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人愛種樹

山西古人爱种树

春天,萬物更新,氣象萬千,是種樹的好時節。早在古代,我國就非常重視植樹,很多有情懷的“老西兒”以植樹造林為己任。

山西古人爱种树

敦煌壁畫上植樹的內容

人文始祖黃帝開創種樹先河

傳說黃帝戰敗蚩尤,定居橋山(陝甘交界),發現當地人為避免野獸襲擊,大量砍伐樹木蓋房子。但他們並不懂得毀林的嚴重後果,沒幾年樹木幾乎被砍光。有一次,遇到一場特大暴雨,引發山洪,房屋被毀壞,人被沖走,慘不忍睹。雨停了,黃帝連忙帶人上山救助,發現只要是樹林被砍光的黃土丘陵或者小山包,泥土流失相當厲害,洪水所到之處,沖刷得乾乾淨淨,連根草都看不見。黃帝痛心之際,帶頭種下一棵柏樹,當地人便都跟上栽植,不同的樹種、花種,瞬間佈滿山峁。過了幾年,林草豐茂,生態逐漸恢復,自然災害越來越少。黃帝受到大家的愛戴,他親手種植的柏樹便被後人稱為祖樹。此後,植樹的優秀傳統流傳下來。

山西人荀子最早提出生態理念

注重可持續發展觀

當然,黃帝植樹只是個美好的傳說。種樹是一種生態理念,而世界上最早明確提出這個觀點的是著名思想家荀子,他是山西運城人。“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荀子說,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他倡導的這種思想與鳥獸生長繁育季節不進行狩獵是共通的,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可持續發展觀。

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環境,是古代許多帝王和名流們的時尚追求。植樹造林,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代代沿襲。《禮記》說:“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告訴人們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為。舜時,設立了執掌山林的官員“虞官”,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林業部長”,主管山林川澤。夏禹時出現了保護林木的行政法規,“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殷商時期,人們在自家房前屋後栽花植樹,成為社會潮流。西周,國家成立了管理自然資源的機構——“林衡”“山虞”,專門負責統籌種植、護林等環保工作。據說,為了讓所有群眾參與種樹,有的地方甚至出臺“不種者,無槨”的規定,即不種樹的人死後不給棺材,夠嚴厲吧。今天聽起來,感覺有點不近人情,可治理自然生態,哪個時代都需要“鐵腕”。

山西古人爱种树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讓我們看到了兩千多年前的城市——洛陽,植樹造林後的一番美景:主幹道,一條條,筆直平坦,樹木排列在道路兩邊,一眼望去,整整齊齊,每棵樹可不是雜亂無章,似乎都被精心修過。原來官方規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樹,而且還要建造一些設施簡陋的房屋,在裡面存放一些口糧,以便一線管理樹木的員工食用,估計這些人的角色和今天的護林者差不多。這些人工種植的樹木,不僅可以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為行人遮蔽陽光,還成為路與非路的界限。

始皇帝統一全國後,大搞基礎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每個地方的車馬大道,規定“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可以想象,當時的行道樹是多麼壯觀。

山西人柳宗元是環保綠色衛士

愛種柳和柑,造福群眾

山西人自古重視環境保護,有些人無論在哪裡,都積極倡導種樹,引領社會潮流。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山西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姓柳,對柳也很痴迷,坊間稱為“柳痴”。到柳州任刺史時,獨愛種植清秀的柳樹。每當春天,他號召各家各戶在不誤春耕的同時,都要積極出勞力種樹,他說這是造福子孫的大業。在他的帶領下,只要有荒地的地方,都種上了花草樹木和各種蔬菜,一邊美化環境一邊發展生產。當地百姓收入增加,墾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柳州原本不多的耕種土地面積一下子增加不少,僅大雲寺一處所開的荒地就種了三萬竿竹子,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柳宗元是位“美學”專家,對城市規劃很講究,認為所種的樹木一定要符合當地的人文氣息,彰顯地域性格,或者和當地的文化氣質形成互補。他大力提倡植柳,或許這是因素之一。他治下的地方,無論城郭巷道、高坡矮堤,遠遠望去,滿目皆柳。不僅如此,他百忙之中還親自到柳江邊植柳,並以詩《種柳戲題》記錄下當時的情景,“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幹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從中可看出,柳宗元種植柳樹,排除了作為文人的感性認識,更深層次地體現出他為民造福的情懷。

山西古人爱种树

柳宗元在柳州還大力倡導種柑樹,“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描繪出柑樹在春天一派碧綠繁盛的景色。柳宗元把自己種樹的經驗,以及防治病蟲害的方法,都總結下來,留給後代研究。

“老西兒”柳宗元為此獲得“環保綠色衛士”稱號,不過是現代人給他頒發的,足見他的綠色理念影響深遠。

山西人白居易是“樹痴”

走到哪裡,把樹種到哪裡

還有一位愛種樹的“老西兒”白居易,也是有名的“樹痴”,祖籍山西太原。一輩子以種樹為樂,有“綠色詩人”之稱。他在多地任職,積極倡導種樹栽花,美化環境。公元819年,白居易到忠州(今四川境內)任刺史,看見城裡有不少山,但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生機,“巴俗不愛花,竟春人不來”,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讓他下定決心改變現狀。白居易很務實,他脫下官服,穿上一身普通的衣服,走到群眾中間,捋起袖子,拿起鋤鎬,和大家一起植樹栽花。“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參雜種,千枝次第開”,《東坡種花》記錄了白居易掏錢買花樹,並帶人在城東坡,挖溝引水,培土栽種桃李杏梅等果樹,綠化荒山,改善環境,陶醉其中。

他把植樹造林作為城市的發展戰略,制定了詳細的目標,為實現心中這個偉大樸素的夢想,任職期間,他在城東郊廣種樹木,“紅者霞豔豔,白者雪皚皚;遊蜂逐不去,好鳥亦來棲”“手栽兩松樹,聊以當嘉賓,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白居易種樹的境界很高,把樹作為精神寄託,在人浮於事、腐敗昏庸、風氣日下的時局中,一些官員為世俗折腰,而這些樹作為他的嘉賓朋友,卻高潔傲岸,屹立不倒,白居易和樹對話,把心靈安放在綠色和自然裡,或是最好的慰藉。

同時,為保證樹苗的成活率,他定期下基層考察,親自到實地指導。後來,忠州城內,紅花綠樹,草長鶯飛,美不勝收。幾年後,白居易調任杭州刺史,愛種樹的傳統依然沒有改變,大搞綠化建設,在西湖裡築起一道長堤,堤上種了許多柳樹,“白堤”由此而來。白居易因為植樹造林,受到地方群眾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