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亚历山大大帝打到中国,当时中国有胜算吗?为什么?

结束潮湿的床单


我觉得,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打到中国,必无胜算,原因有很多,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先来介绍下当时的概况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使得马其顿崛起,吞并希腊,而亚历山大虽然师从大师亚里士多德,却是个勇猛无比的帝王之才。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便继承王位,年纪轻轻就能够掌握一个当时强盛的大国,实在令人敬佩,接下来出征波斯,进军东方,远征印度,使得帝国成为世界级大帝国,然而天意难测,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帝国不久便分崩离析。

再看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中后期,列国征战不止,均有善战之师,华夏大地弥漫着好战的氛围。

下面说说具体原因

原因一,马其顿国力难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率军远征难以回避的问题,退一步讲,就算是亚历山大的大军边征讨边劫掠补给,也难以长久,最开始对波斯的征讨,也使综合实力不强的马其顿难以支撑,日后的征途,马其顿方阵再厉害也不可能每战必胜,所以一旦战事僵持,必定要从大后方运送补给,而后方除了母国马其顿,多为新占之地,难以满足太长的战线补给。不仅这些,军队人员也有消耗,需要不断加入新兵,现在的马其顿人口就很少,更不用说2000多年前了,总之,马其顿国家的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亚历山大的强大只能是昙花一现。

原因二,后方不稳

亚历山大帝国,占领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和波斯,都是在几年之间占领的,而这些地方均有自己的文化系统,有自己的历史,武力占领并不会长久,只能越发积累怨恨,所以说亚历山大的后方是不稳的。在通信落后的2000多年前,统治偌大一个帝国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亚历山大对于远方的征讨并未停止。

原因三,孤军远征,麻烦重重

2000多年前的气候和现在肯定有区别,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众多,出远门尚且难以办到,更何况率军远征了。而在路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疾病,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就是在征讨印度时得病逝世的,统帅尚且如此,更何况步卒了!而人生短暂,旅途长远,士兵们难免思乡心切,哪怕亚历山大意志力再强,军队的统帅阶层意志力迟早也会动摇。

原因四,进入中国后的推演,亚历山大的大军不可能取胜

退一万步讲,就算亚历山大克服千险万难,率领马其顿大军来到了中国,也不可能取胜。如果从河西走廊进入秦国,几万马其顿军队肯定不是秦军的对手,我觉得被秦军消灭的蜀国国力就不会比马其顿差,而义渠国也是草原部族,能征善战,却被秦国灭国,马其顿方阵再坚固也难以抵挡秦国这个战争机器的冲撞,毕竟是疲劳之师对一个如日中天的帝国。如果亚历山大从蒙古草原率军南下,遇到赵国,也是难以取胜,赵国虽未完成胡服骑射,但是连年的战争使赵国军队十分强大,几万马其顿军队是打不赢的。接下来就不探讨其他情况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颍州弃之与你一起闲谈文史野趣。


无笔史官


秦始皇会笑着说,你再早几年来。像我这么牛掰的还有6个



悠然见南讪


如果亚历山大当时达到中国来,遇见的正式秦昭襄王时代,正式战神白起的时代!当时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都是20万人以上规模战役!

亚历山大最远打到了印度,他不可能翻阅喜马拉雅山脉的,所以只能从中亚过来,估计刚过来就先遇到的是曾经义渠王的地盘,义渠人建国800年,骁勇善战,是秦国最大隐患,当时以在宣太后的怀柔政策下被收复!

那也就是与秦国对决,当时的中国人是没有外来民族概念的,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支黄头发蓝眼睛军队可想肯定是一致对外的,所以山东六国不会捣乱!

亚历山大奔袭千里来到秦国,当时的后勤运输是问题,中亚国家土地贫瘠,无法长期供养大军,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但是当时秦国有战神白起,白起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肯定先固守观察很久,这亚历山大就真的压力山大了,耗不住啊,地理又远,不可能带大规模攻城武器,估计就退兵了!

即使白起不固守,以当时战国时期的军事能力,常年打仗军事化程度高,并且都是大规模战役,所以根本不害怕亚历山大,几十万人的战役我们中原经常发生,所以只会赢!


