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这篇文章?

行摄青年


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彻查!

这不是小事儿,这不是儿戏!

到底谁在说谎?!

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是成年人了,这件事出来,这是造成了多坏的社会影响!

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可以一会儿这么着,一会儿那么着!

盐打哪边咸,醋打哪边酸,要给社会一个明朗的交代!

对造谣生事的,该按诽谤处理,按诽谤处理;对渎职犯罪的,该严惩严惩!

如果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不明朗,今天这么着,明天那么着,国法何在?!

总之,无风不起浪,不论是对造谣生事的,还是对渎职犯罪的,既然事情出来了,总有一个始作俑者,揪出来,该咋处理咋处理,还社会一个公道!



高考规划肖老师


理论上来说,如今的高考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任何人想要从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通常情况下高考中发生舞弊行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替考,第二是调包。

所谓的替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枪手代考,这种情况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我在大学时期就有一位同学因为高考中英语一课存在他人替考的行为被劝退了。而比起替考更加高级一点的便是“调包”。

发生在河南的这起疑似高考答案调包事件之所以会让公众如此的关注,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事件本身的情节过于离奇,而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普遍都有着一种想要窥探内幕的猎奇心理。

诚如《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的作者所言,这桩公案存在五大疑点:

第一、暗中实施调包的可能性非常低。

第二、调包行为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

第三、巨大投入与实际产出不成正比。

第四、以往类似的调包事件纯属闹剧。

第五、试卷调包前后的笔记太过相似。

我们假设这场所谓的高考舞弊案是真实存在并且已经发生的,那么可以想象参与实施调包行为的肯定不仅仅是某个人,而至少是一群人。

2018年河南省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98.8万人,这也就意味着每门考试实际需要批阅的考卷数量也同样将几乎达到百万之数。目前“受害”的考生一直强调四门考试的试卷都同时遭遇了调换,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人实施了舞弊行为,那么舞弊者需要准确地实施从将近四百万份的试卷替换的行为,其难度不言而喻。

“受害”的考生不是单单来自一地,而是分属周口、洛阳、商丘、信阳等多座城市。高考舞弊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如果说有人的确实施了舞弊行为,那么其必然不希望将这种小概率的事件所涵盖的范围予以扩大,否则就等于人为地放大了东窗事发的可能。另外,能够接触考卷实施调包的必然只有相关的内部工作人员,普通的级别低者恐怕是没有这个机会与能力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真的有人实施了舞弊行为,那么参与者不仅需要人数众多、位高权重,并且还要有强大的组织性与协调性,如此方能成功实施该行为。

即便是成功实施了该行为,作为受害方的考生与家长又不是傻子,发现异常后难免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人不知就真的除非己莫为了。

一旦东窗事发,涉事者不仅饭碗难保更有牢狱之灾,就算舞弊的实际受益者是他们的亲儿亲女恐怕也是不值得付出这个代价的,所以从客观上来说舞弊的概率确实不高。

河南的这起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公众的质疑让舆情的热度不断高涨,我认为招生部门自身也是存在原因的。即便他们面对考生家长要求公开试卷的诉求不予支持,但是在警方已经受案调查的情况下仍然一味的回避这就很不应该了。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如果说招办能够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最后由公安机关来确认了所谓的舞弊事件是无中生有的,那么自然能够服众!

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身正不怕影子斜,随着有关部门的介入处理,这起事件最终必定会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如果说舞弊确实存在,那么一定要严查到底,反之如果事情的真相是考生们诬告陷害,那么我觉得警方也有必要依法处理!毕竟现在是法制社会,任何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说话做事都要负责!



通城丹妹


事已至此,不能草草收场,希望能够彻查到底,公布真相。如果是学生在撒谎,那么他也要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如果是另一种原因,更应该给大众一个交代。

“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这个观点不是刚刚出来的,因为之前就有类似的案例。

2013年,考生杨某某曾向媒体反映高考分数被调包从而引起舆论轰动。为澄清事实,福建省考试院向18家媒体公开了杨某某全部4科的高考答卷原件。最终证明,是她在撒谎。估计是撒谎太专注了,杨某某几乎连自己都欺骗了。杨某某出神入化的演技,简直可以斩获奥斯卡了。而她的家长自然选择了相信孩子,最终成为了一出闹剧。

