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炒幣總是虧?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你必須學習

為什麼我們炒幣總是虧?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你必須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在炒幣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賣就漲、一買就跌,好象莊家就缺你手上這點籌碼一樣。

這是什麼原因?

塞勒的行為經濟學也許可以給你答案

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理查德·塞勒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塞勒主要致力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心理賬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先驅”。他的書作《贏者的詛咒》《準理性經濟學》《助推》等廣受讀者歡迎。因為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現年72歲的塞勒,除了大學的教學工作之外,還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任職。

為什麼我們炒幣總是虧?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你必須學習

理查德·塞勒教授

20世紀70年代,塞勒在從事經濟學教學研究的初期,發現很多用理性選擇理論無法解釋的反常現象。當時,尚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非理性行為假說。新古典經濟學家更傾向於把非理性行為看作偶然誤差,認為可以在大規模市場競爭中將其自然消除。但是,塞勒認為非理性行為絕非偶然,並試圖尋找其他更直觀、更有效的理論來解釋其所發現的反常現象。

“心理賬戶”解釋人為何會有“錯誤”行為

查德·塞勒教授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他將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成果向讀者們娓娓道來。很多人發現,行為經濟學不僅不晦澀,而且非常有趣。比如,不管是購買鬧鐘、轉售籃球比賽門票,還是申請抵押貸款,人們都會存在某種偏見,人在很多情況下所做出的決定,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理性模型相去甚遠。

試想一個簡單的情景:

獲得一萬元工資、一萬元年終獎和一萬元中獎彩票,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都是一萬元,但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對這筆錢的消費決策會截然不同。

按照理查德·塞勒的觀點,人們除了有荷包這個實際賬戶外,還存在著另一個“心理賬戶”。在做具體決策時,一個人受心理因素的影響,一些簡單的經濟學法則有時不起作用,相反會出現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比如,在一個普通家庭,對通常的生活開支有一個基本設定:一部分用於買菜、償付公用事業費,一部分用於支付孩子的學費,還有一部分用於儲蓄。這每一筆資金,都有一個大致順序。可一旦有一天孩子的學費突然漲了,人的心裡就會有一種“錢不夠用”的感覺。雖然從經濟運算法則角度看,從家庭的錢袋子拿來支付不同項目之間的錢並不是“死”的,可以挪用,但這時候人對錢的看法就會不一樣,這就是“心理賬戶”在起作用。

由此來看,在人們心目中的確存在著一個個的隱形賬戶:該在什麼地方花錢,花多少錢,如何分配預算,如何管理收支,我們總會不知不覺地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規劃。當人們把一個賬戶裡的錢花光了的時候,通常不太可能再去動用其他賬戶裡的資金,因為這樣做打破了賬戶之間的獨立和穩定性,會令人不安。

為什麼我們炒幣總是虧?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你必須學習

敝帚自珍的稟賦效應

根據塞勒提出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當一個人擁有一樣物品之後,他對這件價值評價要比未擁有時高,也就是說,人總是覺得自己的東西是更有價值的。

塞勒教授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咖啡杯,第二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三組可以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結束模擬買賣之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比較接近,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是其他兩組估價的兩倍多。這個實驗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處於不同經濟角色的時候對同一件商品的心理估值差別是很大的,這也就是“擁有什麼,便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比如房地產買賣,賣房子的時候,賣家通常都會覺得自己的房子千般好萬般好,掛出高於市場公允價值的價格。在股票買賣的時候,許多賣家也總是因為對自己持有的股票有著過高的期望值而錯過賣出的合適時機。

從行為經濟學看幣市投資

總結一下,是不是我們在炒幣的過程中會犯上面的兩個問題?

當我們看好一個幣種時,我們就會賦予它特殊的稟賦,感覺它就是應該獲得更高的估值。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我們就會自己高估自己的持幣,這就造成了我們總是不能在合理的價格賣掉自己手上的幣。

第二種情況,當我們投入幣市的錢,是自己的長期投資基金,還是貸款來的,會對你的炒幣心態帶來很大的影響,正是因為這樣你才會明白,為什麼不能使用槓桿炒幣。因為你的心態將造成你的非理性投資動作。

上面的兩種錯誤,我都犯過,所以我一定要慢慢領悟,修煉自己的內心!

為什麼我們炒幣總是虧?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你必須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