从思考开始


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把路程,后勤,士兵念乡心里等各个因素算在里面。如果排除这些因素,我们来设想下,假如亚历山大和当时秦国的军队交上手的话,双方是什么样的情况。

很多朋友都知道马其顿方正,但不知道马其顿方正是马其顿军队里面的一个兵种(在这里我把亚历山大的部队先做个介绍)。马其顿军队是多兵种联合作战部队,包括: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队,近卫队,超长枪方正(马其顿方正部队),伙友骑兵。这批部队是亚历山大出征的必备部队。

克里特人弓箭手:来自希腊善于射箭的部族,臂力出众,规模大概1000人左右

阿格瑞安部队:属于轻装精锐部队,战争多面手,人数3000人左右

近卫队:精英部队,骁勇善战,作战经验丰富。可以整合长枪方正作战,根据战争形势也可以使用普通长枪和反弧刀。人数大概3000人。

超长枪方正:(举世闻名的马其顿长枪方正),马其顿军队的主力,枪长6米,列阵时双手长枪对前,盾牌用皮带挂在脖子上,这样方法可以能攻能防。

伙友骑兵:大概2000人,擅长手持长枪冲锋。

下面再对比下双方战备优势:

秦国优势

兵力:马其顿战斗时布阵的最高兵力不过4.7万,其中骑兵7千人。而大秦,动则十万,数十万,真正交战起来,完全是碾压之势。但是兵在精不在多,希腊人统计作战兵力的时候,只计算出战兵力,而我国史书记载的统计兵力把后勤运输等兵力也都会算进去,所以数十万的兵力,真正出战的不会有这么多。

武器:大秦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弩,战车,戈等武器。作战方式,是用弩箭扫射几次,然后配合骑兵,战车,冲锋,步兵近战交锋。弩弓扫射后,在平原战场敌人就会先倒下一批。大秦使用的是机械弩,冲击力超强,一般的盾牌抵挡不住。

士气:大秦政府奖励士兵的政策简单且暴力。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赏赐爵位一级,田地一倾,宅地九亩,赐庶子一名,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官员的资格,在这样的奖励制度下,士兵作战非常勇猛。

马其顿军队优势

1.西方的数学,几何,物理等文明在当时就领先于全世界各国,发达的科技水平让他们的军队早于中国拥有了铁质武器,而中国在那是只有青铜武器。

2.秦军基本使用的皮甲,轻步兵有的连甲都没有。马其顿部队中,头盔,护胫,胸甲等清一色的青铜打造,不够资格的也会配十几层亚麻合成的亚麻甲,这样的盔甲能挡住大部分利器攻击。

3.除了弓箭手和骑兵不配盾牌外,剩下的马其顿军几乎人手一面盾牌,盾牌加胸甲,双面保障。而秦国的士兵,大多无头盔,身上甚至穿的竹甲,一旦双方短兵接触,没盾,没盔甲的一方等于没有防御力。

4.马其顿有当时先进的扭力投石车,而我们的投石车在500年后的三国时期才出现。投石车的不但可以用来攻城,平原作战时高空大石落下,杀伤力惊人。

综合以上分析,如果两个一旦交上手的话,秦国有人数,士气优势,马其顿有装备优势。谁胜谁败实为未知之数。因为战争从来不是一两人说的算,也不是光看你的人数,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也不少见,而有的装备先进的部队照样被打的满地找牙。

一场战争,需要后勤,武器装备,军心士气,战略,战术,各种阴谋诡计。亚历山大的那次远征已经是上千年的事了,在那个时候双方部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寥寥无几的历史记载来客观的分析,没有人能肯定的说谁胜谁败,毕竟无法亲眼见到。

我是红尘,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之处,各位可以留言,我将第一时间回复。


挚滗画畫紅尘


马其顿的军力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从赫勒斯滂出发,渡海来到亚洲。

他的远征军由马其顿部队、各希腊城邦的部队、雇佣兵、以及臣服的色雷斯、培奥尼亚部族部队、伊利里亚部族部队所组成。


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上对于亚历山大全军的人数有些许差异

古罗马历史学家阿里安使用托勒密的回忆录作为资料来源,说远征军共超过30,000名步兵、5,000名骑兵度过海峡。

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供的人数大致相同,说用了32,000名步兵、5,100名骑兵,但狄奥多罗斯提到当时已有一支先遣军在几年前就已经渡过海峡了。

