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讓「東甌名邑」露出微笑,讓鄉村振興更有味道

文化讓“東甌名邑”露出微笑,讓鄉村振興更有味道

瑞安市委書記陳勝峰 瑞安宣傳部供圖中新網浙江新聞7月26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範宇斌)“永嘉學派”之先聲陳傅良、“南戲鼻祖”高則誠、“一代書宗”姜立綱、“經學大師”孫詒讓……浙江瑞安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稱,相較於秀美的雲江碧水和敢拼敢闖的溫商精神,它的文化範兒更為人所稱道。

近日,浙江省瑞安市委書記陳勝峰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千百年來的瑞安一直擁有強大的人文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如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已然成為提升瑞安形象、加快瑞安發展的無價之寶,文化正讓這座千年古縣顯露出燦爛微笑。

文化讓“東甌名邑”露出微笑,讓鄉村振興更有味道

瑞安市公園路歷史文化街區 瑞安宣傳部供圖 古蹟新顏為瑞安添韻味

走進瑞安老城區的公園路,一條石板路,十步一文物。密集的文物保護單位和非遺館構成了城市的文化客廳,訴說著這座置縣1700多年的“東甌名邑”的古與今。

在陳勝峰看來,歷史已在古蹟中沉澱,如何激活是個需要攻克的課題。“我們希望通過打造可看可讀可遊的文化創意街區,讓來到瑞安的人們,只需走進這一條街,就能瞭解瑞安最核心的人文內涵。”

2000年,瑞安被評為浙江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城區範圍約0.9平方公里。陳勝峰說,歷史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它的年輪與記憶。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魂,是它的神韻和精神。

然而,無論是歷史或文化,都離不開人。“瑞安人歷來崇文,中國近代最早公共圖書館心蘭書社誕生在瑞安。”陳勝峰表示,走在瑞安街頭,隨處可見暖心的閱讀場所。玉海樓是老瑞安的精神地標,如今,這座古代私家藏書樓,騰出房間改造成為“城市書房”。

據悉,瑞安市已擁有公共圖書158萬冊。瑞安市圖書館年接待讀者135萬人次,年借閱量達118萬冊次,讀者接待量和文獻借閱量連續多年居溫州地區縣級館首位。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的推進,書香瑞安正掀起一股“文化之風”。

憑藉於這股內力及外力,瑞安走出了100多位寓言作者,由專業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專著達30多部,瑞安也成為了全國首個“寓言大市”。“隨著‘瑞安元素’遠播海內外,無形之中宣傳了瑞安的文化和歷史,進而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讓瑞安不再藏於深閨。”陳勝峰如是說。

文化讓“東甌名邑”露出微笑,讓鄉村振興更有味道

溪坦工藝禮品文化創意街區 瑞安宣傳部供圖 文化產業讓瑞安露微笑

一個普通的木製玩具,搭上動漫快車後,價值就翻了三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因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的熱播而聲名鵲起,八方遊客紛紛慕名而來……瑞安正以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激動轉型升級的巨大能量。

在瑞安有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溫州鼓詞、藤牌舞、藍夾纈等各級非遺124項。在陳勝峰眼裡,瑞安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非遺璀璨之城。

“怎麼樣讓傳統非遺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最核心的就是體驗。”陳勝峰說道。

的確,非遺為瑞安更添風光,而非遺也成就了瑞安的無限可能。近年來,瑞安挖掘“文化基因”,變非遺資源優勢為文化產業優勢,使非遺借市場之力實現的自我傳承和發展。

例如藍夾纈傳承人王河生,開發了圍巾、襯衫等50餘種藍夾纈衍生產品,經過鑽研,又“復活”了失傳800年的彩色夾纈技藝,其彩纈作品獲得了今年中國(義烏)文交會工藝美術金獎。

近年來,瑞安湧現出一大批“文化瑞商”,助力文化產業。

目前瑞安有文化企業1600多家,規限上文化企業67家,涉及工藝禮品、文化旅遊、創意設計等八大行業。2017年,瑞安文化產業總產出103.9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3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3%。

當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浙江省八大支柱產業之一。陳勝峰表示,文化產業作為瑞安發展的“新風口”,要創新融合發展,以“文化產業+”的形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打造浙江省文化產業的先行區和溫州文化產業的示範區。

“文化創意的力量,能夠讓經濟‘微笑’起來。”陳勝峰說,瑞安實施文化產業“2585”培育工程,越來越多企業、園區、街區正在編織一張獨具瑞安特色的文化產業地圖。以瑞安電商文創園為例,3年時間,入駐了68個創客團隊、27家創投機構,去年產值達17.7億元。

此外,陳勝峰表示,還將進步一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瑞安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瑞安發展文化,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走向世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