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擒獲張士誠弟張士德?《明實錄》別有用心,故意移花接木

到底是誰擒獲張士誠弟張士德?《明實錄》別有用心,故意移花接木

元末亂世,群雄並起,互爭雄長,逐鹿天下。

朱元璋與張士誠相爭過程中,張士誠之弟張士德被擒,是此消彼長的一大轉折點。

張士德,小字九六,“善戰有謀,能得士心,浙西地皆所略定”。可以這樣說:張士誠能掙下偌大霸業,主要仗賴於張士德的能謀善戰。

但是,關於張士德如何被擒,《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卻有些混亂。

按照《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七月辛已(至正十六年七月初三,公元1356年7月30日),……(徐)達帥師攻常州,進薄其壘,……士誠遣其弟張九六以數萬眾來援。達曰:‘張九六狡而善鬥,使其勝,勢不可當。吾當以計取之。”乃去城十八里,設伏以待。仍命總管王均用率鐵騎為奇兵。達親督師與九六戰,鋒既交,均用鐵騎橫衝其陣,陣亂。九六退走,遇伏馬蹶,為先鋒刁國寶、王虎子所獲,並禽其將張、湯二將軍。九六即士德,梟鷙有謀。士誠陷諸郡。士德力為多。既被禽,士誠氣沮。”

即至正十六年七月,徐達、湯和、張彪帶兵進圍常州,張士誠擔心常州守軍抵擋不住,派張士德率軍往援,結果張士德中了徐達的埋伏,“先鋒刁國寶、王虎子所獲”。

但是,徐達既然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明太祖實錄》沒記載有朱元璋對徐達有任何表彰;反而,徐達在七月活捉的張士德,到了八月庚午(該年八月二十二日),“元帥自徐達以下俱降一秩”,徐達本人及其手下所有軍官都被降了一級官級,理由是久攻常州不下,“老師無功”。

到底是誰擒獲張士誠弟張士德?《明實錄》別有用心,故意移花接木

按說,一碼歸一碼,徐達及其軍團將官久攻常州不下,受到降職處分是正常的;但擒捉張士德,為什麼不予以表彰?

還有,《明史》卷一二三《張士誠傳》;卷一二五《徐達傳》;《國史考異》卷一;《明通鑑》前編卷一;《國初群雄事略》卷六《周張士誠》等書,在記載徐達“圍城打援”的這一段:只是說張士誠派幾萬軍隊增援常州,中了徐達設在離城十八里的埋伏,慘遭失敗,部下張、湯二將當了俘虜。這和前面《明太祖實錄》所記“並禽其將張、湯二將軍”是一致的,但都沒有提到張士德被擒。

最詭異的是:同卷《明太祖實錄》又記:“十月戊申(至正十六年十月初二,公元1356年10月25日),張士誠兵既敗於常州,又以其弟九六被禽,士誠懼,遣其下孫君壽奉書,來請和。”

在請和過程中,張士誠開出的條件是:“歲輸糧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白銀)三百斤“。朱元璋則要他歸還曾派去交好的使者和俘去的詹李二將,並歲輸糧五十萬石。朱元璋在信中提到:“爾獲我詹李二將不過小校,無關戰局,我捉爾張湯二將,爾之左右手也。’這裡,只說捉到了張湯二將,沒有張士德。

由此可見,張士德的被擒不應該是在這段時間。

其實,《元史》有記:“丙申(指至正十六年)七月,士誠兵陷杭州,楊完者擊敗之。”而陶九成《輟耕錄》在記載杭州之戰時有提到:“士德與王與敬偕往。”

即張士德在至正十六年七月參與了攻打杭州,八月回到平江,是不可能會在常州被擒的。

說過《元史》,再來說說《明史》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趙德勝傳》裡明確記:“(趙德勝)復從遇春攻常州,解牛塘圍,復廣德、寧國。取江陰,攻常熟,擒張士德。”即擒捉張士德的人是趙德勝。

而在常熟虞山西北湖橋立有一塊《梁國趙武桓公神道碑》,碑是為紀念大將趙德勝(其於洪武六年,追諡武桓)的,碑文為明初大學士宋濂所寫,收錄在《鑾坡後集》中。文中明確記載了擒捉張士德的時間為:“丁酉六月戊辰,取江陰。秋七月丙子,攻常熟,張士德出挑戰,公麾兵而進,士德就縛。士德,士誠之弟也。遂徵望亭、甘露、無錫諸寨。”

丁酉年為至正十七年,即擒捉張士德的時間是至正十七年七月,與《明太祖實錄》上的記載整整相差了一年。且碑文記載擒捉張士德的地點和《明史.趙德勝傳》的記載相同,都是常熟,不是常州。

到底是誰擒獲張士誠弟張士德?《明實錄》別有用心,故意移花接木

實際上,擒捉張士德的地點應該就在立碑處——常熟虞山湖橋。

因為,張士德被擒後,在張士誠幕中授內史之職、尋遷學士院學士的吳中詩人陳基,曾在虞山湖橋寫過一首懷念張士德的詩,該詩後收錄於《夷白齋稿》,詩云:

