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什么不能杀?

浮生如梦149004130


溥仪☞满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末代皇帝,能够得以善终的,在人类历史上真的太少了,尤其是像溥仪这种,历经了袁世凯、蒋介石、日本的伪满政府、苏联的俘虏、新中国等等,而依然能够安然无恙,足以见证了一点,溥仪活着比死更有意义和价值。


慈禧太后在临终之际,没有选择成年的王子王孙继承大统,偏偏选择了一个不满3岁的娃娃来做一个随时都将垮台的皇位,至于慈禧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还正在吃奶的溥仪来说,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王子,一跃而成为万众瞩目的皇帝,坐上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都向往的皇位,只不过溥仪当时并不知道这把椅子的意义吧了。

溥仪3岁即位,6岁退位,在这期间皇帝的大权主要是由摄政王载沣来行使,所以紫禁城里对外发出的任何一张诏命可以说溥仪都毫不知情,因为他太小了。当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满清的掌权者们也意识到了,改朝换代是必然性的了,如果不接受袁世凯的和平方式,极有可能会招到革命军的杀戮,所以以隆裕太后为代表的亲贵们在最大限度上争取一点利益的基础上,选择了发布皇帝逊位的诏书。


虽然溥仪退位了,但他在紫禁城里所享受的待遇依然是非常优越的,直到冯玉祥的军队杀到他面前的时候,溥仪在紫禁城小皇帝的生活就此结束了,随后开始了在天津近十年的平淡生活,此时的溥仪已经不在做皇帝的梦了,但是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满清遗老遗少们却不愿意放弃,他们为了恢复曾经的利益,不断的四处奔波,寻找政治和军事支持,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日本人为了巩固自己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开始打起了溥仪这个末代皇帝的主意,很快在日本人鼎力相助之下,溥仪再一次的登上了帝位,不过这次与前两次一样,都没有实权,只是这次溥仪的傀儡生涯相对来说比较长而已。 ⒊

日本战败之后,本打算把溥仪也一起带走的,但日本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溥仪被苏联军队给俘虏了,日本人在败退之际并没有杀溥仪的打算,因为此时的溥仪活着比死对他们更有价值,而当苏联军队俘虏了溥仪之后,苏联作为同盟国三巨头之一,是不能在未经国际公审的情况下,私自杀害他国皇帝的,所以苏联不但没有杀溥仪,还好吃好喝的把溥仪给供养起来了。

在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之后,此时的溥仪对新中国而言,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现在的政府已经不是曾经的政府了,溥仪在国民党反动派时期都没有被杀,人民政府就更不可能杀他了。新中国不但没有杀他,还全力以赴的把他改造成了一个合格的公民。


总而言之,溥仪能够善终,始终没人向他动手,主要是他对新生的权利没有多大的威胁,反而他的存在对于新生的权利有一定的聚拢人心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溥仪所代表的满清遗老遗少们根本就没有那个魄力和能力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文史坊


尼古拉二世的前车之鉴

尼古拉二世是一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好君主,他对外扩张让国家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内改革也是一筹莫展,于是布尔什维克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沙皇没有斩草除根宽容了革命者,斯大林和列宁都经历了数次流放发配边疆。



1917年罗曼若夫王朝走到了尽头,尼古拉二世主动退位,希望革命党可以宽容他的家族,但是这是他一厢情愿,革命党在二月革命中把尼古拉和他的家人囚禁起来,先是被安置在西伯利亚亚托波尔斯克,数月之后,十月革命爆发后被转移到叶卡捷琳堡,流放生活让沙皇及他的五个孩子生活陷入绝境,革命党没有给予人道主义待遇,而是嫌弃他们活得太长了。不久,布尔什维克党徒屠杀了沙皇一家,14岁的皇太子及沙皇几个未成年的女儿,之后把他们浇上汽油毁尸灭迹,把骨灰抛到乌拉尔山区。

尼古拉退位的生活

沙皇的家族及资产阶级团体听闻消息后,誓死与列宁建立的新政府对抗到底,苏联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让新生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险些被白军和国外势力推翻陷入万劫不复境地。

