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同學月活破3000萬,AI小米憑什麼後來居上?

百度CEO李彥宏說,互聯網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這句話在行業已得到廣泛共識。一年多前,當陸奇還在執掌百度時,就對外給百度定了個調:

“百度已經不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一切以人工智能思維來指導創新。”

今天,離職百度2個多月的陸奇的去向終於塵埃落定: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陸奇依然將人工智能掛在嘴邊,他表示:

“在人工智能等下一代技術浪潮下,技術驅動型創新模式契合當前和將來中國發展需要,中國也將成為未來科技創新的主陣地。”

百度是一家AI公司,已經沒人對此懷疑。最近跟朋友吃飯,碰巧談到了一個話題:中國的AI公司,除了百度,還有誰?跟百度業務重疊度高的搜狗是、且聚焦語言AI,用AI來推薦千人千面內容的今日頭條(以及一點資訊)是,用AI來處理視頻數據的快手是,用AI來美化照片的美圖是……才一年多時間,AI就從炫酷的概念變為科技公司的標準武裝。

今天下午,當我看到小米最新公佈的一組數據後,我發現在關於“中國AI公司有誰”這個話題上,我們很容易忽視小米這家公司。雷軍說小米商業模式獨一無二,具有多重屬性,硬件、電商和互聯網。正是因為屬性多元,因此當它具備其他屬性時,反而容易被人忽略。

事實上,小米已經是一家IoT公司,當IoT和AI珠聯璧合,小米最終也會是一家AI公司。

小愛同學月活設備破3000萬

8月15日,小米官方公佈了一組數據:截止7月底,小愛同學月活躍設備超過3000萬,今年7月小愛同學喚醒超過10億次,累計喚醒已超過50億次。

小愛同學月活破3000萬,AI小米憑什麼後來居上?

小愛同學是小米的智能助理,去年3月在小米電視4A發佈時正式對外亮相,此後陸續出現在小米旗下的智能音箱、手機(小米MIX 2S和小米8)、兒童手錶等智能硬件中,成為跨平臺的AI助理。它的定位跟Amazon Alexa和蘋果Siri相似,都是內置於自有智能設備的AI助理,不同的是,Amazon和蘋果硬件業務線較少,其語音助理只支持少數智能設備。

在中國市場,小愛同學的模式更加獨特。百度搭載語音助理的智能交互系統DuerOS是開放平臺,主要支持第三方設備,阿里旗下的智能助理則跟天貓精靈系列音箱一起出現,而其他擁有硬件產品線的中國硬件巨頭,則沒有自有語音助理服務。

從數據來看,小愛同學的數據確實不錯。同樣在本月,百度公佈DuerOS激活設備數量已突破1億,年初百度曾公佈,截至2018年1月DuerOS設備激活數量已突破5000萬,月活躍設備超過1000萬,按照比例計算可猜測DuerOS月活設備在2000萬左右,小米小愛同學3000萬月活的數據還是很好。

在全球範圍內,這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今年初,NPR和Edison聯合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智能音箱用戶約3900萬,智能音箱普及率高達16%,3900萬是所有用戶而不是活躍用戶,由此估算可知,小愛同學活躍設備數也超過了美國智能音箱總量。

小米小愛同學如何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成績呢?核心原因在於IoT戰略與AI戰略的結合。

IoT與AI結合發揮出的威力

小米IPO時,雷軍在演講中談到了小米的增長空間,第一個是繼續強化手機;第二個是多品類進入更多千億市場;第三個是國際化,“僅這三條策略,就保障了小米未來的成長性。”關於IoT這個概念,雷軍沒有過多提及,或許是因為外界對IoT沒有很強的感知,而從小愛同學活躍設備的爆發來看,IoT正在給小米創造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

一方面,小愛同學不像Amazon Alexa被侷限在智能音箱這樣的特定品類,而是兼容小米自有和生態鏈智能硬件品類。包括智能音箱、手機、電視、盒子、兒童手錶、兒童故事機、翻譯機、車載後視鏡、智能手錶等數百款產品,理論上來說,未來小米手機、電視等智能硬件都將搭載小愛同學,被用戶語音操控。

小愛同學月活破3000萬,AI小米憑什麼後來居上?

