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媒體也可以這麼「不嚴肅」?《鳳凰周刊》公號轉型這一年

嚴肅媒體也可以這麼“不嚴肅”?《鳳凰週刊》公號轉型這一年

這篇刷屏之作最終創造出1810萬的瀏覽量,為鳳凰WEEKLY增粉18.2萬。

郝開

為什麼是鳳凰WEEKLY?

過去一年,脫胎於時政刊物《鳳凰週刊》的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從三十萬粉絲的小號,一躍進入百萬俱樂部。由其原創發表的《疫苗事件七日後》,推出不到24小時,閱讀量便已突破千萬大關。這篇刷屏之作最終創造出1810萬的瀏覽量,為鳳凰WEEKLY增粉18.2萬。

嚴肅媒體也可以這麼“不嚴肅”?《鳳凰週刊》公號轉型這一年

《疫苗事件七日後》

“沒想到流量會這麼高”,《鳳凰週刊》主編周宇坦言,但也絕不是偶然,從選題的確定、製作到發佈時機的挑選,每一步,都經過團隊的深思熟慮。在技術、內容和轉型選擇下,這家傳統媒體意外探入一個“無人區”,通過不斷嘗試,在細節中發現了差異,並形成了品牌。

爭議中的嘗試

鳳凰WEEKLY的轉型並不算一帆風順。起初,該號新媒體的打法與眾多雜誌類似,將《鳳凰週刊》每期內容,直接搬運到新媒體平臺,新瓶裝舊酒,閱讀量一般在一兩萬上下。相比於風生水起的原創大號,鳳凰WEEKLY顯得老態龍鍾。

作為主編,周宇決定不再“置身事外”,他嘗試做出一些改變,換掉雜誌內容,生產一批適合新媒體平臺的“閱讀產品”。

變動夾雜著爭議。面對雜誌編輯部,周宇開了兩次動員會,“先是被人說,我在弄雞湯,還有人說我low。”不同的意見在編輯部蔓延,但同樣是這批人,生產的閱讀產品,卻也漸有爆款之相。

第一篇“爆文”《美朝到底打不打!長白山的房子要不要拋?很急!在線等!》由編輯部兩位資深記者撰寫,講述了週刊同事、某資深媒體人多年前一時興起,全款在中朝邊境購買“核景房”投資的故事。文章一經刊發,便在朋友圈大面積刷屏。但因為粉絲基礎太差,這篇“爆款”推文,僅有8萬多的閱讀量。

“當時就讓讀者眼前一亮,第一次,他們發現,嚴肅雜誌竟然還可以這麼的’不嚴肅’。”周宇說,輕鬆調侃的語言風格迅速俘獲了大批讀者,這家嚴肅時政類媒體的評論區,第一次有了比肩大號的回應。

陸續,由雜誌記者採寫的《中產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的孩子同讀沒外教的幼兒園》再度刷屏,並創造出七十萬閱讀量,直接將“中產階級鄙視鏈”送上微博熱搜。

之後,另一篇創造出180萬閱讀量的《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一經推送,直接成為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話題,捎帶炒火了“相親角”“鄙視鏈”“屬羊的不行”等相關概念。從追熱點到製造熱點,鳳凰WEEKLY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

嚴肅媒體也可以這麼“不嚴肅”?《鳳凰週刊》公號轉型這一年

《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

經過這幾次流量的檢驗,鳳凰WEEKLY逐漸褪去往日雜誌的影子。值得留意的是,彼時,幾篇爆款,皆出自於傳統編輯部之手,還是熟悉的時政社會類選題,換一件包裝外衣,優勢不減,“這個號能做起來,其實是沾了母體媒體的光,基於已有的採編優勢,在熟悉的領域發力,降低了失敗的風險。”

周宇總結。

做市井中最有深度的靈魂

嚴肅媒體也可以這麼“不嚴肅”?《鳳凰週刊》公號轉型這一年

叩開新媒體的大門,只是第一步,前路漫漫,如何專業,成了鳳凰WEEKLY團隊需要面對與自省的問題。

首先是人員結構的變動。從最初依託於雜誌編輯部,到後來慢慢組建新的團隊,更年輕的一代人開始成為該號主力。從選題類別到行文風格,新一批成員與原有編輯部逐漸區別開來,他們筆觸更輕鬆、幽默,不再是單純傳播信息,而是與讀者互動。

“隨著新媒體部門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編輯部門的寫作已被淘汰。最後的結果是,新媒體裡,編輯部的人逐漸減少,最後減為一個,然後那一個也走了,發展到現在,新媒體完全沒有編輯部的人員了。”