2008年俄罗斯高级法院判决沙皇家族为苏联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沙皇的后裔们被赋予了俄罗斯公民的身份,结束了长期的流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尼古拉一家

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个傀儡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终于感觉自己有点像皇上了,康有为主持政治改革,谭嗣同主持编练新军,梁启超改组军机处,其他人都进入了帝国的中枢,老佛爷似乎真的放权让光绪来亲政了。

不满百日的维新,在顽固派和守旧派的压力下失败了,没有军权和政权的光绪皇帝只是慈禧皇太后的一枚棋子,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康有为学着东汉皇叔血衣带诏书在海外发行救国债券,同时与他打擂台的还有孙中山发行的国债,一时间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成为了海外华侨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怎么政权形式都不能改变时代的趋势,中国不需要再有皇帝了。

载沣与溥仪及溥杰


光绪帝与慈禧皇太后先后驾崩,驾崩之前慈禧留下遗诏:后宫不得干政,权力回到了男人手里,载沣和他的儿子溥仪登上了帝国权力最高峰,这个最高峰很快被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给推平了,他手中有枪,他相当中国的华盛顿。溥仪逊位了,民国政府按照协议予以有待,仍居住在紫禁城,享受皇族所有产业的所有权,民国需要派驻军队予以保护。

溥仪逊位的日子比沙皇在西伯利亚吃雪糕不可对比,可是皇帝不急 ,急死太监,留着辫子的张勋打着调和府院之争的借口进入北京城,复辟了清帝国,一时间北京城内清朝服装卖断了货。溥仪牙牙学语,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沣仿佛看到了希望,不过一切都是黄粱一梦,不到满月就被段祺瑞执政府率军打了回来。



段祺瑞是一个念旧情的人,一日为臣,一生为臣,他的执政府宽容逊位的清政府。溥仪在锦衣玉食中成长,周围的遗老遗少依然早晚请安,给他讲述帝国天下和祖宗的万里江山,溥仪内心深处植入了恢复祖宗江山的梦想。西北军中服役的冯玉祥对于段祺瑞执政府纵容清政府复辟极为不爽,他认为国中之国的局面不可以继续存在,共和就是共和,民国不仅要剪除头上辫子,也要剪掉人们心中辫子,他乘着军阀混战占领北京从紫禁城中驱除了溥仪和他的家族,并且强迫溥仪签署文件宣布自己成为中华民国的公民。

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后隐居天津,日本人盯上了他,他的满州老家仍然保留了根深蒂固的爱新觉罗八旗传统,东北三省的军政最高领导人张作霖不够配合日本人战略,日本人需要物色一个新的代言人,溥仪成为了理想人选。经历了密谋之后,土肥原贤二和他的同事们安排溥仪进入日本大使馆接着到东京觐见了裕仁天皇商定了伪满洲国康德王朝的协定。



康德伪满洲国,南京汪精卫伪政府,重庆国民政府三足鼎立,一切都好像回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不过中华民国不容许这样的分裂,一切都需要服从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抗日战争打了14年,我们第一次取得了对抗列强的胜利,接着我们斗争中求团结建立了新中国。

溥仪此时此刻正在苏联人软禁之下,他经历了东京审判,看到了美国人绞死了自己的日本友人,但是裕仁这个家伙活了下来继续当天皇,他开始盘算着新政府会对他怎么样呢?他在苏联期间听到了沙皇的故事,他感到了绝望,列宁和斯大林被新政府奉为导师,自己肯定按部就班历史重演。



对于如何处理末代皇帝,大家讨论重点是按照统一战线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建设新中国,溥仪的历史是清楚的,他一直被错误引导,被各种政治势力当作傀儡,具备改造的基础,于是他成为真正的共和国公民,他有了新的生活。


唐俊龙55398571


因为清朝并不是被推翻的。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这是导致清朝结束的一个大事件,但这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它影响大的都在南方,而在北方,清朝还有很大的势力。不过,这些势力却掌握在袁世凯手上。

