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王震說,他這輩子下過命令無數道,最滿意的是這一道

王震進疆後遇到的這個難題,可以說是所有問題中最不好解決的一個,這就是部隊戰士的婚姻問題。

50年代初,婚姻問題在駐疆部隊中確實是個上上下下叫人發愁的事,它甚至已經影響到了部隊的穩定。有人發牢騷說“抗日戰爭打硬仗,爛(南)泥灣裡去開荒,南下北返餓斷腸,勝利以後去新疆,成了光棍,丟了爹孃。”解決了吃飯問題後,許多官兵就開始想成家的問題了。而新疆當時是男女比例極不協調,國民黨新疆起義部隊十萬大軍,平均年齡38歲,98%的官兵家在內地,96%的官兵沒有成家。而解放軍入駐新疆的十萬大軍,團以下的指戰員幾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漢。

常煒 (農一師黨史辦主任)說

找不上對象,這個問題比較大,特別年紀大的那些戰爭英雄,老八路,所以王震就有這麼一個思路,你們在家鄉過去有娃娃親的,甚至童養媳的,或者沾親帶故的,你們有這樣的趕快接來,我們給你們路費。

王傳雄(原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戰士)回憶道:

我們團裡有幾個人教我們說怪話。到崑山當和尚去了,也不要老婆了,有的人思想立場不堅定,也就跟著他走。

石明 (原新疆自治區顧問委員會委員)回憶道:

那時我們剛住下,有個年紀大的,後來不見了,他就想不通,想回家,回不去。家裡有老人,都想回去看看。還有個兵,一連的,也想不通,年齡大,最後自殺了。

其實這個問題,部隊沒進疆之前就已經擺在了王震的議事日程上。

開國上將王震說,他這輩子下過命令無數道,最滿意的是這一道

1949年10月6日,陶峙嶽和包爾漢在甘肅酒泉與彭德懷、王震就新疆解放後如何建設的問題會談時,陶峙嶽就曾提出:部隊長期在邊疆,不解決好安家問題,邊疆是不好鞏固的。

袁國祥 (原南疆軍區紀委副書記)回憶道:

當時王震將軍就回答,有個通俗的說法,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娃娃扎不下根,要想安下心,紮下根,就要動員內地的婦女大批進疆,解決老婆的婚姻問題。

1950年的初春,時任二軍六師政委焉耆地委書記的熊晃接到了王震的電話,命令他帶家眷回烏魯木齊領受任務。一見面,王震直撲主題:“你立即坐飛機到北京,向中央彙報,然後南下,找湖南省委,叫他們協助招一批女生進疆,不管什麼成分都要!”

熊晃臨行前,王震交給他一封給當時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的親筆信,信中寫道: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難找,部隊要屯墾戍邊,長期安家,不解決婚姻問題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赴湖南,請你們大力協助幫助招一批女青年,最低年齡18歲,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有過婚史但已離異的也行),家庭出身不管。把她們招來新疆,紡紗織布,繁衍人口,與我部隊將士同建繁榮富強之新疆。

當黃克誠看完信中的最後一段,不禁哈哈大笑,指著“繁衍人口”這四個字說:“這個王鬍子,把這話講出去,人家女娃子誰還去呀!”

當時,熊晃在長沙市成立了一個招聘團,地點就設在營盤街38號,這裡,曾經是當年辛棄疾駐兵的地方。

開國上將王震說,他這輩子下過命令無數道,最滿意的是這一道

報名者十分踴躍,不長的時間裡,熊晃招到了3000多名女生。

謝樹仁 (進疆女兵、原兵團職工委書記)就是當年的女生之一,她回憶道:

就想去參軍,當個女兵,那個時候沒有錢,就背了兩升米,跟我的四個同學,家裡也不知道。

陶先運 (進疆女兵、陶峙嶽侄孫女)回憶道:

