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少年英雄爲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十六歲少年英雄為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洪武三年,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等從塞外班師還朝、奉上平沙漠表,朱元璋欣喜之餘,大封功臣勳爵。

這次,一共封公六人,封侯二十八人,後來又補封了兩個伯,共封功臣勳爵三十六人。

不用說,最為尊榮的是封公六人,他們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

這六個人中,李善長不必多說了,乃是朱元璋座下第一文臣。

徐達呢,則是朱元璋座下第一大將。

常茂名氣不高,但他有一個很牛逼的老爸,即堪與徐達比肩的開平忠武王常遇春。

李文忠不但能打、屢建戰功,最主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親外甥。

十六歲少年英雄為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馮勝在常遇春死後,與徐達、藍玉並列明初三大將,能力和功勳也是沒得說的。

鄧愈——說起鄧愈,大家都知道他資歷深,也立過很多戰功,但若果要單獨拎出來說說他的戰功和光輝事蹟,往往又不知何從說起。

一句話,六大功臣中,除去靠父親功勳封公的常茂,名氣最低的其實就是鄧愈。

但是,細考一下鄧愈的經歷,你會發現,朱元璋對他的好是無以復加的。

十六歲少年英雄為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比如說,鄧愈原本的名字並不叫鄧愈,而叫鄧友德,鄧愈這個名字,是朱元璋替他起的。還有,朱元璋治軍是非常嚴厲的,手下將領稍微有違,定斬不饒。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陳友諒悍將張定邊發動了對安慶的猛烈攻擊,守將趙仲中抵擋不住,敗逃回到應天,立即被朱元璋斬殺。斬殺的理由很充足:軍法有規定,凡責令守城者,必須與城池共存亡,否則格殺勿論。然而,半年之後,即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江西洪都發生了祝宗和康泰之亂,鄧愈身為守將,戰敗逃亡,依例當斬。但朱元璋實在是太愛鄧愈了,網開一面,沒有加以處罰。

當然,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洪武十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輜重,鄧愈領軍征討。凱旋歸來時,不幸染上重疾,部隊行至壽春,溘然去世,享年四十一歲。聽聞噩耗的朱元璋失聲痛哭,停朝三日,親迎靈柩祭奠,同時追封其為寧河王,賜予諡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還親自選擇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臺西安德門裡的西山,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獵。並命人將鄧愈的功績寫入《洪武功臣錄》。

朱元璋對禮部尚書朱夢炎歷數鄧愈的戰功,說:“友德隨我二十二年,東征西討,嚐盡辛苦,鎮守八州,有功無過。你當撰文刻諸石上,以昭不朽。”

朱元璋還為鄧愈像題辭:“天生元輔兮輔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勳德業兮實無人以可侔,垂凜凜於尺幅兮直與河嶽而長流。”

十六歲少年英雄為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那麼,鄧愈何以得朱元璋如此恩寵呢?

主要是鄧愈率軍來投時的第一印象太好了。

鄧愈的父親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被鄉人推為團練,不久,順應天下大勢,聚集兵馬反元。可惜的是,至正十三年,鄧順興在和元軍作戰的過程中,中箭身亡。接掌兵權的是鄧愈之兄鄧友隆。但鄧友隆是短命之人,沒多久就患病故去。這樣,重擔就落到了十六歲的鄧愈的稚嫩的肩上。

至正十五年春,朱元璋攻克滁州,小鄧愈慧眼識真主,率領自己的部眾近萬人前來投奔。

朱元璋這時剛剛開始發跡,王相未顯,得鄧愈來投,大喜過望,封其為管軍總管,鄧愈之名,也是這個時候賞賜的。

這之後,鄧愈在朱元璋手下為將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征戰蘇皖、馳騁中原、進軍西南。

十六歲少年英雄為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朱元璋也在不停地獎賞、提拔,不斷地委以其新的重任。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初得重鎮南昌,朱元璋便任命其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因為降將祝宗、康泰的叛變,洪都失守,朱元璋也沒有怪罪。徐達還師收復洪都後,朱元璋仍命鄧愈輔佐大都督朱文正鎮守洪都,賞賜金千兩,緞百匹。

鄧愈二十八歲時,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鎮守襄陽等處。三十歲任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登基,加封鄧愈為太子諭德。

十六歲少年英雄為萬人首領,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揚

洪武三年封賞功爵時,鄧愈的官職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爵位封為衛國公,參與軍國大事。每年的俸祿三千石,並授與子孫世襲的憑證。

朱元璋還將距其皇宮僅五里多的洪武正街的一處宅第,賜予鄧愈作為府邸。又在鄧愈的老家泗縣,賜城南良田500頃,佃戶73家,守墳戶150戶,儀仗戶19家。

如此大的功勳,威名不揚,原因大概就是鄧愈和胡大海、朱文正、徐達、常遇春等人搭擋時,常常作為副將;而他身為主將時,卻又常常留鎮後方安撫士眾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