当时,袁世凯已经在家养老寒腿,辛亥革命初始阶段,大清国还没有派袁世凯出场,而是让自己的嫡系王爷上,结果大败,不得已才把袁世凯请出来。

请出来后,袁世凯就连战皆胜,毕竟他手上的兵要精锐的多,不过,袁世凯已经有了小算盘,他也不想给清政府卖力,而是借这个机会捞取利润。

这时候,南方的革命党寄希望于袁世凯反正,利用袁世凯推翻帝制,然后让袁世凯当总统,袁世凯就开始劝清朝逊位,天天想办法吓唬隆裕太后,给她讲法国皇帝的最后下场。

最后隆裕太后是同意逊位,结束帝制,开启共和制,人家自己退的,当时也签了合约,又不是暴力推翻帝制,当然不能杀人家溥仪。

不但不能杀,溥仪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在皇宫里还能当自己的小皇帝,每年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拔专款供溥仪使用。宫里的人还可以继续上班,只是不再招新的太监。溥仪在中华民国的地位等同于外国君主。

人家地位这么高,比一般的老百姓强多了,老百姓都不能杀,你杀他?中华民国还要不要契约精神了。

不过,后面溥仪还是被赶了出去,这不怪中华民国,而是溥仪自己不遵守合同,一直想复辟,那不但一年四百万的银子没了,还被赶了出去,后面又去了东北跟日本人合作。再到后面日本投降,溥仪原本要到日本去的,半路被苏联抓去,苏联人当然也不可能杀他。

不但不杀,反而优侍他,好吃好喝供着。为什么?人家前清的皇帝,自有其利用价值,就是没价值,供着当个门面也是好的。反而是那些劳苦老百姓,没干坏事,只做好事,反而说死就死了。

这是人与人的差距,是其出生就决定的。

到了后面溥仪还想永远留在苏联算了,不过,最后还是回了国,回了国,已经是新中国了,对他也定了性,是大蒋介石,但改造为主,不能简单杀了。

所以,溥仪被改造了数年,后面安排了工作,娶了老婆,据说不能行使丈夫的义务,还能回故宫,就是要买门票而已。


脑洞历史观


溥仪一生是传奇的,三岁登上皇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三次登基,也数次面临生死存亡,但是都挺了过来,最终完成了他从末代皇帝成为新中国公民的转变。

溥仪人生第一次危机发生在他六岁那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席卷全国,可惜革命党没有力量北上,更别提攻占北京,清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威逼下被迫退位,还达成了“优待条款”,溥仪这个亡国之君躲过一劫。

第二次危机是,1917年辨帅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的名义,率部进京撵走了黎元洪趁机复辟了大清,虽然闹剧仅仅持续了十二天,但是由于溥仪重新被推上前台,等于公然撕毁了和清帝逊位的承诺,这对于民国也是一种挑战,但是张勋复辟后清室并没有被追究责任。

第三次危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逼迫清朝皇室离开紫禁城,虽然溥仪即便是耍赖不离开紫禁城,冯玉祥也不敢开炮,但是对于溥仪来说是真的吓坏了,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人敢用枪“指着”他。

第四次危机,苏联出兵东北,溥仪被俘虏送去苏联,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苏联的庇护,最好能永远留在苏联,因为他知道伪满洲国对于国人来说意为着什么,这种卖国行为是不被原谅的,他害怕接受审判。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引渡回国,溥仪情绪非常悲观,对于溥仪一事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在毛主席看来,溥仪和罪大恶极的战犯还是有所区别的,首先,他不是决策人,只是日本人的傀儡,其次,他没有直接残害人民的行为。

经过近十年的改造溥仪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拥护新生的政权,对自己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此时的溥仪已经彻底和旧身份诀别,成了一个新生的公民,因此溥仪获得了特赦。


