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在燕郊成立

河北新聞網8月10日訊(通訊員孟喜峰 記者孟憲峰)今天,在位於廊坊燕郊的中國地震局防災科技學院,一座城市三維地質結構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根據模型截面,城市地下分層設計了下沉式廣場、綜合管廊、停車場、物流倉儲、地下快速路、軌道交通、戰略防禦工事、雨水調蓄、變電站等。“這座模型融合了我們對未來地下城市的理解。”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一局地礦科技部陳煕說。

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在燕郊成立

8月10日,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舉行,圖為揭牌現場。孟喜峰攝

當日,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防災科技學院舉行。據瞭解,該研究院成立後,將加強面向城市安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城市工程結構致災機理及減災措施、城市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城市工程信息平臺數據共享等方面的技術研究,突出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與關鍵問題,為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生命力提供決策諮詢與技術支撐。

兩支“國家隊”聯合推動“產學研”合作

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在燕郊成立

參觀者在中國地震局防災科技學院災害模擬實驗室進行參觀。孟喜峰攝

走進防災科技學院災害模擬實驗室,各種災害模擬實驗裝置整齊排列。筆者在一個黃黑相間的實驗裝置前看到,該裝置頂部的兩個容器裡,一個容器裡的水晃動劇烈,另一個則平穩許多。“這是一套隔震技術演示系統,用來反映傳統建築與隔震建築的地震反應差異。”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秘密在於一個裝置的底部裝了橡膠隔震支座,形成一個隔震層,減小了裝置的振動響應,容器裡的水也就平穩了。“這套系統直觀地反映了隔震技術在建築結構中的應用方式,以及隔震建築相對傳統建築的優越性。”

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由中國地震局防災科技學院與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一局共同組建。防災科技學院作為我國唯一的以防災減災為主的高等院校,承擔多種國家級科研項目,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震減災科研體系,在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方面擁有者強大的理論與科研實力。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一局則是一支以地質勘查及延伸產業為主、涵蓋各相關專業、技術力量雄厚、具有業內一流水平的綜合地質勘查隊伍,在城市地質和地下空間方面具有業內較強的設計、開發和建設能力。

“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對進一步探索城市與地下空間工程災變機理和防控措施,推動城市與地下空間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推進防災減災新技術應用,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準,改進城市服務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說。

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領域前景廣闊

8月10日,在中國地震局防災科技學院,陳煕指著城市三維地質結構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型說:“地下空間研究領域非常廣闊。”他說,以雨水調蓄為例,響應國家提出的海綿城市理念: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的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內的積存、滲透、淨化及再利用。海綿城市並不是對原有系統進行推倒重來進行取代,而是一種減負和補充,主要通過加強地表蓄水能力及利用深部儲水空間來完成相關措施。

“還有我們設計的地下智能停車場,是建設現代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目前已經在杭州進入了應用階段。”陳煕說,在杭州建設的地下智能停車場,地表佔地只有157平方米,地下建成了214個停車位,平均每個停車位不到1平方米的佔地面積,而平均造價不到20萬元,整個停取車過程全智能自動化,停取車輛僅需不到120秒即可完成,可極大地解決老城區、中心城區停車難的問題。

據瞭解,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成立後,主要開展地下空間研究與利用和城市安全研究,其中,地下空間研究與利用包括地下空間調查、規劃與三維建模,地下停車場設計與快速建造技術應用,地下綜合管廊優化設計與建造技術應用,海綿城市設計與建造技術應用,地下建築工業化設計與建造,城市地下空間結構安全與耐久性評價,地鐵運行振動影響評價等。城市安全研究包括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房屋安全和抗震鑑定、城鄉震害預測、城鄉防災規劃編制、爆破拆除或強夯等振動影響評價、岩土體穩定性評價與治理、採煤(採礦)沉陷區土地利用新技術、橋樑安全鑑定等。

“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的成立,為城市安全保障、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與服務平臺。雙方的合作可謂優勢互補、恰逢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體現了兩支‘國家隊’的歷史責任擔當。”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局長、黨委書記盧進說,希望紮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更多地形成面向政府、面向企業、面向市場的科研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