另一方面,小愛同學是開放的。小米招股書顯示,小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物聯網平臺,連接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而所有這些設備,如果聯網理論上也都可以被小愛同學控制,目前空氣淨化器、掃地機器人、電飯煲、檯燈、空調等第三方設備都可被小愛同學控制。小愛還上線了開放平臺,向第三方開放人工智能語音能力和SDK,目前已接入200+款第三方技能,如小愛陪我聊、種樹、成語接龍等,未來還將接入點咖啡、買電影票、寄快遞甚至購物等技能。

小米的IoT版圖實際上也可分為三個圈層:自有硬件、生態鏈硬件和第三方硬件,所有這些硬件,理論上都可被小愛同學控制,好處顯而易見:

對於用戶來說,當他們購買了搭載小愛同學的小米產品,如小米AI音箱,就可以一鍵連接所有小米IoT硬件,減少了繁瑣的配置步驟、甚至無法連接的情況。只有連接到更多設備,智能助理才不會是玩具或者擺設。

對於平臺來說,當大量設備被連接起來後,就可以獲得更多數據,數據又可被智能助理以及背後的AI算法學習,進而更智能。

小愛同學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小米通過IoT平臺獲得了大量的用戶日常行為、生活起居、娛樂教育等數據,基於這些數據不斷學習,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小愛同學月活破3000萬,AI小米憑什麼後來居上?

理論上,IoT和AI戰略是密不可分的。IoT設備(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穿戴)滲透到各種場景,永不停歇地獲取數據;AI的基礎正是數據,通過對數據學習變得更智能,再反過來改變設備的交互,給用戶更好的體驗。真正的智能,一定是給用戶完整的智能體驗,這靠任何一個單獨智能設備是做不到的,離不開IoT。基於這樣的認知,百度在有AI的基礎上通過DuerOS開放平臺去佈局IoT,阿里旗下的阿里雲在AI戰略後又公佈了IoT戰略,小米則是先有IoT平臺再引入AI技術,大家不約而同地打起了IoT+AI的組合拳。

小米終極目標是成為AI公司

不是因為有月活設備超過3000萬的AI同學,我們就說小米是一家AI公司。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AI公司,最關鍵的是看它有沒有將AI技術用於核心業務,並且通過AI實現核心價值。我們說BAT是互聯網公司但不會說被“互聯網+”的傳統企業是互聯網公司,正是因為前者核心價值是基於互聯網。基於這樣的判斷,我們不難發現,百度、今日頭條、搜狗諸多公司都已經做到,核心業務全都基於AI,而且離不開AI,所以我們說它們是AI公司。

小米是不是一家AI公司?我們先看雷軍在今天內部溝通會上的發言:

“早在2016年10月,我們就意識到整個時代已經從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轉型。我們判斷,發展人工智能戰略小米有很多優勢:有米粉的支持,海量的終端,並且很早就重視了雲服務和大數據。未來,人工智能將是小米的核心戰略,要為小米的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服務全面賦能,並且幫助公司在未來的發展中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和新的增長點。”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小米在2016年就已意識到AI時代到來,基於IoT和米粉這兩個基礎,雲服務和大數據的技術條件,小米開始佈局AI,此前是試水,在小愛同學成功後,小米將加碼AI,將其變為核心戰略,未來,AI會推動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服務。

在我印象中,這是小米第一次公開宣佈將AI當成公司核心戰略。在此之前,小米已將AI技術應用到核心業務中,不過,AI技術在小米的應用還不夠深入,未來小米自有業務、生態鏈都將大量應用AI技術,小米將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AI公司。成為AI公司不只是可以幫助小米將現有業務線做得更好,也可以抓住正在快速崛起的IoT市場。

既然決定將AI當成核心戰略,技術高投入就必不可少。不出意外的話,小米一定會加大AI技術的投入,包括但不限於挖人、建立類似於百度研究院/阿里達摩院/華為方舟實驗室這樣的高端研究機構,此前,小米已投資1000萬與武漢大學共同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相對於阿里、華為動輒千億百億的投入,遠遠不足。

小米在上市前夕,被外界質疑的關鍵問題就是研發投入不足,招股書顯示,小米2015年至2017年研發開支分別為15.11億元、21.04億元和31.51億元人民幣,佔營收比例分別是2.26%、3.07%和2.75%,這個比例遠低於華為、百度等技術驅動公司。從今天宣佈AI戰略來看,上市後的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大,也只有不吝惜在AI等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小米才能真正成為AI公司。