不得不说,考试一次考砸了还有第二次机会,如果诚信丢失了,人生将很难有起色。

今天,河南招办给出的这份公开信貌似证明了其中一个考生的笔迹鉴定完毕,证明这些答题卡笔迹一致,成绩也准确无误。

但是抬起头却是“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明显不是给我们大众看的。


也是啊,这事情很简单啊,是谁在说谎,把那几位考生的原试卷公布一下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大动干戈呢?学人家福建省之前的应对方法,开诚布公自然真相大白啊。

明明有最简单实用的渠道,却偏偏选了最复杂的方法,就算没有问题,也容易让大家产生疑问。

目前,高考仍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渠道之一,而且是最公平的。我们必须保守这个底线,既然大众有质疑,就应该给出正面答疑。

而现在,只需要把原考卷公开,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夜雨如书


  笔者也是一名招生考试系统的工作人员,我也读了这篇文章,其论点和推断和我是一致的——调包的可能性极小,考生撒谎的可能性大。笔者8月7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论点及推断如下:

 一、高考的制度设计让调包难度大、风险高

  调包是最拙劣的作弊手法,因为有受害者,必有东窗事发的隐患。若有能力调包,何不在自己的答题卡作弊?无论在基层或高层,都不会有人参与这种愚蠢且高风险的调包——调包不是个别人就能完成的。

 二、调包的收益太小,与风险严重不匹配

  河南疑似被调包的4名考生中,仅一人估分627分,其他3人均为500多分,以调包这种极高难度、风险巨大的方式将几个考生的200、300分变成500、600分,几乎就是一种无脑的做法。

 三、历年发生过多起考生欺骗家长的闹剧

  历年来所爆光的考生对家长隐瞒成绩、伪造成绩、甚至伪造录取通知书欺骗家长的情况,由于考生所言的调包是难度极高、概率极低,因此不能排除这也是一起闹剧的可能性。

  但是文章发表后,虽然得到了一些理性网友的肯定,但是也被大量的网友指责,可见社会对高考公平的信心是相当脆弱的。

  昨天河南省招办再次发声后,网上同时传出了四个考生的学考成绩,网络舆论才趋于理性、平静。实际上,网友们在此事上的情绪爆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高考是支撑着民众对社会公平期许的最后一块基石。在此事上,如果官方的申诉通道能够再畅通一些,对四名考生家长申诉的疑点能够及时展现更充分有力的证据,则此事对公众信心的冲击或许会小很多。


高考与教育


昨天刷头条,突然一条“河南高考调包案”映入我的眼帘,看了整篇文章之后,我感到非常气氛,高考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突然出现如此不公的现象,真的让人气愤。

但是今天中午再次刷到这条新闻的时候,事情却惊人的发生了反转,原来大家都以为的“调包案”在官媒的澄清下,让很多人都以为这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闹剧,而闹剧的始作俑者或者说背后黑手很有可能是几位学生的家长。当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我还没有彻底倒向哪一边,后来为了了解更多的真相,我又去知乎专门搜索了关于此次事件的回答,这一查才发现事情绝不是那么简单。

群众对于这次事件的关注点和疑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考作为全国性考试,保密性是最高级,并且高考作弊或者徇私舞弊是要入刑的,仅仅因为帮别人调包试卷而铤而走险,风险是远远大于收益的。

第二、为什么90万考生只有这4位考生试卷有问题,而其他的却没有反映出来?这不免让人以为是家长和学生的故弄玄虚。

第三、从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最新审核结果来看,四位学生在学考中的成绩并不理想,只有一个学生得了A,其余3位学生均为B或C,甚至一位学生去年高考只有200多分,因此与今年高考成绩并不冲突!


然而,除了这些疑点证明是学生和家长的骗局之外,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这里面其他的疑点,我将一些线索提供如下:

第一、涉案学生苏某所在的高中是郑州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郑州一中,由于我是外省人对于郑州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一些论坛发帖和郑州一中学生了解到,郑州一中是当地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学,一本率都在88%以上,90%以上都是本科升学率,在这样一所高中就读,怎么可能就考300多分呢?更何况作为认识苏某的一些校友同学的证实,她绝对是有实力的。

第二、苏某平时成绩并非如网上谣传一样属于作弊的差生,在参加高考之前就曾获得过北京师范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虽然只过了初试,但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高考只考300分,显然落差太大了。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

第三、此次事件实名举报者当中,有2位还是公职人员,并且还是政法机关工作人员,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吗?为什么还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实名举报呢?能够在这些机关单位混到现在的,基本上情商和智商都是高手了,怎么可能拿自己的前途去和别人冒险呢?