至此,鳳凰WEEKLY完成人員洗牌,雜誌與新媒體各司其職。新媒體的定位也愈加明確,“做市井中最有深度的靈魂”。

周宇對它更直接的闡釋是,“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的大眾閱讀產品”。

它不是新聞,冷靜、中立、旁觀,作為閱讀伴侶,它提供態度,觀點,撫慰心靈。選題不再侷限於社會熱點,而是洞察人心,“去設想,作為一個讀者,我希望在你們號,看到一些什麼東西。”

不再是提供新聞的第三方,鳳凰WEEKLY嘗試與讀者站在一起,設身處地地想他所想,寫他所寫,周宇將其總結為“寫讀者整個漫長生命中會遇到的真實問題。”

比如教育。在擇校大戰全面打響時,一篇《要不是看了幼兒園小朋友簡歷,我還以為努力真能改變命運呢?》直戳家長內心,流量迅速走高。

比如養老。一篇《1.76億獨生子女的養老焦慮: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行,父母只有我》,僅標題,便足夠引發共鳴。

這不是矯揉造作,這是現實中國,每一位讀者都會經歷的真實問題。而鳳凰WEEKLY,希望能在這些時刻,以恰當的姿態陪伴在讀者身邊。

“讀者每隔一段時間,出現低落的情緒,那你就需要一劑雞湯,給他精神上的支撐。同時,讀者也會需要一些焦慮的東西。不少讀者通過焦慮類的內容,來思考自己的處境,我們也會立足於現實,給他提醒,給他刺激。”周宇認為,內容沒有高下之分,僅有是否妥帖之別,而鳳凰WEEKLY的義務,就是為讀者提供既是普知、去魅,又輕鬆幽默的閱讀產品,不給讀者添堵,成為讀者的一部分。

至於定位,周宇說,鳳凰WEEKLY不再是簡單的社交產品,他將它視為一種閱讀伴侶,作為產品去爭取用戶的閱讀、消費時間,“它所處的競爭環境,不是跟其他公號競爭,它可能是跟抖音競爭,跟今日頭條競爭,跟電視劇競爭,跟網絡小說競爭。”

廣告每年翻一番

但並不是說,鳳凰WEEKLY由此失去了調性。作為雜誌的延續,它依然秉承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鴻茅藥酒到北大瀋陽疑似性侵事件,鳳凰WEEKLY都在第一時間作出反饋,“這個即使流量不高,我們也一定會做”,周宇說。

2017年,鳳凰WEEKLY全文刊發了特稿《深淵太平洋:中韓遠洋漁輪仇殺事件》,作為頗具法治意義的作品,文長萬字有餘。推送前,周宇已做好“犧牲部分閱讀量”的準備,但他不後悔,堅持“連標題都不改全文發”,他說,“為了作品的完整性,必須對流量、傳播效果做一個妥協”,這些妥協,他認為值。

嚴肅媒體也可以這麼“不嚴肅”?《鳳凰週刊》公號轉型這一年

《深淵太平洋:中韓遠洋漁輪仇殺事件》

傳統與創新在鳳凰WEEKLY上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周宇觀察後發現,成熟運作的新媒體帶動了雜誌提速。過去,雜誌十天一期,現在,公號每天一篇,“相當於反自己的腐”,周宇說,編輯部速度整體提高,對於一些即時熱點,也能爭分奪秒,實現當天採當天發,在過去,這是不敢想象的。

同時,雜誌的專業也與新媒體的輕快有效融合,創造出1800萬流量的《疫苗七日後》,便是新媒體作者創作後,由雜誌負責醫療的記者進行編輯,核審,儘可能保證內容的專業度。

做號一年有餘,鳳凰WEEKLY的頭條平均閱讀量已由一兩萬升至七八萬,粉絲數也近百萬。以前,公號每天只敢更新一條,以免分流。現在,即使一天更新七八條,末條最高也曾突破十萬加大關。

早些時候,周宇還會讓團隊統計十萬加數量,“前五十個十萬加,我們統計了,後來越來越多,就懶得數了,也沒法數。”

持續走高的流量也吸引了大量廣告客戶前來諮詢,不同於傳統的貼片廣告,鳳凰WEEKLY擅長用特稿的形式包裝廣告,內容不low,讀者愛看,廣告主也買單,復投率自然走高。某段時間,連續三天,頭條皆是廣告,流量未降反漲。

周宇算過一筆賬,改版前,《鳳凰週刊》新媒體,支出無法覆蓋成本。僅一年,鳳凰WEEKLY已完全實現盈利,廣告收入持續增長,每年翻一番。

在內容平臺波詭雲譎的2018年,入局雖晚的鳳凰WEEKLY,已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新一輪爭奪用戶的內容戰爭,它是否還能再下一城,有待市場、用戶的各方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