而波利艾努斯在他的《战略》中描述,这支先遣军人数有一万人。

因此综合所有史料信息,亚历山大全军的人数全部总共大约48,100名步兵、6,100名骑兵,算上海军的话还有160艘战船及38,000名水手。


马其顿的战力与战法

首先当然是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军改完成后的马其顿方阵,是以师为单位。其中按64人为1个排、128人为1个连、256人为1个营、1024人为1个团;以4个重步兵团(4,096人的初级方阵)、2个轻步兵团(2,048人)、1个辅助团(1,024人)、1个骑兵团(1,024人)组成1个师。


从马其顿与波斯的高加米拉战役形势图可以看出,亚历山大的攻击方式是以长矛重步兵在正面,两侧辅以轻骑兵进行掩护,后方放置预备队,而作为冲击敌阵的关键力量,贵族重骑兵,则在统帅附近待命。


假设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军队,没有沿着历史的轨迹,而是很诡异地穿过一个时空隧道,来到同一时代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我们选择秦国与马其顿对垒。


战国时代的秦国军力

君主: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名嬴骃(又一说名嬴驷),秦孝公之子,伯爵。

主将:大良造,公孙衍

秦军人数:参考公元前334年的前后战例如下

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秦军以50万人惨败于魏将吴起;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秦将白起以10万人击败魏、韩、东周三国联军。

假设阴晋之战造成秦国成年男子数量下降的影响,在334年还未消失;因此我们取最小值,设定秦军10万甲士参战,并有5,000骑,这也是史书记载的合理的骑兵数量。

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主要武器:青铜长剑,秦弩,以及戈和戟


战役推演

1. 起

天气晴好,战场是一片未知平原,没有任何地形影响哪一方。

马其顿军这一方,按传统阵形摆开,最大长度达到6.4米的萨里沙长矛如林竖起,两翼是希腊轻骑兵,重重方阵后,王旗下的伙伴骑兵(亦称马其顿禁卫骑兵,即重骑兵,如下图)的青铜胸甲和波奥蒂亚式头盔,在阳光下反射着寒光。


秦军这一方,整齐地布置成方阵,但是颜色——

图为根据出土时色彩复原后呈五颜六色的秦兵马俑

因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全民皆兵政策,所以士兵衣着并不统一,战斗打响之前,可能会因此遭到马其顿军的轻视。


图为秦军左军方阵(兵马俑2号坑示意图,这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


战斗打响,马其顿军首先吹响号角,方阵的首排长矛横倒,重步兵缓慢而坚定地踏步向前,同时轻骑兵同步推进,严密防守两翼;后方的弓兵跟进过程中,抽出第一支箭,开始挽上弓弦。

秦军阵中,鼓声响起,前三排士兵也开始张弦,并在敌军惊异的目光中,抛射出第一轮箭雨。

那是秦国的轻装弩手,手持的秦弩,最远射程可达180米,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远程武器的打击距离。


马其顿方阵的前排出现可怕的缺口,有重步兵开始中箭倒下。这是因为整支萨里沙长矛约重八公斤,需要双手握持,而重步兵的盾牌直径只有60公分,并用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盾牌固定在左手上手臂处,而厚亚麻布制成的胸铠无法有效抵御秦国箭矢的三角形箭头,更别说裸露在外的手臂、大腿、颈面部等薄弱部位。