也就走了,何日是歸期也沒有考慮過。

金茂芳 (進疆女兵、石河子石油公司工會幹事)回憶道:

我偷偷地走的,當時我的父親不在家,光是我的母親。

自此,十多批湘女先後入疆。八千湘女被稱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第一代母親”,八千湘女上天山,成為了新疆屯墾歷史上最為悲壯、浪漫的故事。

高思文 (原八一鋼鐵廠運輸處生產科科長)是當年的進疆老兵,他回憶道:

從湖南來的一批(湘女),營級幹部才能找,到最後連級才能找,排級還不能找,那是上頭規定的。我們的思想是,找了老婆也是麻煩,腦子還是有些想法的。

進疆老兵石明 (原新疆自治區顧問委員會委員)回憶道:

我結婚是我們到了沙城了,當政治部主任……到湖南找了幾批學生,都是團職幹部找對象,後來是營。我剛到那是營。

這件事情辦的大得人心,事後,熊晃在兵團內部終身享有“岳父泰山大舅哥”的稱謂。

當然,熊晃心裡明白,功勞,要記在王震身上。

謝樹仁(進疆女兵、原兵團職工委書記)回憶道:

因為那個時候女同志比較少。有的是組織上介紹,有的組織上分配,有的是自己。有那麼多找你,你自己去挑去吧。那個時候湘女來的時候,這麼多部隊,這麼多老戰士,還要幫助他們學文化。相對來講南方文化程度,文化體系比北方要高几個層次,所以我們這批女兵在連隊擔任的任務很重。

儘管苦,但金茂芳 (進疆女兵、石河子石油公司工會幹事)回憶道:

我們這一輩子也值了,為了祖國的邊疆建設,為了建設這麼美麗的石河子。

2005年12月,家鄉的人為了記住八千湘女曾經的那個歲月,讓後人瞭解她們隻身赴天山的大情大愛,從天山之巔採集了一塊重百噸的巨石,矗立在了風景優美的湘江之畔。那一天,距長沙營盤街不遠的湘江邊,人山人海。從新疆被特邀回來的100名湘女,像英雄般地被人們簇擁著。

顧慶豐(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回憶道:

當時那個場面非常地感人,(聲音先入)有很多的同志見了面以後根本就不說話,一會兒笑,一會兒哭,特別是說起當年的往事,甚至過世的一些戰友什麼的。

開國上將王震說,他這輩子下過命令無數道,最滿意的是這一道

繼湘女之後,山東、廣西、江蘇、上海、湖北等省市的一批又一批女青年進疆,加入屯墾部隊的行列。這樣,駐新疆部隊和地方單位的性別比例很快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改寫了自漢武帝以來屯墾戍邊“一代而終”的歷史。

王震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平生下過的命令有無數道,但我最滿意的就是這一道。他說的“這一道”就是指動員內地婦女進疆的事,之所以滿意,王震的解釋是,既成人之美,又穩定了軍心。

新疆方方面面的變化,引起了一個人的關注。他就是張治中,這位曾經擔任國民黨在新疆地區的最高長官,對新疆的情況非常熟悉,在寫給王震的信中,他說:看到您那篇《新疆軍隊生產簡短總結》,我興奮極了!我覺得需要寫一封信來給您訴說我的意見和感想。您那篇文章幾乎可以說不是用筆墨寫的,而是用駐疆的人民解放軍全軍將士的血汗所寫成的。再有10年、20年的努力。新疆無疑將成為工農業、牧畜業高度發展的高度現代化的樂園,這美麗的遠景實在令人羨慕。

今天的人們往往把傳奇兩個字和王震聯繫起來,這傳奇的內容當然包括南泥灣大生產、新疆兵團屯墾、鷹廈鐵路建設、北大荒開發等等,而王震本人對此並不以為然,他把這一切統稱為工作,是黨和人民交付於他的一份責任,無論是戰爭年代,和平建設階段,改革開放時期,這份責任無時無刻不在他的心裡重如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