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未三大奇案之移宫案,魏忠贤为何能取胜?

李新仁


移宫案,晚明的三大疑案,只论事件发生到结束,其实就几天时间,很短。朱常洛登上皇位后让妃子李选侍照顾皇太子朱由校,两人同住一宫,也就是乾清宫,李选侍先搬进去了,朱由校住在慈庆宫准备搬的时候,朱常洛就挂了,朱由校为新任皇帝,乾清宫是明朝历任皇帝居住的寝宫,照规矩李选侍应该搬出乾清宫给朱由校让位子,可李选侍心大,想把朱由校掐在手上,玩垂帘听政,大臣们肯定不干,于是朝臣们联合太监把李选侍赶出乾清宫,朱由校顺利入住乾清宫。

图为乾清宫内景。

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著名的木匠皇帝,他有点懦弱,即位时16岁,遇事也拿不定主意,才让一帮后宫女人趁虚而入,企图把持朝政。朱由校从小没母亲,万历死前下旨朱由校为皇太孙,于是住进乾清宫,当储君培养,然后光宗朱常洛调了个自己宠妃李选侍来照顾朱由校的生活,还没等朱由校搬进去,李选侍就住进去了,速度之快,而且李选侍跟朱常洛谈的条件是封自己为皇后,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的抚养皇太子了,结果朱常洛死的太快,李选侍目的没达到。

图为明熹宗朱由校画像。

李选侍不甘心,认为只要把懦弱的朱由校掐在手里,就可以大权在握,朱由校要即位时,李选侍与朝臣们谈的条件是封自己为皇太后,被大臣们以无理取闹拒绝,李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连妃都算不上,只是个地位低下的侍妃,还赖在乾清宫不走,想居正宫,当时的大学士刘一憬、吏部尚书周嘉谟、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联合司礼秉笔太监王安等人,把李选侍撵走了,赶到哕鸾宫乖乖养老去了。

杨涟,官至左副都御史,东林六君子之一,图为杨涟故里。

整个过程,主要角色里,第一梯队是李由校、李选侍,第二梯队是郑贵妃、太监王安,第三梯队是刘一憬、杨涟等大臣,可能还有魏忠贤。当时的魏忠贤仅为小角色,是主管朱由校膳食的太监,还没人把他看在眼里,但他已和朱由校乳母客氏搞在一起,移宫案时,魏忠贤两边煽风点火,先是来李选侍来往,后来又对王安唯命是从。

图为碧云寺石翁仲,碧云寺原魏忠贤生前为自己建的墓。

魏忠贤进宫时,先是认了同宗魏朝,两人结拜,而魏朝正是大太监王安的人,于是介绍到朱由校生母王才人宫里管膳食,魏忠贤认识了还是皇长孙的朱由校,王才人死后魏忠贤又在慈庆宫负责朱由校的膳食,其间认识了客氏,两人对食为夫妻,靠着乳母客氏的关系,魏忠贤飞黄腾达了,先是一脚踢开魏朝,又除掉了恩人太监王安,成为司礼秉笔太监,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移宫案以后1年的时间内,当然魏忠贤的崛起和移宫案没有直接的关系。

李选侍非常扛活,明灭亡时,崇祯的周皇后、熹宗的张皇后都自尽殉国,而李选侍被清军俘虏,和其它明朝遗妃一起被供养,康熙十三年才死,活了80多岁。

但4年后,专擅朝政的魏忠贤竟然为李选侍翻案了。当年移宫案结束时,朱由校在大臣的帮助下,下了道旨,痛数了李选侍的几大罪行,赶到哕鸾宫养老,魏忠贤擅权后爆发了东林党争,为了打击朝中的东林党官员,阉党们想尽办法,当年主持移宫案的大臣们,有好几位都是东林党重要成员,比如左光斗、杨涟,为了打击这几位,于是替李选侍翻案,不仅进封她为康妃,还把杨涟、左光斗逮捕入狱,死的不明不白,还颁布了《三朝要典》,颠倒三大疑案的是非。


图文绘历史


作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另外两案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实际上最终以东林党人胜利,魏忠贤等人败北而结束。万历朝时,东林党人始终未获重用,而自此三大案后东林党由于“从龙之功”才开始真正执掌朝政。那么,天启帝为何又从东林党转而重用阉党,反而使得魏忠贤成为了最终胜者呢?