马其顿军的阵型开始出现不稳定的迹象,倒在地上痛苦挣扎的伙伴,明显影响到后队的行进。

号角声再次响起,试图让久经沙场的方阵很快平静下来。然而——


2. 承

第二轮,第三轮箭雨接连而至,三排士兵次第轮换,形成三段射击,马其顿前锋伤亡开始加大。

万幸,方阵后排的辅助兵也已进入射程,马其顿的后阵中腾起黑沉沉的箭雨,秦军缺乏防护的轻装弩手也纷纷倒下。

于此同时,秦军两翼的5,000骑兵出动,他们同样手持秦弩,利用娴熟的骑技和定位射击,不断分割并包围马其顿两翼的轻骑兵。(无证明秦军当时有冲击骑兵,但可以肯定弓弩是骑兵的标准装备,因此当时的秦国骑兵,应该是骑射为主的战法)

马其顿人不想后退(实际上厚重的方阵也无法作到快速后退),他们在号角声中绕过伤亡人员,后排快速补上空缺。在付出相当伤亡后,两军前锋线终于汇聚在一起。

秦军只有少量的长矛达到7米(根据出土实物,秦国军队有这样长度的矛,但不足以证明秦军有成建制的长矛队),因此在如同金属波浪涌来的一排排萨里沙长矛面前成片地倒下。

秦中军鼓声再起,前军分成几股有条不紊地后退,中军方向有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快速掩来,替换下已经伤亡过半的前军。

他们就是大秦锐士。

锐士的出现稍稍减缓了马其顿方阵的前进,悍不畏死的锐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强行拉近双方的距离,用长剑收割马其顿重步兵的性命,自己也随之倒在血泊中。

前锋线在不断地以命换命,直到马其顿轻骑兵终于顶不住秦弩攻击,开始溃退。

(装备短剑标枪和盾牌,有盔无甲的希腊轻骑兵,在流动的秦弩面前是没有胜算的)

紧接着,秦国左右两军的战车开始出动,他们从马其顿军的侧翼轻骑兵留下的缺口中切入方阵,通过戈与戟的挥击,制造出半径3米左右的杀伤空间。

每辆战车后面,紧随着72名持青铜长剑与青铜盾的甲士,扩大方阵的缺口。

马其顿军迅速作出反应,前阵继续顶住秦前军的冲击,同时方阵主体分开几条间隙,让部分战车穿过,方阵中间的士兵也纷纷弃掉长矛,拔出铁剑,持圆盾,与秦军甲士开始短兵相接。后阵的预备队和辅助兵,也以短矛和铁剑向战车发起进攻。

甲士利用剑身长度的优势,结阵而守,在方阵中扎下了根。

战车飞驰,溅起血花。直到冲击的势头已尽,直到方阵内有重步兵随着号角声的指挥,将萨里沙长矛快速拆解成短矛(约3.6米),然后,秦国战车一辆接着一辆被人海与矛海阻住,停下。

护卫战车的甲士首先战死。

接着,战车上的车士与御手被拖下,捅死。

不过马其顿人在这种自己极不适应的打法下,始终保持着比秦军更高的伤亡。

这是一场惨烈的厮杀,马其顿的铁剑由于工艺尚未完善,比起秦国青铜长剑并没有更多的优势。杀红了眼的秦军每刺倒一名敌人,就抢上去割下首级挂在腰间,凶狠血腥的打法给马其顿人以很大的精神压力。


双方的勇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下。


3. 转

亚历山大终于按捺不住焦虑,拔出短剑向伙伴骑兵发出冲锋的命令,下个瞬间,世界上最早的冲击骑兵就开始小跑,加速,冲锋。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越过已经纠结在一起的方阵,试图凿穿秦军本阵。

这是他们唯一的胜机。

似乎一切很顺利,秦前军陷在自己的方阵中,秦左右军正在继续追杀自己的轻骑兵,而秦中军似乎没有新的反应,。

他们本以为胜利在望,直到听见又一阵东方的鼓声。

然后看见中军再次裂开(上次是出锐士),一长排黑沉沉的东西正对准他们。

那是秦国床弩,重骑兵的噩梦。

(秦国重型武器床弩的威力,据说可达千步(约1.5公里),洞三马)


一切,似已尘埃落定。


4. 合

最终,这场幻想中的战役结束了,马其顿人以伙伴骑兵损失50%(床弩的功劳),轻骑兵被重新编制(就是基本不剩下几个没受伤的了),重步兵全灭(个人装备有份量,全阵后退不方便,强大的方阵有时也是要命的负担),轻步兵大部撤离战场而告终。

