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粤菜美食联盟




作为一个“骨灰级”诗词发烧友,南某平时酷爱读诗、写诗、论诗。

为了对郦波和康震两位老师在诗词创作方面,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我特地在网上对他俩写的诗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也好综合评判。

遗憾的是,除了他俩在“诗词大会”上临场发挥的那两首外,别无其他。

那我们就对着题头那两首诗,就诗论诗。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郦波老师比较鸡贼,不用怎么动脑,就信手拈来了一首四言集句诗。只有博闻强记,才能集句成诗。但要想创作好的集句诗,需创作者对原诗句融会贯通。

郦波老师集的这四句,都出自苏东坡的词,初看眼,感觉还比较顺畅,从平仄上一看,就发现问题了。

作为七言绝句,首句应以仄声收尾,而清欢的“欢”字,实为平声。此外,第三句,非吾有的“吾”应为仄声,若改为“我”字就好多了。最后,第二、四句收尾,“香”和“乡”撞韵,这些都是绝句的大忌。

对于以上几个细小的失误,我不相信儒雅多才的郦波老师没有察觉,我想,可能是他大气豪爽,不拘小节,有意放过这些瑕疵吧!

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所表达的意思:

人世间有种味道叫平淡的欢愉,

红色的荷花倒映水中散发点点清香。

常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完全属于我自己,

心若安闲,处处都是水云乡。



经我分析,郦波老师其实是想通过这首集句诗,表达沉浸在诗词中的美好状态,劝大家不要浮躁,安心读诗。但火候掌控失调,有点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感觉怪怪的。

我以为,这四句基本都是苏学士晚年的作品,透露出对人生释然与参悟,格调太高,难以驾驭,不适合强硬的凑在一首诗中。

或许郦波老师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对诗词的领悟和对生命的感悟比我们一般人都高,苏学士的这四句高格调诗词,正好能表达他的境界,也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来看看康震老师的这首风趣的原创作品。首先,我大致的看了下平仄格律,最起码有五处错误,就不细说了,反正大学问家又不拘小节,我们直奔诗意。

开题“大江东去,日月经天”真是豪气干云啊!第二句突然就有点怂了,吐露出一股小家子气。意识到这种颓势后,第三句马上又领只雄鸡过来高歌一曲,以显示威武雄壮。第四句收尾,当然不能输了气势,大有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派头。

回味着“康博导”沉浸在自己的诗里,字正腔圆的吟哦、绘声绘色的比划,那种享受的样子,真有点想拍他的冲动。

康博导眼神炫亮,写诗可能差了点,但很有表演的天分。

每次看到他那迷之自信的微笑,总能让人联想到著名少将张召忠,他俩要是来个对对碰,绝对能碰出永不熄灭的火花。

但不得不表扬,康震老师对我们中华古诗词绝对是真爱,不知要有多大的爱和勇气,才敢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献上这么一首趣诗啊!

不瞒大家说,康老师这类“老干体”诗,我十五岁那年,一天可以写十首玩。

也许,是我们观众朋友对两位教授的要求太高了,哪条规定要求了文化学者一定要会写诗、大学教授一定要会写诗?

有专家指示:写诗这么Diaos的事,最好还是留给那些愁肠郁结的Loser。

诗人是需要天分与历练的,而我们的专家、教授,资历和嘴巴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据说,郦波和康震两位老师显露了一点他俩在诗词创作方面的实力后,得到了来自各界知识分子们不同程度的问候。没想到,露这一手,掉得有点大。

还是希望大家能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中国诗词大会》只是“诗词背诵大会”,毕竟郦、康两人只是研究者,不是创作者,毕竟他们是靠教案和嘴皮子吃饭的。