明光宗驾崩“移宫案”爆发,李选侍、魏忠贤等人败北

所谓的“晚明三大疑案”,其实可以看作是内廷与外廷之争。当时,万历帝驾崩之后,太子朱常洛继位,然而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仅一月,便又因“红丸案”驾崩,而“移宫案”便爆发于明光宗朱常洛驾崩之后,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前的这段时间。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有位宠妃李选侍(又称李康妃、西李),在将朱由校的生母王氏欺辱而死后,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抚养王氏之子朱由校的资格。万历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之后,李选侍便和太子朱由校也迁到了乾清宫居住。


一个月后,明光宗朱常洛驾崩,由于太子年幼,李选侍为了把持朝政,便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并为自己争取到太后之位,进而执掌朝政。此举立即引起了朝臣的极力反对,内廷与外廷之争再度爆发。

朱常洛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便立即奔赴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却遭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之下,李选侍这才同意,却没想到大臣们将朱由校带离了乾清宫,并拟定于当月六日举行登基大典。

李选侍眼看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想要以此插手朝政,结果再度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反而被要求退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李选侍自然也是予以拒绝。

之后,李选侍又要求将自己奉为皇太后,却再度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李选侍无奈之下只得赖在乾清宫不走,想要以此迫使大臣们退让,结果没等到大臣们退让,反而被站在大臣一边的太监王安等人驱离了乾清宫,仓促之下抱着自己所生的八公主离开了乾清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李选侍的企图最终落空。

从“移宫案”的最终结局来看,李选侍、魏忠贤等人插手朝政的计划最终落空,显然是败北的一方。尤其是李选侍,迁居哕鸾宫之后不仅完全失势,更是差点在之后的一场火灾中丧命,直到朱由校站出来求情,这才作罢。不过,这位李选侍倒是足够长寿,明朝灭亡了她还活着,而且一口气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竟然活了八十多岁。

“移宫案”东林党大获全胜,为何魏忠贤却成最终赢家?

终万历一朝,东林党人大部分时间都没能掌握朝政,直到“移宫案”之后,凭借着“从龙之功”,东林党人这才开始受到重用。叶向高成为了内阁首辅,赵南星则以左都御史身份参与主持京察,并迅速将齐党亓诗教、楚党官应震等人排挤罢黜,从而迅速控制朝政。

或许是由于年龄过小,或许是即位之初执政经验不足,天启三年以前的朱由校基本选择了“和光同尘”,朝政大权基本由东林党掌握,然而这种现象却在天启三年(1623年)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天启帝竟然迅速抛弃了拥立自己的东林党,转而开始重用魏忠贤,并对东林党进行严厉打击,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其中应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且均与天启朝当时面临的困难局面有关。

1、财政问题。东林党把持朝政之后,迅速迫使天启帝废除了各项工商杂税,然而当时天启朝可谓内忧外患,辽东战事越来越吃紧,小冰河期带来的天灾也是频繁爆发,导致国库越来越空虚。为了满足朝廷开支,东林党人便提出对北方各省加征辽税,幸好朱由校比朱由检要理智一些,他最终拒绝了这个提议,否则明朝等不到崇祯朝恐怕就要灭亡了。

2、作风问题。东林党人虽然整天说的好听,但嘴皮子厉害的他们党争的确是一把好手,可在具体做事方面,却实在不敢恭维。就在天启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东林党人却依然在党争不断,每天上朝除了吵架还是吵架,这自然令皇帝恼怒不已,《明熹宗实录》中便对此多有记载,例如天启二年(1622年),当时辽东正在打仗,可东林党却依旧为了一些小事吵作一团,天启帝曾怒斥道,“不恤国家之急,臣谊何在?尔部院便传与大小各官,以后务要虚心,协力共图宗社大计。将当行事,务着实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乱言,溷淆是非的,决不姑息”。然而即使面对指责,东林党大臣完全不在意,继续吵作一团,结果几个月过去什么事也没做成,气的天启帝骂道,“新进后辈,遽司耳目,全无秉公,专行报复。逞意妄言,淆乱国政,本当杖褫。姑从轻薄惩,已后科道各官俱要虚心尽职,共襄国事。再有结党排诬的,朕遵祖制宪章决不姑息”。

或许正是由于天启帝对东林党的失望,导致他最终开始重用虽然心狠手辣,但却办事效率极高的魏忠贤。魏忠贤上台之后倒也的确不失所望,不仅迅速发展势力对东林党进行打压,并立即恢复了对南方工商阶层的税收,使得财政压力大减。与此同时,东林党受到压制之后,朝政的运转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虽然“移宫案”中东林党短暂获胜,但却由于自己“不务正业”的行事作风,最终导致天启帝转而开始信任宦官,反而使得魏忠贤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香茗史馆


明未三大奇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移宫案的主角李选侍,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养母,依照顾朱由校为由,长期霸占乾清宫。“移宫”,字面意思就是从一个宫殿搬到另一个宫殿,“移宫案”,包括“避宫”、“移宫”两个阶段。