秦国也承受了5万以上的伤亡,并且还需要为一堆异族入侵者的人头,分封一大批爵位。



最后是彩蛋时间

在电影《英雄》之前,并没有秦国箭阵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是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而发挥的想象力吧,请大家欣赏就好。

(如果真的是十万秦兵十万弩,那亚历山大也不用打,直接跑路得了……)




万里长空夜未央


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无论亚历山大打到那个朝代亚历山大都必败无疑,我们先来对比分析一下。

根据历史推断,如果亚历山大东征来到中国,应该是战国-三国时期,而亚历山大东征部队总共就只有,三万步兵,五千骑兵,一百多艘船。而战国时期秦国动不动就是几十万部队,全面皆兵,更别说秦兵有多强悍了。如果遇见战国中后期的秦国,那更是悲哀,估计白起用一万士兵就可以击杀亚历山大东征部队了,如果是后期秦国那基本不用打了,可以直接让三万五千人全部撤退,这样或许还有几个活的。为什么?你自己从网上搜搜秦弩的射程,秦弩的射程有三百米,这是西方十九世纪才能达到的技术,碰到后期秦军,连秦军的部队都没碰到就会死伤大半,更别说后期秦国有上百万部队了。


如果碰到赵国,赵国经过赵武灵王之后,那骑兵战斗力基本无敌,除了秦国的铁鹰锐士基本没有对手,碰到赵国的话,只有被赵国飞骑一波冲散或者投降,要不然就会多三万五千亡魂。

如果碰到魏国,我想战国时期最强的步兵魏武卒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魏武卒方阵在吴起还在时有五万,在战国中期还有一万五千人。可能有些人不了解魏武卒战斗力,根据记载吴起时,武卒五万,车百乘,骑三千大破秦军五十万众。

(注意这里是指战国初期的秦国)想想这可怕战斗力,不用想也知道,亚历山大东征部队和魏武卒谁赢。

不过根据路线,亚历山大东征部队也只有可能遇见,战国时期的这几个国家了,下面我来讲解一下如果遇见汉朝时期会怎么样,秦朝就不说了,毕竟他们都没法与秦国部队抵抗。

如果遇到汉朝,根据他们的路线,很有可能遇见匈奴部队,而且是没有被霍去病击败的时候,汉武帝刚派霍去病讨伐匈奴的时候。要知道无论是那方亚历山大东征部队都绝对不是对手,匈奴在被霍去病击败后,率领残部入侵欧洲,在欧洲所向无敌,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由此可见,你连匈奴残部都打不过,更别说完整的匈奴了,击败匈奴的霍去病就更不用想了。



如果亚历山大东征部队再迟点的话,就会遇到正在讨伐南蛮的诸葛亮,想想吧,估计诸葛亮会用各种计谋让亚历山大怀疑人生。


奇异秘闻


亚历山大大帝打到中国,假设从帕米尔高原过来,迎面遇上的是秦国。

如果从印度绕一圈,打缅甸过来,那时候都是沼泽瘴气,几百年后诸葛亮讨伐南蛮,都打的费劲,何况公元前310年前后的亚历山大。

好吧,他从帕米尔过,也就算他福大命大,顺利翻过了海拔6000米的高原。毕竟1000年后的唐朝高仙芝也带兵翻过高原。

也顺利的来到了我们所说的西域。

西域诸多国家也按照导演的剧本,迎风而降,一路提供大兵饮食,伺候的妥妥当当的,一路往东走。

按照剧组的设计,没把西域国家吃穷,来到了河西走廊。这里当时都是草地,是羌人和大月氏的地盘。咱们不说羌人后来跟汉朝缠斗百年,也不说大月氏跟匈奴的百年恩怨,也不要说汉军过草地的给养经常困死整个大军,导演组有要求,一定要让这帮大兵穿过花海,来到种花家的院墙外。

那个时候也别说谁富裕,生产力低下,大家伙都是穷光蛋。罗马帝国的士兵都是青铜短剑,亚历山大的士兵,想来也不会用到铁兵器。

好了,阵势列好了,导演组有要求,把灯光,道具,服装师都叫来,花了不少功夫,终于像模像样,像一个百战百胜,威震大半个亚洲的王者之师了。

秦军,出来,我知道你在家,别躲着不出门!

