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的研究之道:放養成就想像力?

沈向洋的研究之道:放養成就想象力?

文|李佳師

沈向洋是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核心“12常委”之一,主管著微軟兩大“靈魂”部門:人工智能和研究院事業部,他自己是全球計算視覺頂級專家。不久前出現在北京是為微軟的對話機器人“小冰第六代”發佈以及國際著名的數學家邱成桐來微軟亞洲研究院講課。7月24日沈向洋接受了《中國電子報》記者的採訪,關於AI的最新進展、微軟的未來以及如何成為最牛科學家,他透露了許多信息。

AI在認知方面進展非常小 中美AI落地有差異

沈向洋表示,人工智能分為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最近這幾年在感知智能方面進步非常大,但是在認知智能方面進展非常小。所以很多人擔憂的AI超越人類的事,沈向洋並不擔心,因為AI還遠遠沒有達到能跨越人類智能的高度。

談及中美兩國AI技術發展,沈向洋表示,其實彼此非常像 ,因為有了互聯網、有了開源,科技的發展變得更互通,技術發展很快,剩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將技術落地。如何將AI產品化、商業化,中美在實現路徑上有很大差別。在中國有很多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做得不錯,尤其是在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安防等方面,比如曠世、商湯等公司,這些公司找到了真實需求場景,發展非常快,而且已經開始走向海外,曠視已經開始在新加坡做項目。

沈向洋透露,最近美國在AI上有兩個比較大進展,一是在可信賴的AI上。美國在能利用隱私數據進行人工智能研究有了比較大的進展,這是非常厲害的地方,如果不能解決數據加密和隱私保護的問題,大家都不願意將數據拿出來,就無法加速AI發展。一個技術要想深刻參與和推動人類進步,一定會從生產力影響到生產關係和資源配置。不久前沈向洋聯合微軟公司法律副總裁撰寫《未來計算》一書,就談及了人工智能與發展將面臨的種種社會倫理挑戰,因為在沈向洋看來,所有的技術要想深刻影響社會一定會體現在法律、法規上。

另一個進展是可解釋的AI。過去的AI只能是給出結果,不能告知原因,比如一個患者得了癌症4期,AI可以判斷出是癌症4期無法解釋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工智能能夠解釋原因,而且在解釋和解析上比很多醫生做得更好。

美國依然是創新主戰場 但有新變化

沈向洋談及了目前全球創新的趨勢變化。一直以來,全球大的IT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所採取的模式,通常是選一個用戶數量龐大、商業價值高的市場作為主戰場,圍繞這個市場進行技術研發、產品定義。比如以色列很多初創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他們的做法是從開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把銷售放在美國的紐約和灣區硅谷,而研發設在以色列,之所以這樣佈局,因為以色列公司想得很清楚,美國市場足夠大、有足夠多的商業價值。微軟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還主要採取這樣的模式,以美國為主戰場,大部分的產品在美國定義,然後移植到歐洲,這兩個市場文化相對比較接近,再然後是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市場 。

現在出現了新的變化。大家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市場與其他市場不一樣,如果人工智能應用,在美國做好之後三五年再落地中國變得越來越難以實施,因為中國市場創新能力越來越強、產品落地能力非常強。現在全球大IT公司,每做一個產品需要考慮中國情況、中國用戶的體驗,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用戶的規模龐大,還因為這裡的創新公司在做很多原創的技術與服務。競爭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未來全球AI的格局,會有兩個巨頭,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

沈向洋的研究之道:放養成就想象力?

公司大了最難決定是不做什麼

目前微軟將人工智能、雲計算、量子計算、AR/VR列為未來方向,雲計算是微軟目前增長最好業務線,人工智能也比較好理解,將人工智能注入微軟所有的產品線能夠帶來更智能的產品與服務,獲得更高價值,但量子計算和AR/VR似乎還遙遙無期,看不到短期變現的機會。微軟將未來押寶在這些機會上,究竟怎麼想?

沈向洋表示,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方向,投資未來,並在這樣的方向上找到自己落腳的商業模式。微軟的規劃其實很清楚,當下、近期、遠期,未來5年、未來10年規劃清晰。關於投資量子計算和ARVR,沈向洋的觀點是:“持續成功的公司必須要做長遠的基礎技術研究,一個研究院的靈魂是要有耐心、有眼光做長遠的技術,追求一些能夠對未來產生巨大影響的技術。”為此他談及了現在很熱的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語音識別,而事實上在20、30年前微軟就開始進行這些方面的研究。沈向洋加入微軟是22年前,那時他就做計算機視覺研究,而這些計算機視覺的研究成果在微軟的體感遊戲Kinect以及Hololens等產品裡都發揮了作用。