避宫

泰昌帝朱常洛登基后,其子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于是纷纷上书李选师不应与太子朱由校一同住在乾清宫,但是李选侍不肯移宫。

有一天,太监王安趁李选侍不注意,抱着朱由校夺门而出,魏忠贤跟小太监们赶紧出去追,朱由校的衣服都被追赶的太监扯破了。当时两位内阁大臣接过朱由校,一左一右架着他登上撵舆,抬到文华殿。李选侍为控制朱由校,派人请他回乾清宫,大臣们又把朱由校转移到慈庆宫。终于,朱由校摆脱李选侍和魏忠贤等人的控制,逃出了乾清宫,住进慈庆宫。这件事情史称“避宫”。

移宫

等到朱由校快登基时,李选侍任然不愿移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魏忠贤李选侍的近侍太监,为人阴险毒辣,在移宫案中,扮演了一个冷血幕僚的角色,一直劝李选侍把带头闹事的内阁官员骗入宫杀掉,然后挟持朱由校垂帘听政。然而,李选侍贪心有余,胆略不足,乃一庸常妇人,没有听取魏忠贤的话,最后在这起移宫案中成为输家。


Simon3182616


这个宫是乾清宫,这个乾清宫里只允许皇帝和皇后住在里面。此案主人公朱由校(就是那个历史上天才木匠)和李选侍,这个李选侍最得朱由校他爹宠爱,而朱由校生母被冷落。所以,李选侍就把朱由校生母凌辱而死,更悲剧的是,后来李选侍还扶养了朱由校,同样被李凌辱折磨,以至于看见李选侍就害怕。

后来,眼看朱由校要当皇帝了,却被李选侍和魏忠贤控制住了乾清宫,想“垂帘听政”,最后,在众大臣的反对下,才没得逞,失败后,李选侍就被赶出了乾清宫,住在仁寿宫。

忽然一日,仁寿宫着火,于是,纷纷传言是被朱由校赶出宫,才天降大火的。到后来,就变成了,朱由校逼养母移宫,虐待养母了。





是小波浪啊


首先更正一点,“移宫案”中魏忠贤一党并没有取胜,获得最后胜利的是以杨涟,左光斗等维护大明朝政制度的大臣。移宫案”与“梃击案”,“红丸案”并称晚明三大案,那么“移宫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移宫案”的由来

要说“移宫案”得先从“红丸案”说起,明光宗朱常洛在登基了十天之后就一病不起,满朝御医束手无策,于是朱常洛听闻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就让他献丹服用,还别说,吃了一颗后,马上精神抖擞,隔了几天再来一颗,暴毙而亡,此事迷雾重重,这就是“红丸案”。

皇宫钉子户李选侍

明光宗朱常洛死了,问题就来了,原来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本来在乾清宫照顾皇太子朱由校,那么皇太子变皇上了,按理她应该搬出去了,但她在郑贵妃跟魏忠贤的授意下,做起了钉子户。那做钉子户的目的何在呢。

在朱常洛还在世时曾许诺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但她不满足,立志当皇后,但朱常洛没同意,而此时朱常洛突然驾崩了,那么李选侍就把志向改为了皇太后,想通过控制小皇帝朱由校,进而与魏忠贤等把持朝政,野心可谓不小。


最后的胜利

而这在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极度不满与恐慌,这是对大明朝制度与权力的挑战,其中以杨涟,左光斗等名臣为代表,开展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杨涟舌战魏忠贤,左光斗暗示李选侍欲学武则天等,都让朝廷舆论站在了他们这边,自此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而他们能获得胜利最大的原因是获得了皇帝朱由校的支持,本来这位小皇帝一直被李选侍虐待恐吓,不敢发声,后来时机成熟才出手。最后的结局是李选侍认输,搬出了乾清宫,“移宫案”落下帷幕。


总结:晚明时期,朝政已经风雨飘摇,党争愈发激烈,因此各种疑案也是层出不穷,三大案接踵而至,也预示着大明朝的摇摇欲坠。杨涟等人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也抵挡不住大明朝颓败的趋势了。


颓废中带点颓废


事情还得回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那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回归正题),郑贵妃用美人计诱惑明光宗,上献了八名绝色美女。

其中一位就是李选侍,真是自带主角光环,她被明光宗宠幸,在宫里的地位很快爬到了仅次于皇后的位子,并且替光宗抚养日后的皇太子朱由校,几乎掌握了后宫的实权。

而且她还同郑贵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两个女人各有所需,李选侍想当皇后,而郑贵妃想当皇太后。真是臭味相投,互相利用。

