常都听得懂。但豪斯能够从记忆中快而准确地获取正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年轻的医生也拥有,只是他们想不到而已。

和初学者相比,专家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更强,他们的思考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让学生像他们一样思考是不现实的。对于学生拉说,一个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们模仿专家去思考和创新。

7如何因材施教?孩子存在认知风格差异吗?

家长和老师往往希望能够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来因材施教。你可能听说过视觉、听觉和运动知觉类型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的概念,它说的是每个人接收新的信息时有偏好的方式。还有“多元智能”的理论,它是主张挖掘学生的、诸如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等几类智能的理论,不同的孩子通过和他们智能相匹配的方法理解知识。

然而认知科学证明这些理论是不可信的,让这些理论出名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认知偏差”,一旦我们相信一件事,就会不自觉地认定我们不清楚的事情和我们所相信的是一致的。

如果“认知风格”和“多元智能”对于区别孩子没有帮助,那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数学很轻松,有些却很痛苦?为什么有些孩子酷爱历史,有些孩子喜爱语文?

认知科学依然认为这是因为背景知识的差异。背景知识是决定哪些事情有趣的重要因素,

背景知识也对学校获得的大部分成绩都有决定性作用。认知过程不能独立存在,它们需要背景知识的帮助。

8怎样帮助“慢热型”学生?

孩子智能上的差异是什么决定的呢?如果我们了解了人为什么聪明,就能更好地帮助智能不高的孩子。

有些人认为智能是天生的,无法被改变,有些人则认为练习和勤奋可以改变智能。认知科学家认为,重点是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让一个孩子更快速地理解事物,或者让他的记忆力好一点,又或者是让他的更好奇。他的父母注意到了这一点,鼓励他发展兴趣爱好,并跟他谈论比以往更复杂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个孩子在认知方面比别人快,但运动细胞欠缺,这就是他避免了培养运动技能的活动,而是呆在屋里看书。

基因上小小的差异让人们在环境中寻找不同的体验,也正是这些长期几类的体验间的差异导致了认知结果。

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既然智能是可以通过环境来改变的,那我们如何提高学生智能呢?

首先,对待智能的态度很重要。

那些相信智能不可改变的学生,当怀疑自己不够聪明的时候,在选择问题时,往往选择容易的那一个以保证自己能做对。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她也更容易放弃。她担心自己会被贴上“标签”,所以选择简单的问题做。

但那些相信智能可以改变的学生,他们面对失败不灰心,遇到难题也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会尝试寻找新的方法,并享受从中学习的乐趣。他们认为失败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他们不相信一次失败就会对他们的智能下终结性的判断,而只是意味着自己不够用功,或是对这个内容还不够熟悉。

大量实验证明,家长在表扬孩子的不同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认知。经常被表扬“你很聪明”的孩子,他们因为“能力”受到表扬,会更倾向认为智能无法改变的。经常被表扬“你很用功”的孩子,他们因为“努力”受到表扬,会更倾向认为智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家长应该称赞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能力,告诉孩子们,著名的科学家、天才要多么努力的工作才能那么取得成就。

帮助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进步,让他们相信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但如果想提升自己,需要孩子接受略高过自己能力的任务,这也同时意味着,孩子可能第一次就会失败。因此,家长面对“失败”的态度,也对孩子是否愿意再次探索未知和接受挑战有着很大的影响。用积极的、学习型的态度去面对失败,告诉孩子,只有永远无所作为的人才会不犯错误。帮助孩子积极地面对错误,并用于接受挑战。

还记得第一点吗,在选择态度之外,还要给孩子设立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并让孩子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

9对于教师的建议

教学,和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提高不仅仅需要经验,还需要有意识的投入和信息反馈。

教育使人更聪明,聪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大脑天生不喜欢思考,学习也并不是一件完全轻松快乐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学习中不能获得愉悦感。我们的自信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我们完成的每个目标和做好的每件事情中发展起来的。孩子也是这样。

终身学习,做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父母和老师,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而教育就是将智慧薪火相传的过程,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谨慎积极的保持努力和践行。

摘自新东方于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