第四、“河南省高考调包案”并非今年的个案和首例,据很多网友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经历,他们也都表示河南一直存在高考替考和调包事件,并且这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因此,我们很有理由相信,这一次的案件绝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综合以上所有的疑点,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静待有关部门的合理审查,还公众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在这一次案件之前的“毒疫苗”事件已经让国人对医疗产生极大的怀疑,而这一起高考案,又是对国民教育的一次重大挑战,此事如果不能彻查到底,还公众一个交代,恐怕对政府的公信力会有巨大的损伤了!


胶卷记忆


大家好,我是校园微观察。这次所谓河南高考调包案经媒体报道后,声音并不是一边倒地站在家长和学生一方,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对高考考前考中和考后的流程环节很熟悉的人士普遍质疑案件发生的可能性,更有人指出所谓调包案是谎言,他们的质疑是这样的:

一、高考是当下最为严格的考试,考前考中考后的各个环节流程无缝衔接,不同环节由不同人员分工完成,调换答题卡风险极大。

二、调换答题卡很麻烦,涉及更换贴紧的条形码,涂改考号姓名等,不如就像有人士指出为什么不根据答案另填一张答题卡,这样更便利。

三、所谓作案者有如此能量为什么不能挑选那些顶尖学生的答题卡调换,为什么选中等的?

四、家长真了解孩子的真实成绩吗?孩子会迫于压力而不愿面对自己的成绩吗?

五、网上披露的孩子默写作文片断的字迹和所谓调换者字迹很多网友认为出自同一人之手并且有质疑从默写片断看不像能考600多分学生的水平。

当然,质疑也是人们思考分析的结果,再加上有省招办的一封信似乎更印证了这些质疑非虚。


校园微观察


从六号新闻爆出来到今天,学习考研帮一直在关注事件的进展,昨天河南招生办公室发布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到经过规定程序查询四位考生的答题卡,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已经将情况反馈给考生及家长。但是由于考生已经报案,有关部门也立案调查,所以最终结果会在调查结束后公布。



公开信一出,一时间又将此事推向高潮,看了很多观点言论,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如此复杂的答题卡掉包事件不符合常理,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四位考生的学业水平成绩加上招生办公室的调查结果,很多人推测是学生撒了慌,故意导了这样一出戏。如果真是这样,就有点细思恐极,家长作为公职人员要实名举报之前,他们之间不可能不沟通,所以难以判断。



第二,可能真实存在某种黑幕和舞弊情况,但是在如此严格的程度监察下,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不好判断。如果真是这样,又会引发轩然大波和舆论关注,想想都觉得可怕。

作为旁观者来说,无法给出真实的判断。只是从心里特别希望真的是孩子不懂事,搞出了一场恶作剧。

高考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改变普通人命运的方式,如果真的有黑幕存在,那就真的不可理喻了。

对于此事,您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留言分享,也希望有关部门及时更新调查动态,给社会也给高考一个真实的结果。

学习考研帮


作为一名高三老师,我认为这不是骗局,是“闹剧”!河南高考调包案,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抄的沸沸扬扬,但是围观者都是一些“吃瓜群众”而已,提出了各种质疑和解决方案,殊不知高考作为国家机密,不是你想公开就公开的。但是我相信对于老师,尤其是高中老师来说,是不会相信这种事件的发生的。所以,我也一直没去深入了解这个事件,因为在我看来,这不可能!

(05改06很正常,要么自己改的,要么监考老师改的)

作为高三老师,我知道,每年都会有不少的考生和家长,感觉自己的成绩和估分严重不符,强烈要求复查成绩,然后通过正当程序去查成绩,而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问题!而且,不可能有问题!

