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赤壁之戰,誰打敗了曹操,誰的功勞,誰的火,蘇軾千年古詞

發生在公元208年年底的這場赤壁之戰,決定了曹操的命運,也讓劉備死裡逃生。對於赤壁之戰,各家都說自個好,連曹操也有一種說法,就是曹操並不是被孫劉聯軍用火攻之計打敗的,而是曹操大軍因為得了一種疫病,死傷很多。曹操無奈之下,自己燒掉艦船北撤的。其中《三國志・郭嘉傳》,“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陳壽在《三國志・魏武紀》中也只是簡單地提到了曹操因“大疫,更土多死者,乃引軍還”。但陳壽在寫曹操的時候,存在著一個躲不過的政治問題,陳壽作《三國志》時正在魏國為史官,作為政治問題,陳壽為尊者諱,替曹操在赤壁戰敗進行迴護是可以說得通的。

三論赤壁之戰,誰打敗了曹操,誰的功勞,誰的火,蘇軾千年古詞

同樣出自陳壽的描述,在《三國志・劉備傳》中,陳壽應是實話實說:“先主劉備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病死,曹公引歸。”總體說法,應是孫權與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這把火是孫劉聯軍燒起來的,但是曹操的士兵受疾病影響,戰場上卻是曹操主動退兵。此時我們再看盾孫權和劉備這兩個勝利者,對於在赤壁之戰誰家功勞作用更大,當然各種說法不ー。

三論赤壁之戰,誰打敗了曹操,誰的功勞,誰的火,蘇軾千年古詞

我們來看看當事雙方的各自的表態,諸葛亮在說服孫權抗曹的時候,提到了劉備還有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土亦不下萬人”而魯肅後來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時,卻說劉備“眾不過一校”,意思是劉備手下就那點人,赤壁之戰的功勞應該完全歸於孫權。其實雙方的話都完全可信,他們這麼說無非是想指高自己的身價,或者貶低對方的功勞,給自臉上貼金。

孫權自認為赤壁之戰是他的功勞,可在《三國志・魏武紀》卻說是“公(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甚至在同卷附載的《山羊公載記》說是劉備燒跑了曹操。“公艦船為備所燒。”黃蓋快要哭鼻子了,真夠冤的。而在《三國志・關羽傳》中,陳壽留下了這麼一句:“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抗曹的主角成了劉備,孫權倒成了跑龍套的配角。

三論赤壁之戰,誰打敗了曹操,誰的功勞,誰的火,蘇軾千年古詞

其實這裡也很好理解,陳壽是蜀國人,尊劉備為先主,對劉備的無論是情懷還是印象都是排頭一位的,就像陳壽因政治原因必須保留曹操的節目,但是劉備的應誇的的地方也陳壽必然會多寫一點。陳壽在蜀亡國後,在魏國當史官,當然由於蜀國的歷程的原因,對蜀國都是讚美之詞。

在《資治通鑑 卷六十五》對赤壁放火此段有極細的描述,此戰周瑜、黃蓋在南岸,“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次倶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三論赤壁之戰,誰打敗了曹操,誰的功勞,誰的火,蘇軾千年古詞

不然不論赤壁之戰是誰的功勞,但赤壁這個地方確定了歷史的走向,“三足鼎立之勢已成”,赤壁之戰及赤壁此地,成為三國曆史上的節點的座標,星光之燦爛,名聲之顯赫,也難找到比肩的地方了。

其實赤壁之所以能從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數不清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從某個角度看,主要歸功於兩個人。歸功於一首宋詞、一部了不起的小說,小說肯定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用流傳千年的文字替赤壁作了一個畫卷,赤壁想不出名都難。至於宋詞,其中的代表作,相信絕大多數人會想到一代詞人蘇軾的那首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三論赤壁之戰,誰打敗了曹操,誰的功勞,誰的火,蘇軾千年古詞

這首詞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可以說是蘇軾詞人生涯中的巔峰之作。是整個北宋詞史上扛大旗的極品之作,蘇軾的這首詞格局宏大,氣勢磅礴,行文高雅,一唱三嘆,讓人愛不釋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