一望虞山一悵然,楚公曾此將樓船。

間關百戰捐軀地,慷慨孤忠罵寇年。

填海欲銜精衛石,驅狼願假祖龍鞭。

至今父老猶垂淚,花落春城泣杜鵑。

另外,《天潢玉牒》有記:“丁酉六月 取江陰州,攻嘗熟,獲張士誠弟士德以歸。”

同樣,《皇明本紀》有記:“丁酉年,復破其兵於宜興湖橋,擒其弟張九六,並獲其戰船馬匹。”

上面說了,丁酉年為至正十七年,從這兩書可以確認擒捉張士德的時間是至正十七年七月。

還有,《元史》的《順帝紀》、《達識帖睦邇傳》均有記:至正十七年,張士誠為書請降,達識帖睦邇承製令周伯琦前往撫諭,詔以張士誠為太尉,張士德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如果張士德已在至正十六年被徐達所擒,則距離張士誠於至正十七年向元廷納款已有一年多,怎麼還會授予張士德平章政事之職?

再看《明太祖實錄》中徐達打常州後的經歷:

1、“三月壬午(至正十七年三月初八,公元1357年3月18日),克常州。初,常州兵雖少而糧足,故堅拒不下。及誘叛軍入城,軍眾糧少,不能自存,達等攻之益急,呂珍宵遁,遂克之。”

2、“三月己丑(至正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公元1357年4月4日),徐達,常遇春,桑世傑率兵取馬馱沙,克之。”

馬馱沙即今天的靖江市,與常州相距一百二十里左右。徐達於三月初八拿下了常州,於三月十五日攻下了馬馱沙,這前後時間僅僅用了七日。

3、“四月丁卯(至正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1357年5月12日),克寧國路。先是徐達,遇春取寧國路,長槍元帥謝國璽棄城走,守臣別不華、楊仲英等閉城拒守,城小而堅,攻之,久不下。遇春中流矢,裹創而戰。上乃親往督師,既至登高,望曰:‘如鬥之城,敢抗吾師!’乃命造飛車,前編竹為重蔽,數道並進,攻之,仲英等不能支,開門請降。”

從拿下馬馱沙的三月十五日算起,到四月二十三日拿下寧國路,滿打滿算,用三十八天;而且考慮到徐達軍隊要先從常州到馬馱沙、再從馬馱沙折往寧國路途上消耗的時間,即用“久不下”的說法實在有些牽強。

但是,轉換一下思路,如果徐達在三月十五日打下了常州後,沒有攻取馬馱沙,而是直接攻打寧國,那麼前後花了四十五天時間,“久不下”之說大概可以說得過。

到底是誰擒獲張士誠弟張士德?《明實錄》別有用心,故意移花接木

可見,打下馬馱沙的人應該不是徐達,而是另有其人。

此人是誰呢?

《明太祖實錄》又記:“六月乙未(至正十七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357年7月5日),命長春院樞密院判官趙繼祖,元帥郭天祿,總管吳良取江陰。”

注意,至正十六年都元帥郭天敘、左元帥張天佑率軍隊從句容出發攻打集慶,卻被詐降的陳埜先殘忍殺害,當時作為郭、張部將的趙繼祖在亂軍中殺出,逃回了句容。

另外,《明史•趙德勝傳》有趙德勝攻打蕪湖後,再攻句容的記載。

即趙繼祖和趙德勝曾一度在句容合兵。

現在,在至正十七年六七月間,趙繼祖出現在江陰——江陰與馬馱沙隔江相望,距離近在咫尺;趙德勝又出現在常熟。

這說明,攻打馬馱沙的人,應該是趙繼祖和趙德勝等人。

那麼,問題來了,《明太祖實錄》為什麼要把趙繼祖和趙德勝等人打下馬馱沙的功勞記在徐達的頭上?是為了塑造徐達“戰神”形象的需要嗎?

肯定不是。

到底是誰擒獲張士誠弟張士德?《明實錄》別有用心,故意移花接木

《明史•常遇春傳》裡說:“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與參政趙繼祖謀伏兵為變。”即邵榮是當時位居徐達、常遇春之前的第一大將,結合邵榮後來與趙繼祖“謀伏兵為變”等情況看,趙繼祖和趙德勝當時應該都是在邵榮的麾下。

這麼一來,問題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把趙繼祖和趙德勝等人打下馬馱沙的功勞記在徐達的頭上,非為塑造徐達“戰神”形象,而是要抹殺邵榮的戰功!畢竟,邵榮是都元帥郭天敘、左元帥張天佑死後,地位堪與朱元璋相抗衡的郭子興舊派系勢力的大將。

《明實錄》移花接木之舉,實在是煞費苦心!

風頭曾經蓋過徐達、常遇春的邵榮,也在《明實錄》的別有用心下,成為了一個打醬油的歷史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