一点点历史


没什么不能杀的,不过是没杀而已,因为杀了溥仪,付出的代价远比得到的好处要大,所以没必要这么做,这个道理,袁世凯明白、北洋军阀也明白,后继者更加明白。

末代皇帝溥仪,其当上皇帝更多是一种无奈,没有他选择的余地,而他的一生也被皇帝这个身份所禁锢,即便他仅仅当了几年皇帝。

溥仪登基的时候是3岁,宣布退位的时候只有6岁,完全是个懵懂孩童,很多事情都是由其父摄政王载沣代理的。而

清廷的军事实力大都被袁世凯控制在手里,满清贵族也早没有东山再起的胆魄和能力,溥仪只不过是一面不耀眼的旗帜而已

可以说,在这短暂的皇帝生涯中,根本谈不上溥仪有什么错,对人民,对国家的犯罪都是那些实权派的锅。

在退位后的几年内,溥仪的生活过得还算滋润,这得归功于清朝和平退位式的灭亡,而不是被革命彻底推翻,像查理一世、路易十四、尼古拉二世,都是死在革命的屠刀下,毕竟革命就是以推翻旧又秩序为目标,旧秩序的领头人不死怎么完成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大多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但总归来说,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而袁世凯本身是清朝的大臣,对君主制本身就有不小的拥护性,不然也不会搞称帝这荒唐事。

清帝逊位,民国直接继承清朝,袁世凯很清楚,杀溥仪很容易,但杀了他自己没什么好处,还惹一身腥,毕竟清帝退位可给清朝皇室攒了不少人气,而且溥仪要是不明不白地死了,民国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那些心怀鬼胎的分裂分子还不高兴坏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到军阀混战的风雨年代,也曾有一个短暂的复辟闹剧。稍微长大些的溥仪被张勋拎出来复辟,在这件事上,溥仪是异想天开,而张勋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不过是拿溥仪当个幌子罢了。

不过经此一事,军阀们也知道了溥仪的潜在威胁,这是一杆大旗,所以张作霖还给溥仪行过大礼,为的就是名正言顺,不过这杆大旗最后差点被冯玉祥给砍了,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赶出来,优待条约进行修改。

离开紫禁城的溥仪寄居在天津,做起了寓公,日子也还逍遥。在这期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溥仪没什么价值了,不过顶着个逊帝之名而已,不会对谁有太大威胁,所以孙殿英明目张胆地挖了清东陵,也依旧能逍遥法外。

但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奋力在日本人面前说道溥仪的作用,20多岁的溥仪也还老做着复辟清朝的美梦,于是日本人就利用他这个心理,把他整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是溥仪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日本人没事自然不会杀自己的傀儡,很快日本人发现溥仪的旗帜其实并不鲜亮,于是他们又勾搭上了汪精卫,建立起伪国民政府。这是对国民政府的直接挑战,所以老蒋把刺杀重点放在了汪伪政权上,溥仪那边山高路远又不重要,也没有什么刺杀行动。

日本战败后,日本人是计划送溥仪到日本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成,被苏林红军俘虏了,还曾在东京审判出庭作证。1950年8月1日,溥仪作为“战犯”移交给我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改造。

获特赦后,溥仪也认识到自己早年的各种错误,深有悔改之心,之后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自食其力,也没有搞什么特殊化。

自古以来,杀前代皇帝,无非是担心其复辟,但溥仪在解放后毫无复辟可能,没有杀他的必要,相比杀了他带来的政治影响,这可是得不偿失。

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很简单,可是丢了正统,缺了合法性,想要坐稳天下,总要多费几番功夫,不如任他自生自灭,相安无事。


平沙趣说历史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不到3岁的溥仪有一天,坐在冰凉的龙椅上的即皇帝位,面对着黑压压一群顶戴花翎与长袍马褂,没见过这阵势的溥仪放声大哭,急得满头大汗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满头大汗地将他摁住: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溥仪即位不到3年,大清真的完了,1912年2月12日,根据袁世凯和清廷谈判结果,优待清皇室为条件,溥仪退位,袁世凯当然不会杀溥仪了。

1917年7月1日,张勋率几千辫子军进入北京,赶走黎元洪为首的北洋政府,把年仅12岁的溥仪抬出来搞了一场复辟,仅12天后,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因为此事件是乱哄哄的闹剧,而溥仪尚年幼,所以免除了惩罚。