小米跟騰訊正在越來越像

在互聯網巨頭間,小米推出AI戰略的時間是最晚的,然而進展卻是最快的,在我看來,關鍵還是小米的技術理念向騰訊看齊,就是先有問題再找技術來解決,而不是先儲備技術再去找問題,百度、Google和華為等技術驅動的公司,就是先有研究院這樣的機構做出很強的技術,再去落地。

小米上市前夕,雷軍說,小米=蘋果*騰訊,沒有說蘋果*阿里,在我看來,正是因為從潛意識來看,小米跟騰訊更像,是一家產品驅動的公司,不同的是,騰訊做軟件,小米軟硬件結合,通過產品驅動業務的思路,讓小米跟騰訊一樣都有著產品經理思維:先發現市場上的問題,分析用戶、需求和市場,再找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技術只是手段,而不是資產。

當馬化騰在談人工智能的要素時,將“場景”放在“人才”“計算力”“數據”的前面,也是出於這樣的潛意識,在他看來,場景就是市場,“去思考把技術應用在什麼情景下,是不是高頻和用戶接觸?研究院、研發團隊,如果沒有場景落地、平臺業務支持,基本上很難往下走。”

觀察騰訊不難發現,它對技術投入的理念確實是先有場景再找技術,因此也被人詬病研發投入不足,甚至有人說騰訊是站在巨人肩上,因為它總是在別人去探索技術到一定成熟度後才伺機入場,做收割者。理論上來說,這很大程度避免了技術的浪費,也可以避免“給他人做嫁衣”,這樣做的風險也有,如果別人掌握了新技術,率先應用在業務,更好地解決了你在解決的問題時,你就有被顛覆的可能,因此,抓住技術曲線變化規律,找準時機入場這一點十分關鍵。

小米的做法跟騰訊是相似的,先看市場,是否存在高價低質問題,如果有就看是否是千億級市場,是就推出一個新品類。當進入足夠多的品類、銷售足夠多的產品後,小米的設備也越來越多,且都是互聯互通的,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何將這種互聯互通轉化為用戶的整體體驗?畢竟用戶需要的不是互聯互通本身。如何將這些設備獲取的數據的價值進行充分挖掘?AI就是最佳答案。

小米跟騰訊相似的還有重要一點,在我看來是牢牢黏住用戶的能力。

騰訊推出數百個產品,再通過賬戶體系和社交關係鏈將這些產品整合為一個超級平臺;小米開拓一個又一個產品線,再將這些產品通過IoT連接成為超級平臺。有了超級平臺,就有了新的玩法,關於此我比較認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的觀點。

曹和平認為,“小米為海量的用戶群提供俱樂部產品式的服務,是代表未來的第四代互聯網公司。”第一代是門戶、第二代是搜索,第三代是電商,第四代則是“擁有海量的用戶,提供俱樂部產品式(Club-goods)的服務”的具有超級應用屬性的公司,比如小米、騰訊、阿里巴巴、今日頭條,他們給用戶不斷加載新產品,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他們的用戶也很難被對手給奪走。

當用戶成為“企業俱樂部”成員後,對用戶的爭奪就不再是產品/運營/市場層面的事情,而是商業模式的問題,俱樂部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要想將其瓦解也是難上加難,小米黏住用戶的不只是有極致性價比的理念形成的粉絲經濟,還有基於IoT和AI技術形成的完整體驗,單個或者幾個硬件做得再好都無法超越,說到底小米俱樂部模式本身就是競爭力,IoT、AI從技術層面對其進一步強化。

看到這裡,你就會發現,我們再去討論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意義已經不大了,因為互聯網公司已經是過去式,正如易凱資本王冉前段時間的分享:“今天所有新模式下的新公司三四年後都會變成傳統公司,因此它們的估值邏輯在那個時候必須迴歸傳統產業的估值邏輯(對很多行業來說這意味著15-30倍的市盈率)”。

未來擁有高市盈率的公司,一定是很好地利用下一代技術實現新增長的公司,在我看來,下一代技術只有一個答案,就是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