最后总结一句,郦波老师的那首集句诗,比康震老师那首“小诗”还是要强一点的。


南宫寻欢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不是太成熟。

我们毕竟和古人不一样,古人从小学写诗,我们从小学背诗,大一点,学校里也只有背诗的课,没有写诗的课,所以几乎每个诗人都是从门外汉走过来的,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不会,昨天的诗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贴一下去年网上几位老师的评价,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关于这康震郦波两位教授,很明显偏重于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创作,只是背景、含义、典故、作者生平,因为不会写诗(郦波老师这两年已经在学习写诗了),所以其实讲不出诗的真谛,大家听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我发的王步高教授的视频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记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他年轻时指出过钱穆先生的错误,钱穆给李敖回信接受并赠书给李敖。今天的我们还有这种气度吗?今天的名利世界里,您看到过名人曾经低过头?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比较认可徐战前先生的话 ,说话是人的权利,允许人说错,自然允许人批评。旁观者发言、看热闹自然也随意。只是真正喜欢诗词希望学习的人要冷静,这样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学到知识,知道毕竟你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另,绝句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古绝句是非格律诗。

您说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今天小编斗胆冒犯两位老师,赏析下两位老师大作,仅以个人看法而论不为折服大家,不足处还请指正。

我们先看比较儒雅郦波老师的作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一首集句诗。在欣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集句诗。集句诗指的是作者博闻强记集聚古人已有的句子,集句成诗。讲究贯通一气,不落斧凿痕迹。甚至比原诗意境更加优美。道原诗不能道,言原诗不可言。基于上面的大义,我们下郦波老师的集句。首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东坡的浣溪沙。小编不想去讨论东坡原词,主要看此句。此句的基本解释是,人间最美好的是如此清淡的欢愉。未知大家了没有如果我们只看此一句,便知道这句只可以做收句使用。不可以做出句用。作诗中虽然有突兀横来,盘空硬语的说法。但是绝不是如此说法,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样的欢愉?反正小编有这种疑惑。或许第二句会给出答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也是出自东坡的词。鹧鸪天。看到这里我们发现这两句不在一个韵。此处我们不必细纠。单看意境。难道照水红蕖细细香是郦波老师的清欢吗?此处小编不能理解。这两句小编看来就是天南地北不可能组合的两句。我们在看第三句,长恨此身非吾有,这句还是东坡的句子。刚刚说清欢,又说照水红蕖细细香,然后突兀的来了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还是不挨边。难道那些清欢,还有照水的荷花不是郦波老师的吗,如果不是干嘛要说呢,如果是为什么又说非我有呢,太矛盾太矛盾。在看第四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刚说了此身非我有,又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小编真的不忍直视。压根不在一条线的东西郦波老师那么大学者难道不知道吗。还是压根郦波老师就不识诗文?小编不敢想。这就是我们堂堂中华的文学教授吗。我们权且把所有事物都算是比喻吧,把所有的比喻成诗词大会的选手,解释一下。。郦波老师说,人间啊最美好的欢乐就是我在这里淡淡的当评委,看那舞台的彩灯把选手们照的像芙蓉一样漂亮还都喷了香水,我在这里都闻到了。只是太恨导演不让我上场比赛,非要我坐在这里当评委。把我搞得很不爽。哎,谁让的钱呢,有钱才是最好的还能提高曝光率,想到这里我也就安心了。只能这么解释才能解释的通。



我们再来看看康震老师的大作。

大江东去流日夜,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不愧是作为压轴大作。乍一看比老师的强多了,起码不那么生硬。接下来我们赏析一下,首句,完全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出自小谢之手。大江流日夜,古来被人称道,称为境界的楷模。康老师居然活生生填了东去二字。不仅仅是画蛇添足了。简直就是一只老虎被康老师添了两笔连条狗都不如了。我都不知道我心目中如此敬仰的康老师怎么会如此没有见识。第二句古韵新颜竟芳菲。小编想不出该如何解释。古韵新妍难道该解释成古韵有了新面貌?还是古韵新放光彩了。无论哪种都和竟芳菲不搭边。雄鸡高歌天地广,这句话虽然没什么毛病,也没有亮点,相信今天网友都能写出来。一代风流唱春晖。这两句都是在比喻选手。不言自明。总体评论比郦波老师的强点,语句不通,强拼烂凑,快板不如,也就是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不足一观。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吓得我赶紧去搜了一下两手“绝句”诗来拜读了一番。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有两个心得:1、高下立现;2、高手在民间。

一、为什么有高下立现之说?