1924年爆发直奉战争,10月23日冯玉祥带兵攻入北京后不但控制了北洋政府,还气势汹汹的要铲除封建帝制的祸根,枪口直指溥仪,已经快19岁的溥仪只说了一句话:我愿意当一个普通百姓。使得溥仪逃过了此生死劫难,只是被赶出了紫禁城。

1934年3月1日,被日本人囚笼多年的溥仪,终于被一批满清遗老和日本侵略者挟持到了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不折不扣的傀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知道自己肯定成为了中国的罪人,当天就颁布了《退位诏书》,并焚烧和销毁了大量清朝的遗物证据准备外逃,8月19日在沈阳上飞机前被苏联军人逮捕并带往苏联。

对于这位特殊的政治犯,苏联人对他还算客气,溥仪为了躲避灾祸,也作为远东军事法庭出庭证人指责日本的犯罪事实,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中国,担惊受怕5年之久的溥仪终于要走上断头台了,但此时的中国已经解放,社会交给他一次做人的资格,1959年12月4日,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眼含热泪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然后鞠躬行礼。


图文绘历史


武昌起义爆发时,革命党只是在武汉三镇取得了胜利,随后南方几个省先后独立,有些是由革命党策动,但根基尚浅,有些则是旧官僚的投机行为,而革命党只是幌子。之后,北洋军摧城拔寨,所向无敌,而武昌新军内部开始分化,黄兴愤然离开。此时,袁世凯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才是决定大局的那个关键先生。

其实从一开始,革命党就是北洋军砧板上的一块肉,帝制之所以那么快就分崩瓦解,这与袁世凯的私心不无关系。他力主南北议和,并成功劝说隆裕太后颁下了退位诏书。作为退位的条件,袁世凯决定给清室以优待,溥仪也只是一个顽童而已,自然也在优待之列,革命党对此显然不敢有什么话说。



之后到了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入京,赶走了黎元洪,复辟了帝制,接着溥仪被被稀里糊涂地抬出来做了皇上。当然这场闹剧没过多久就烟消云散了,段祺瑞出来再造共和。不过说到底这是北洋系的内斗,并且这种内斗还会继续下去,大家光顾着斗了,谁还有空搭理这个傀儡小皇帝呢?

而且溥仪当时也还是个孩子,今天我们都知道未成年人犯法可以网开一面,溥仪没偷没抢没杀人,只是被胁迫着复辟,顶多算个从犯。民国自诩法治之国,之前还签了优待条例,不能没点契约精神,这要忌讳。

更何况,这小皇帝虽没啥能力,号召力可不低,以后说不定还用得上,所以大家心照不宣,自然也就免于追究了。



到了1924年,民国只剩了一个橡皮图章,越没规矩越不要脸的人越吃香。于是厚颜无耻肆无忌惮地要打破规则的冯玉祥出现了,他发动北京政变,控制了北京城不说,还扬言要拿炮轰了紫禁城。人为

刀俎,我为鱼肉,溥仪只好主动说要当个民国公民,这才幸免于难。

接着溥仪在天津过了几年声色犬马的日子,又想起来自己再怎么着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大清的皇帝,复兴重任即便再难,也要比划比划试试看。就在这时候,占据东三省的日本人摸准了他的心思,他半是主动半是胁迫地被架了过去,并于1934年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日本人挟持溥仪不还是为了争个统治东北乃至全中国的合法性嘛?即便后来日本人在二战中早已穷凶极恶,他们还是很顾及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否则他们也不会挖空心思搞什么大东亚共荣。有了这个政治目的在,溥仪才没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自知有罪,颁布了退位诏书后就惦记外逃,结果被苏军抓获。按理说该十恶不赦了吧,可他是指证日军侵略罪行的证人,所以他又幸免于难,成了暂时有用的人,被带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

到了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其实他是不想回国的,因为留在苏联或许还能保一条命,但回到中国他猜想自己必死无疑。结果呢?溥仪不仅没死,还没把牢底坐穿。他在1959年被特赦,出狱后国家还给他安排了工作,各种重大场合也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是皇帝,我只是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