沈向洋透露,微軟是15年前開始研究量子計算。“老實說,現在其實關於量子計算的應用,除了加密其他應用究竟在哪裡,是什麼,大家都不清楚,但是未來的若干年後它一定會帶來產業的顛覆。這個我一點都不擔心,就像50年前計算機出來,大家也不知道它能做什麼一樣,誰也沒有想到計算機演變到出如此多形態,能做這麼多事情。”沈向洋同時強調,有一個事情是非常清楚也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未來一定是“無處不在的計算和無所不在的智能”。

接下來更激動人心的是智能端。很多人說PC是夕陽產業,但其實PC今年比去年還漲了一些。手機也是夕陽產業,去年已經發展到頂峰,今年出貨量會比去年少,明年會比今年更低。PC和手機發展已經進入穩定期,而接下來將是物聯網的世界,會有幾十億、幾百億的IOT設備出來。“所以我們不僅僅要做智能雲,更加激動人心的是要做智能端。現在微軟做AR、VR,對於微軟來說AR、VR只是一種看世界的交互實現方式。”沈向洋說。

智能端有很多可以想象的東西,比如在一個會議室裡,安裝上一些裝置,就可以把大家討論的事情紀錄下來,總結出來,提出建議,因為語音識別已經非常好,微軟在今年5月份的開發者大會上已經演示了“Micosoft Teams” 的應用,

微軟現在涉足很多新的東西。不過沈向洋表示,當一個公司大到一定程度最難的決定不是要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就像現在自動駕駛非常熱,但微軟決定不做自動駕駛這個“車”本身。微軟打造的是從雲到端這樣的一個整體的平臺,打造汽車的平臺。

“如果你問我,人工智能的平臺是什麼?我覺得它可能是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從雲到端的一整套的操作系統,有的工作分佈在雲上做,有的分佈在端上做,同時還會有一層中間層Azure IOT,它實際上是一個控制層。”沈向洋說。

沈向洋的研究之道:放養成就想象力?

想象力才是做研究最重要的

沈向洋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全球頂級機器視覺專家,是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微軟12常委之一,是微軟公司華人最高職位者。所有接觸過沈向洋的人,對他的評價是智商、情商“雙高”,有一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舉重若輕氣度。通常管研發的人身上有 “理想主義”的色彩,而管產品的人則需要更“現實主義”,沈向洋既管研發又管產品,他執掌微軟的全球研究院和AI產品線,把“理想和現實”都平衡得很好。

關於研究,他說只能是“放養”,研究的所有一切是未知、是不確定。而做產品要求的就是確定性,他透露做產品實際上只有三件事情,“第一,你的產品到底要做什麼。第二,你的產品質量是什麼。第三,你的產品哪一天可以出門。就是這三件事情天天要做平衡,出了情況如何解決、如何來平衡,所以管產品線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我的滿頭白髮就是做產品給弄白的。”

在沈向洋沒有管產品事業部之前,他會親自帶研究生的,管了產品線之後,沒有那麼多時間帶弟子了,每週工作70個小時,每週五從上午8點到下午3點是微軟12常委7個小時的會議時間,這一天所有重要問題都將在會上“過會”,同時還要與他自己主管的兩大事業部的人開會,所以非常忙。他坦言他這輩子最幸福的時間是做研究,他曾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帶過不少研究生,每一個他帶過的研究生他都會先送其一本書《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這是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Takeo Kanade教授寫的書。

沈向洋表示,做研發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想象力,缺乏悟性,想問題的格局不夠大,想不出東西來就只能去抄襲別人。因為環境、體制限制了想象力,事實上,做研究要“無知、無畏”,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過去認為千里眼、順風耳、嫦娥奔月是了不起的事情,但這些今天都實現了。所以他管理微軟研究院,最擔心的是研究員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事實上這些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到微軟研究院“小成功是必然,大成功是偶然,而我需要的不是小成功。”沈向洋說,在微軟研發體系裡有兩條腿,一條腿非常實際,做落地產品,另一條腿關注未來、需要想象力。微軟全球研究院有1000多號科學家,承載的是微軟的技術未來,沈向洋對他們的態度是給予信心和放養。“因為做研究的人,你逼他沒有用”,所以來到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沒有說你一定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要做什麼“。

微軟提供最自由的環境,“我可以保證的是,這裡所有的人都比你聰明,你來到這裡可以和最聰明的人一起互相學習”。沈向洋認為做研究需要環境,為什麼許多的圖靈獎、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來自名校、來自研究院,因為那裡有太多的聰明的人,互相激發、互相啟發、相互挑戰,有聚集效應。

有人稱微軟研究院是IT人才的黃埔軍校,給業界培育了大批的人,最近互聯網公司紛紛到微軟研究院挖AI人才,沈向洋認為,人才流交流很正常,只要不是惡意就沒有關係。其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研究,有的人適合做產品,有的人適合去創業,每一個人都需要嘗試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而做研究是一個長跑,需要真心喜歡,要有耐心,要有做一流信念和決心才能成就。


關注科技和科技公司的方法論,一起交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