看看两首“原作”:

郦波老师的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郦波老师到底是熟读诗书,这个倒不假。集句基本没有问题,至少表面看上去都是前人的诗句,而且都是“七个字”的。绝句的“起承转结”也基本到位,只是“欢”、“香”、“乡”三字的韵出了点问题;意境上就不好说了,往大了说,可以说是“零零碎碎,六神无主”,往小处说,也可以说是“前言不对后语”。但是现场发挥,还算符合“诗词大会”的旋律吧。

本人前几天也有过一首集句诗,贴合清明节的,请各位比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寂寂山城柳映门,尽是死生别离处,病树前头万木春。

康震老师的现场作品:“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震老师的现场“力作”,实在无从评起。什么叫“流日月”?什么叫“一代风流唱春晖”?读得我是一愣一愣的,真是大跌眼镜。估计请康老师现在再解读一下,也难说出个所以然吧。

本人也有一首即兴口占的绝句,供大家对比一下:不见幽深青石路,黄鸡黑犬逐遗斋,衰翁俨坐如雕塑,一树荼蘼上石阶。虽然我写作时的场面没有“诗词大会”的恢弘,但自认为比康老师的要好太多了。

二、为什么会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

通过两位老师的现场表演,网络诗词作者,尤其是网络古诗词作者应该更有自信了:原来,我们的作品比“肉食者”的还要好啊,我们为什么要自愧形惭?君不见,网络诗词虽然良莠不齐,但是要找一首康老师“这首诗”相当水平的,那还不是唾手可得?

民间作者,身份低下,其作品难以有传播的途径和空间。但是我们贴近生活,能看到、体味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感动人;不似“庙堂之上”的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作品容易脱离现实,令读者“食之无味”。所以才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说法嘛。

本文仅仅对上述两手现场作品进行评价,不针对两位老师此外的任何事或行,请勿无限引申。谢谢。


文家四少燕无衣


一、很奇怪这两人的诗会引起这么大反应。两人都不是专业的,研究领域也不是诗词,原本对他们写诗就不抱什么希望,看了他们写的后,果然,

说诗跟写诗是完全的两码事,他们无非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知道这两个人,并不在《中国诗词大会》,而是《中华好诗词》。两人都不是专门研究诗词的,通过他们的点评就知道,说的都是一些常识,一些熟典,对于稍微资深一点的爱好者都不会有知识上的吸引,而他们对诗词的讲解也很大众,很多都跟官方教科书上解释差不多,个人体会很少(也许有,但节目上不好展现)。看几期就知道,这样的节目都是普及型的,针对的都是普通爱好者。

二、说说两首诗

郦波的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一句西一句,一句一个意思,而几个意思又弄不到一块,好凌乱,郦波老师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呢?看看前人的集句

杂咏
秋烟脉脉雨微微,【唐·陆龟蒙《帘》】
回看池塘影渐稀。【唐·李建勋《蝶》】
正是西风花落尽,【唐·吴融《秋闻子规》】

孤魂空逐雁南飞。【唐·沙碛女子《五原夜吟》】

浑然天成,毫无痕迹

康震的七绝:“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第一句虽是熟调,也还行,第二句马上就露馅了,第三四句不知所云,整首诗显得不通。押韵都显得勉强,为了硬押。平仄问题就不说了。

三,自我展示

用平水韵,两首绝句

渔舟傍岸小芦湾,水鸟行边来去闲。

都在夕辉金色里,船头还见一翁眠。

环绕小庐欣有竹,别居幽境不须邻。

多情顾我宵宵月,一片清光不染尘。

四感想

伴随“国学热”的兴起,诗词节目也多了起来,基本就是背,能够背几首的,也都成了才女才子。不知什么时候起,才女才子的要求这么低了。想想以前随便一个下层歌姬都能吟诗善曲,真不知该说什么。

这些只能说明我们离优秀文化已经很远了,稍微有人沾点边,我们就觉得了不起,要仰视。这是娱乐至死的悲哀。

(诗词分享头条号:诗词桃花源 喜欢右上角(⊙o⊙)哦)


诗词桃花源


央视第三季《诗词大会》已落幕,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人皆惊呼高手在民间。作为四评委之二的专家郦波和康震,现场以诗作贺本是应情应景之作,却引来对关于评委词诗水平的质疑和批评声,该如何评价他们的诗词水平呢?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于古体诗,讲究平仄格律,音韵节奏之美不可或缺。

宋朝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谈到韵味时说: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