当然他也会受到非议和冲击,但周总理说:溥仪是一个好人。

共和国需要他,正如同袁世凯需要他,张勋需要他,日本人需要他,苏联人需要他一样。



风雨半世纪,溥仪经历各种身份转换,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普通公民,但他的角色始终如一。

可也正因为这始终如一的角色,他才迫使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人放下手中的刀枪,幸运地捡回一条命。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溥仪又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之处在于,谁都能利用他来达成政治目的,只有他自己不能利用自己

做一个好人,终究是不幸的。


达摩说


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做为260多年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注定要载入史册,不管是光彩的还是丑陋的,历史,终将留下他的一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就溥仪的一生来说,如果用俩字来总结,那就是――被迫;如果用仨字来总结,那就是――不容易,如果非要在这仨字上加一个“量化词”,那就是――太不容易!

“被迫”或者说“胁迫”可以说贯穿了溥仪的一生,想当年当皇帝,他就十分不乐意,当然也轮不到他,他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与光绪帝并无任何关系,但他与慈禧太后渊源颇深。

慈禧太后宠臣荣禄的女儿就是溥仪的母亲,他母亲从小是在慈禧太后眼底下长大的,因此对于溥仪也是格外照顾,最后竟然照顾了个皇帝,当然,溥仪本人是十分排斥这种安排的,据说当时被宫里来的太监抱走时,溥仪是又哭又闹,生气完了。

这是溥仪第一次被胁迫当皇帝,当然不会是最后一次,光绪帝的皇后,溥仪在位时的皇太后裕隆太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到了1917年,对前清据说“忠心耿耿”的张勋又心血来潮,非让溥仪复辟。


溥仪不想干,张勋刀架脖子上逼着干,最后溥仪又当了十多天的皇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很多人来说,当皇帝都是梦寐以求的幻想,但对溥仪来说,似乎一切都来的太容易,容易到溥仪都不想要。

后面还有,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赶走后,就被日本人接去天津供养,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又想溥仪当皇帝。

建立伪满洲国,立溥仪为帝,实行殖民统治。

溥仪的三次皇帝,可以说都当的那么不情不愿,每次都被人拿来当工具一样,完全没有皇帝的尊严和权势,就如跳梁小丑一般,被各股势力玩弄于鼓掌之中。

因此,总结溥仪的一生,用“不容易”三个字确实贴切,一个被时代裹挟的人生本就是个悲剧,如果在其中完全丧失自我又扮演不光彩的绝色,则更是惨剧。


但即是如此也不能做为溥仪应该被杀的理由,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杀他是需要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的。

更何况,凭什么杀他?用暴权吗?


历史三日谈


第一,不杀前朝皇帝,是我国传统的政治规矩。

中国的亡国之君数以十计,被俘虏的也为数不少,但亡国之君的下场也并非像大家想的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中国的政治文明,在南北朝以前都是比较文明的。刘邦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没有杀他。王莽篡汉,没有杀掉皇帝刘婴。曹丕篡汉,对待汉献帝也是相当不错的。后来灭蜀汉俘虏刘禅,灭东吴俘虏孙皓,都没有杀掉,而是封为侯爵,在洛阳过着优渥的生活。

真正杀前朝皇帝,是从南朝的刘裕开始的。刘裕篡晋,灭了司马室满门,因果报应,后来刘家也被人灭了满门。从此之后,杀前朝皇室成了南北朝的规矩,宋齐梁陈代代相杀,直到隋朝统一,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被隋朝俘虏,作为亡国之君,陈叔宝居然在长安过的非常奢侈,拿着隋文帝给他的俸禄和赏赐醉生梦死,真是命好。