郑贵妃

二、权力真空时期

明光宗驾崩后,出现了权力真空,而他的儿子朱由校年龄尚小,谁控制住了皇帝就控制住了朝廷。

大臣们在商讨明光宗善后事宜,都主张

把朱由校交给李选侍,让他日常照顾小皇帝的衣食住行,这个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反对者只有一个。

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本场男一号站了出来,杨涟大呼:万万不可。

忠臣杨涟

在场的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发言,因为他是皇帝临死前指定的召见者,他告诉所有的人,朱由校很幼稚,如果把他交给一个用心不良的女人,一旦被人胁迫,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时大臣们都想到了她的狰狞面目,而杨涟的计划是:将少主赶紧“抢”过来,摆脱李选侍,带出乾清宫。

《明史》记载:“宗社事大,李选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请见嗣王,呼万岁以定危疑……移住慈庆为是。”

三、真正的决战

小皇帝

此刻,一场关乎大明命运的皇子争夺战打响了。

但大臣们去往乾清宫时,被太监们拦住了,说什么也不让走,这显然是郑贵妃的馊主意。

关键时刻,杨涟又神助攻,骂退了宦官们。

《明史》记载: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这是杨涟原话,吃硬不吃软的太监闪开了,顾命大臣们终于到了皇太子的所在地,也见到了已经驾崩的皇上。

大臣们哭完后懵了:皇宫这么大,上哪找皇太子? 杨涟一猜:准是李选侍把皇太子藏起来了。

大臣们急得团团转,这时友情出演的王安站出来说:让我试试,我去暖阁把皇太子叫出来。

正直的宦官王安

这个王安是个善良忠诚的老太监,他在明光宗时期劝说明光宗颁布适宜的发令,起用正直大臣。满朝官员对王安很是尊重。在此就不赘述了。

王安哄骗李选侍,这才把朱由校抱出来,众人连忙叩头,齐呼万岁。群臣奏请小皇帝进诣文华殿。

这时,李选侍内侍李进忠三次奔来,召皇长子回宫,呵斥诸臣说:“汝辈挟之何往?”

杨涟怒叱李进忠,拥着皇长子登舆。

李进忠见识到了杨涟的实力,后来真是遗臭万年,因为李进忠后来改名魏忠贤。

魏忠贤

四、李选侍(宦官派)的挣扎

进了文华殿,杨涟对随行的太监们说,外事缓急有诸位大臣,调护圣躬却在诸内臣,责任重大。朱由校毕竟还是个孩子,他不想封李选侍,但又下不了决心。

眼见皇帝下不了决心,贴身王安这时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宫。”小皇帝听了,陷入沉思。

这时,东林党的大佬们开始发力了。

东林党根据地

①:吏部尚书周嘉谟又联合众臣合疏进奏,请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往别宫。

②:御史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内有忠直老成的内官辅佐,外有朝中重臣辅佐,不需要外人掺和进来。

就怕到言官骂人,最狠的是,左光斗把李选妃当作武则天:如果李选侍借抚养之名而行专制之实,那武则天之祸就不会太远了!

左光斗用武则天来比喻李选侍,一则不希望出现后宫专权的情形出现,二是担心朱由校血气未定,把持不住,坠入当初唐高宗纳父亲后妃武则天的事情中。

高人就是高!

这就让小皇帝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五、皇帝的抉择

皇帝朱由校

眼看好几天没有动静,谁也弄不清楚是如何变局,皇帝是亲近李选侍对付朝臣还是倾向于朝臣疏远李选侍,大臣们一个个狐疑满腹,一时间朝廷上下更是谣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

杨涟最后的努力:

《明史》杨涟上书:臣宁使今日忤选侍,无宁使移宫不速,不幸而成女后独览文书、称制垂帘之事。

杨涟后来又说服首辅方从哲,两人统一了意见后,又去请求太子颁下严令。

六、最终的胜利

李选侍进冷宫

小皇帝登基时下令,命令李选侍移出乾清宫,移住仁寿殿。如此情形下,以李选侍、郑贵妃、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派终于败下阵来。移宫已成定局。

最终,在东林党大臣们的严词逼迫下,李选侍终于无奈地决定移宫。

九月初五,她抱着自己的女儿,走向宫中宫妃养老处——仁寿殿哕鸾宫。

于是,这件震动宫闱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宫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七、疑案后的不解谜团

“移宫案”以东林党最后的胜利而结束,而李选侍之前赖在乾清宫不走是否是背后受郑贵妃的挑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选侍早已有了垂帘听政的野心和争夺权力的欲望。

“每日章奏,必先奏看过,方与朕览,即要垂帘听政处分。”

从中可窥探一二,不管最后谁获利更大,反正大明王朝在党争下日益衰落,不顾人民死活安乐,而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王朝人民会支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