诗的韵味,用听钟鸣声的愉悦来比喻再合适不过了。它是无法言说的精神享受,令人遐想陶醉其中。

梁宏达在一期节目中,曾流利地背出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几十年前读过的诗,因为读来朗朗上口,仍记忆犹新。因该说它比起古诗,还不是那么合律。至于网上的乌青体,梨花体之类,唯一笑置之。

那么评委康震,作为著名学者,点评之作的这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作为专业诗词人来讲,的确不够专业。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林妹妹收香菱为徒,安排入门的作业便是熟读:王维一百首,杜甫一百首,李白二百首。

诗歌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入门似乎不太难,但那是在古代的语言环境下,能有诗意的经典,大多数人也和贾岛一样,反复推敲才行。毕竟李白那样谪仙,才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成绝句。作为应时应情之作,曹子建七步成诗四句,温庭筠八叉手一叉一句,又快又好的古今也难寻。


所以如果康震在会上即兴而作,这样也不必苛求,因为人家棉花匠的女会弹(谈)不会纺,评论可以精彩,写诗不是专业。谁说评论家就一定是小说家,《天龙八部》中王语嫣手无束鸡之力,还不是一样指点段公子成才。唱戏要嗓,戏迷票友会欣赏叫好,却无有天赋,合着鼓点来上一段,却也不错。

至于郦波的集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虽无创新,但大体达意。其实寻章摘句用得好也不错,最有名的便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为学》三境界。千古文章一大抄嘛。

△郦波

对二位评委诗作的非议,也说明作诗知易行难。学者对古诗研究有前人铺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随口道来。当然仅合韵也不够,张宗昌的打油诗,咕嘟咕嘟冒出来,也反留给后人说笑了。

虽诗词大会被戏称背诗大会,对二位学者诗作的讨论说明,写诗比赛的确不太适应直播,但民众对诗词国学的喜爱,还是大有市场的。就像悟空问答上的征对联,参与者众多,这当然是件好事,学而精进是有过程的。

希望央视第四季能拓宽思路,不光赏评背诗,也能有赛诗内容,也许就能出现更多写诗高手,岂不妙哉?!


学有境,思无涯。元元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元元的天下


咱们先看郦波教授的集句诗,形式上乍一看像是首七绝,诗云: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实话实说,这期节目我没看,咱就诗论诗。

首先,看形体格律。

①三句吾字处应为仄声,四句也没见救拗。

②二四句失韵,首句平起平收,着欢字入韵,属上平十四寒;二四句香乡属下平七阳,皆失韵。

③重字。三四句都有“此”,绝句一般不宜重字,至于香和乡,有人说撞韵了,我认为这个不算毛病,也没有犯忌。

其次,看诗意诗境

我们把原诗直译一下:人生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快乐(不需要讲排场搞奢华),就像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大忙人),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该在的地方。

起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毛病;第二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也算是承住了,问题不大。第三句长恨此身非吾有,转的虽然有点做作,也挑不出啥硬伤,第四句虽然结的有点僵硬,意思是可以连贯起来的。诗意上虽然差强人意可以讲通,但若谈诗境,可就不敢恭维了。诗境与结构关联极大,既然拼凑的如此生硬晦涩,又何来美感而言呢。


再看康震教授在诗词大会落幕时所作的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说实话,康教授这首诗比郦波的集句诗更糗更烂,实在没有耐心硬看下去。前两句想学袭苏东坡毛泽东的诗风锐气,后两句直接拼上了“老干体”。此诗问题太多,出平仄出格好几处,结构上更是直不隆冬生搬硬凑。

大江东去流日月勉强看得过去,古韵新妍竞芳菲(把自已看成园丁)也行,雄鸡高唱咋回事?莫不是参赛选手都是雄鸡?哪朝哪代有哪位诗人把同台竞技的秀才举子比作雄鸡了?好像没有吧。一代风流唱春晖,若说风华风姿我觉得还算妥贴,风流二字极其超拔厚重,试问台上的选手是否真正可以担当得起呢?