秦惠文王刚娶了芈八子,从床上坐起来。没办法,游牧部落的事刚消停,来了一个更猛的。

秦朝的将军们开会,制定策略。

鉴于双方都是步兵为主,最终决定了会战的版本。同时,秦朝早已派出大量游骑,侦查这支来路不明的武装的来历。

参考100年后赵国李牧阵斩10万匈奴骑兵的战例,秦朝早就在战国的血雨腥风里学会了兵不厌诈。秦王决定先诱敌深入,让亚历山大沿着甘肃陕西的荒凉地带进入到秦国旧都栎阳,顿兵坚城之下。

秦国国民很好的执行了坚壁清野的任务,在亚历山大身后,漫长而遥远的补给线脆弱而重要。

亚历山大落定速战。

因为远途而来,缺少工程设备,亚历山大开始建设过程。但是秦军的游击不停的袭击着亚历山大的运输线,让亚历山大疲于应付。

终于,亚历山大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这次亚历山大带来了10万大军,全部依靠后方提供作战物资,因此亚历山大派往各地的征粮官大肆压榨各地民众,新附地区的反叛越来越多。虽然有傀儡政权和为数不多的希腊军队镇压,但是按下葫芦压起瓢,每天亚历山大都收到各地雪花一样的告急文书。

亚历山大心急如焚,只好用刚学会的陕西话跟秦军答话:战就战,不战就降,别躲在家里当缩头龟。

秦军主将赢华回信:亚历山大兄台,吃的好吗?睡的好吗?

没办法,硬攻。

西方的建筑技术比较先进,后来的罗马还发展了混凝土建筑。亚历山大的士兵在土木作业下打的顽强,终于在攻城的第三天,攻破了城市的东南角。

亚历山大吹响了总攻的号角,所有的士兵开始往城里攻击。

天已黄昏。

从西边的黄昏落日里飘来了几个字:城破了?那都不是事儿!

原来,秦军在等待义渠骑兵的到来。

终于赶上了。

秦军边打边退,让出了城市。

一阵清风吹散马蹄扬起的尘土,在亚历山大眼前的,是秦军早已组织好的弓弩强阵。三段击发的不断火力,让尚未结成阵型的马其顿人损失惨重。

亚历山大急忙召回军队,组织军阵。

按照导演的要求,一定要有血拼的场面。

秦军稍却,给了马其顿军队组织军阵的时间。

马其顿军阵发威了,绵延长达2公里的军阵,排山倒海一般向秦军冲来。

秦军一看这阵势,也排开战车连环阵。马其顿人的标枪不断的造成秦军的损失。秦军的强弓也给马其顿人带来极大的伤亡。双方各自距战车阵五六米的地方互相用长矛戳啊戳。

战至晚八点,一支带火的军队从黑暗中冲出,原来是火牛阵。

马其顿人好不容易恢复了阵脚,看天色已晚,担心还有阴招,慢慢退却。秦军再次派出了生力军,从军阵的裂缝处,秦军锐士500人如猛虎入羊群,把刚刚经历了几个小时大战,已经力气不支的马其顿仆从军挨个放倒。

马其顿右翼溃败,并且快速朝中军扩散。

亚历山大看的仔细,急忙派出预备队,弥补右翼的损失。

中军一动,这边秦军主将也看的清楚,立刻派出义渠的骑兵进攻中军。

马其顿全线溃散,不能收拾。这时,三队传令兵分别从战场的各个角落,向秦国士兵发布新的作战令。

获敌人首,进两爵,家人免三年赋。

马其顿遂大奔!