因为复核成绩,只是查看有没有加错分、漏加分的情况,至于改错的题目,不在查分范围之内,在采取网上阅卷的今天,这种“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今年有几个查分的同学和家长,我提前告诉他们,查分只是寻找心理安慰,因为不可能查出问题。至于调包,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

再来看看查分的学生,多数都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有数”的学生,高考答案出来之后,甚至是出来之前,像数学、理综,基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了。而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虚高”,要不就存在作弊行为,要不就是拿着自己发挥最好的一次来定位自己,所以,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其实自己都不能够清楚,所以,这部分学生,最有可能会认为高考会出错。而这四个学生,能估分600+,最后考成300+的分数,再看看他们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我不太相信他们是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

高考有没有可能改错?当然有,肯定有!因为有主观题就有改错的可能,而且改卷者为了改卷速度,往往会打“保险分”,这会人为拉低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在网上阅卷的今天,由于采取“双评”模式,这种改卷已经相对是最公平的方式了,有些题“吃亏”,有写题也会“占便宜”,如果都吃亏,那只能说明你考试能力还有很大不足,本省这就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这四个学生,很可能是一开始感觉自己的成绩有错,不符合预期,然后查分后仍然不满意,将错就错,迷惑了不知情的家长,演变成一场“闹剧”而已!但是,高考无小事,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所以,这么一个事件,杀伤力是非常大的,而“萧七的剑”这一篇有理有据的驳斥,也是能够帮助大家理性对待这个问题的。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高中教学和高考研究,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认真正式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假如倒推的方法就会发现这件事非常的奇怪,一个高考估分能够估到五六百分的孩子,为什么只考了两三百分?

看招生办,发布的公告,说他平时考的差,所以,言下之意就是高考肯定是考得不好的。

但是仔细想想,除非这个家长孩子一开始就知道,考试考得不好,所以杜撰了这样一件事情,然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名举报,去调查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替换考卷的人,这才是最奇葩的事情。

他们怎么敢肯定,真的有一个人可以换来他们的考卷呢?

还是说有一个人敢冒杀头的风险,跟他们商量好,去替换他们的考卷,然后让他们去查?

然后我们再顺过来想。

只有在他们,一开始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两个分数相差那么大,才有可能以实名举报的方式去查阅高考的试卷。

在查阅试卷,以及调查的过程中,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如果说这件事情,只是因为机器出错,或者是其他的,并非人为的缘故的话,为什么这么难调查?

这四名愿意实名举报的家长,身处于不同的地方,彼此互不认识,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确定要用这样的一个方式,让自己孩子的高考成绩变得更好呢?

河南这个地方以前作弊成风,花钱找枪手这种事都是存在的,但是要知道,在2017年的时候已经出台的规定,假如说发现作弊,是要以刑法入罪的,其中有两名家长,更是公检法相关机关的人员,他们肯定是非常讲求证据的,肯定是跟孩子经过了,再三反复的确认之后,提取到相关的证据之后,才敢实名举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有一股风气在说,肯定是孩子本来考的就不好,所以才能用这种手段去,获取一个更高的分数。

那么这件事就觉得非常的有意思。

结合招生办等地方发布公告,以及其他的一些行为来思考,分明就是想要统一口径来遮掩某些事情。

当然了,我在这里只是说一说,其中可疑的地方,最终还是要以,国家机关最终的检查结果为准。


杰一山


近日河南4考生家长因怀疑答题卡被调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毕竟河南是个高考大省,涉及到高考相关问题处理必须慎重,而河南省招办今天也给出了回复,确认答题卡并未调包!



而自媒体“萧七的剑”发表了题目为《河南高考调包案,可能是一场骗局》同样引发热议,给出的理由也让很多人信服!

事件背后的几点思考:

其一,纵观始末可能真的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骗局,毕竟谣言在自媒体时代传播很快,成本很低。但是对于高考作弊正如反驳文章分析一样成本太高!

而且这个事件切中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公职人员身份,郑州一中名校,高考大省河南、高考公平等等都是非常容易被扩散的!

其二,伪装者可能存在我们身边,苏小妹平时成绩真实,高考估分600多,那么可最终的高考成绩确实可能有误,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她的平时成绩是真实的,而且高考正常发挥!

其三,高考公平是个永远值得关注的命题,大家对此关注度很高恰恰是为了公平,作为一个河南人更能感受到大家对于高考公平的渴求,也希望相关部门在其他方面可以进一步保障公平,比如重点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比如增加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扶持等等。



谎言总有被拆穿的时刻,但是真相终会到来,这只是时间问题,希望尽快让大家看到真实的结果,让大家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