康老师,您是真的震到我了。



总之,诗词大会各大评委的出糗让我更加坚信了两句哲理:

①高手永远在民间。

②一流的学生永远不是靠老师课堂教出来的。


抱庸斋主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当下[诗词领域]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种是[历史型学者],论及古人诗词,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凡有文献记载的,连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种是[文化型学者],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熟读古诗却未必详究,但自身诗词创作能力不俗。

还有另外一种,是以上两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学者],这类学者几乎凤毛麟角,可称大家。



可以这么说,这两种学者虽是同一领域,但各有专攻,擅长不同

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郦波和康震的水平。在节目中,两位教授对经典古诗的解说十分娴熟,有关内涵或典故信手拈来,基本与文献注释的相差无几。很显然,二位属于[历史型学者]。

本来郦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与背诗大会评委的需求是极度吻合的,只要在节目过程中,将涉及到的诗词加以解说即可。

然而二位并不满足于[历史型学者]的定位,或者是节目并没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评委作诗一首,以至于即便事先备好功课,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浅俗的[老干体]诗,套用不少俗语,[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研竟芳菲],从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郦波教授显然是知道写诗是有格律的,但了解不深。为避免露才,他选择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诗句拼成一首诗。原本以为安稳无事,结果还是百密一疏。[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首句的押韵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对写诗的规则还是掌握不精。

现场还有蒙曼作了一首诗,但可以看出功底扎实,所以也无人诟病,而对比之下的郦波和康震教授,却成了众矢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为观众好糊弄,民间有高手。

有兴趣了解诗词写作知识,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说实话,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们的胆量的,文化类比赛(暂且定义为比赛罢,因为有了冠军)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尤其是诗歌类,对诗歌理解不够深刻太容易出错了,或许评委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乾坤大挪移就带大家进入了百家讲坛。

但单靠话术,难免还是有疏漏,于是精心准备的诗终于揭晓了所有的疑团,六甲番人无意抨击任何人,就事论事吧,且看第一首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据说是集句,也就是将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诗,集句类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经典,只是略微修改几字,而诗词大会的这首集句确实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苏轼的词,首句来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次句来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句来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改了一字,尾句来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之只是,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用典绝不是堆砌,这里只能说是小孩子垒积木了。

至于格律,那这首诗也是说出律很多,且不说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个“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细说格律,按七绝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欢”怎么可以和“香”、“乡”押韵,即便按用韵最宽的中华新韵也押不了韵的,按平水韵就差得更远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韵呢,第5字“是”应平,第7字“欢”应仄, 第20字“吾”应仄,多处出律。

再看第二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看似豪放雄壮,用典明显可见,苏轼的词,伟人或李贺的诗,但是还是弄不清楚想说什么,是在颂诗词大会让诗词雄起?还是号召大家用诗词歌颂新时代?如是,为何用平声五微?五微韵属于窄韵,读音色彩灰暗沉闷,更适宜表达委婉的情绪,以展现阴柔之美。选韵是有讲究的,想表达雄壮的气势,为何不用三江或七阳?

再论格律,也是没法看的,按七绝平起不入韵格律,第6字“日”应平,第13字“芳”应仄,第16字“鸡”应仄,第23字“代”应平,第25字“流”应仄。出律比第一首诗还多,只能算打油诗了。

诗词大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委代表着诗词大会的水平,评委们如果实在不擅长作诗,建议还是别作了,不然,让观众们当成标准格律来模仿,问题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不是太成熟。

我们毕竟和古人不一样,古人从小学写诗,我们从小学背诗,大一点,学校里也只有背诗的课,没有写诗的课,所以几乎每个诗人都是从门外汉走过来的,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不会,昨天的诗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贴一下去年网上几位老师的评价,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关于这康震郦波两位教授,很明显偏重于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创作,只是背景、含义、典故、作者生平,因为不会写诗(郦波老师这两年已经在学习写诗了),所以其实讲不出诗的真谛,大家听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我发的王步高教授的视频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记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他年轻时指出过钱穆先生的错误,钱穆给李敖回信接受并赠书给李敖。今天的我们还有这种气度吗?今天的名利世界里,您看到过名人曾经低过头?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比较认可徐战前先生的话 ,说话是人的权利,允许人说错,自然允许人批评。旁观者发言、看热闹自然也随意。只是真正喜欢诗词希望学习的人要冷静,这样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学到知识,知道毕竟你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另,绝句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古绝句是非格律诗。

您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