隋朝灭亡时,宇文化及虽然杀了隋炀帝。但长安的李渊并没有杀了隋恭帝,而是封为公爵,对待隋朝皇室总体较好。

五代时期比较野蛮,基本是代代想杀。北宋统一中国时,对待投降的割据政权皇帝,也没有杀戮的,都是封为公爵留在首都。李煜被毒死的时候,已经在北宋生活很久了。

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虽然饱受虐待,但都在金国生活了很久自然死亡。南宋灭亡之后,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在元朝生活了足足47年!再挺几十年能把元朝挺亡国了……在哪以后,中国就没有再出现过被俘虏的正牌亡国之君,除了溥仪。

综上所述,中国没有杀投降皇帝的先例。因为新一个王朝需要得到合法性的证明,而不能展现自己是得位不正,所以不能杀前朝皇帝,而应该给予礼遇。

第二,杀溥仪并无必要。

清朝灭亡的时候,溥仪才六岁,民国哪怕最激进的革命党,也没有谁说过要跟一个六岁孩子过不去,所以他很安全。而且民国初年掌权的那帮人,都是北洋系的清朝旧臣,比如冯国璋等人对清朝相当忠诚,更有张勋这样的愚忠派,更加没有人敢动溥仪了。

后来溥仪虽然受日本人的蛊惑去了东北,当了那个狗屁“满洲国”的皇帝,但是他也并没有掌握什么权力,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连皇宫里都说了不算,完全就是个吉祥物。

历史上被杀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余党尚在。

对于尚有力量且有抵抗意志的皇帝,当局是从不留情的。比如清朝对崇祯帝一直持肯定态度,但对南明的皇帝见一个杀一个。李煜被杀也不是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是因为他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

对于溥仪来说,他被俘虏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三十多年,旗人的力量早已经不复存在,复国更是不可能,实在没必要为难他。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溥仪真的很懂事啊!

溥仪属于共和国的改造典型,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处得环境和位置,积极改造。对于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勇于揭发,配合政府,思想觉悟高着呢!

溥仪的那本自传,本来自己起名叫《我罪恶的前半生》,是毛主席亲自批示,才让改名叫《我的前半生》的。

解放以后,溥仪积极参加社会看懂,屡次向中央表示“我可以做一点工作”,国家也确实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他最后在平民的身份中度过了一生,作为末代皇帝,这个结局应该说还是比较完满的。


小约翰


不杀溥仪分为三个阶段:

退位时,复辟失败及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建国后。

先说建国后不杀溥仪的原因。这时的溥仪已经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了,原来围绕在他身边的遗老遗少,被北洋,KMT,日本以及苏联一次次地清剿得差不多了。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对国家可能造成的危害无限接近于零。就算他想不开要再复辟,派几个居委会大妈过去,就可以把大清第三帝国给灭了,并把皇帝逮住胖揍一顿,平叛成本也无限接近于零。

任何政权都想展示自己宽容、仁慈、饶恕,敌人都想攻击他残忍嗜杀。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常校长的影视形象:在这边是个动不动就杀人的魔头,在对面是个慈祥的老人。

所以,对自己没有危害的敌人,是能不杀就不杀,好展示自己的宽仁。反正留着溥仪也费不了几斤粮食,没准还没头老母猪吃的多。

再说复辟失败及被冯玉祥赶出去时,没杀溥仪的原因。这时的中国就一个特点:军阀混战。今天你可能胜利,连占数省,意气风发;明天就可能一败涂地,成为个光杆司令;这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

所以,大家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只要下野,就不能轻动杀刑。毕竟今天曹大帅被张大帅打败杀了,明天张大帅可能就被段大帅打败砍脑袋,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溥仪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自然也不能杀了。

并且这时溥仪身边还有一定势力,每个军阀都想得到更多的支持,要杀了溥仪会得罪死那些遗老遗少。

最后说溥仪退位时不被杀的原因。清朝皇室是跟袁世凯协商下退位的,并不是用暴力砸碎清朝机器被赶下去的。所以,袁世凯等得夸清室,他这一退位是堪比尧舜的盛举。要再杀了溥仪,就显得自己太白眼狼了。

也正是因为协商退位,所以袁世凯力量也不是那么强大,清室的力量也不是完全没有。所以这时的溥仪也不是他想杀就杀的。

最后,历尽沧桑的溥仪,一句话道尽人世间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