而知而行


没事没事,只要有人给秦始皇说欧洲那边有长生不老药就行



玄冰灬殇


秦昭王三年,亚历山大举倾国之兵,披坚执锐、厉兵秣马,东过帕米尔高原,兵锋直指大秦,半旬连下三城,一时声势无俩。

时值昭王新娶美人,日夜宴乐,闻之,大惊。遂召群臣议。

范雎日:胡人势大,然劳师远征,其疲不久矣,粮草不济,宜以逸待劳,敌指日可破。

群臣附议。上亦许之。

武安君奋然出列:胡人侵我边疆、掳我子民,陷我城池,欺我族无人乎,当迎头痛击,全歼此敌!

君臣面惭,讪讪而退。

固请领兵抗敌。昭王许之,授虎符令箭,许其临机决断,拜大将军。


时七月流水,路途艰难,马其顿士兵行至西域,皆水土不服,军有多有病疫。且西域荒凉,粮秣不济,军中粮草日益短缺。亚历山大遂四处纵兵抢粮。

有将军卢比克者,遇月氏部落,尽屠之,夺牛羊三万有余,尽充为军粮。

月氏王闻之,大怒,联白狄、北夷、羌诸部落,尽起部落之兵,以游骑长矢,日夜骚扰不休。西北诸游牧民族,自幼长于马背,精骑射,来去如风,亚历山大王不堪其扰,士兵日夜警戒,疲惫难言。

然马其顿兵势精锐,月氏诸部落骚扰竟月,杀伤无几,且秋凉日渐,水草枯乏,不耐久战,遂退。亚历山大王得以领兵前行。


其时,武安君行军至泾水之源,沿大青山扎寨以待,因其行军缓,每日相扑、山猎以为乐。唯每日遣骑卒侦其行军。

十月,亚历山大兵至渭水之南,隔百里扎营以为休整。武安君闻报大喜:破敌只在明日。

时秦尚水德,兵卒皆着黑甲。武安君以大秦方阵御敌,接战数日,互有死伤。

范睢日:敌不过五万之众,何不一鼓而下?

武安君日:敌入我境,其势尚锐,不宜强攻。

遂围之,并报昭王。王亦许之。


月旬,亚历山大粮绝。粮道皆为月氏诸部落所绝。士兵惶惶,军心大动。

亚历山大王日:吾师亚里士多德必有退敌之计,临行之际赠我以联络之法,此危急之时,可用之。

遂拨打手机,机内有声如黄鹂者:

大秦移动提醒您,您的手机因未实名认证已暂停服务,请到指定营业厅实名认证后开通服务。感谢您的使用。

亚历山大闻之,面如土色,呕血三升!率兵以降。


脂肪故事


诚邀,如题。回答这个问题,首需了解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中国人在干什么。

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

西方大帝外扩土,东方七国乱东周。

亚历山大大帝以其雄才大略,继位马其顿王国国王后,先是一希腊各个城邦,后大军开赴西亚,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干掉了延续几百年的波斯帝国,一路东征,公元前323年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为止,所打造的帝国横跨欧亚非,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亚历山大东征

在华夏,公元前323年,也就是周显王四十六年,此时战国七雄正在混战,魏公孙衍倡议“五国(魏、韩、赵、燕、中山)相王”,赵、燕、中山始称王,好不热闹。

那么假设亚历山大继续东征,他能横扫战国吗?小编觉得不会,也许翻个喜马拉雅山脉就能先把这群人拖垮,然后被大秦歼星弩教育做人!

首先,亚历山大远征军的兵力不强,史料记载亚历山大所谓的大军最多也就4万步兵和7千骑兵人,而战国中光秦国就可以快速聚集二十万大军,光是人数就相差悬殊,秦军还有重甲步兵和强大的弩阵,秦弩有效射程150m,简直是马其顿骑兵的噩梦。

秦弩

其次秦国以逸待劳,熟悉地形,多年的战斗也让秦军战斗力极为强大,《史记》记载,秦军士兵战斗意志极强,求战欲望强烈,在战场上毫不退缩,反观亚历山大,劳师以远,军队早已人困马乏,再者无论是新疆荒漠还是西藏高原,亚历山大根本没有可以就地补给军粮的地方,如果硬要打,无疑后勤战线拖得太长。总的来说,秦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所以得亏亚历山大病死,否则他一定会遇到东征最大的失败。

秦军弩阵—万箭齐发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