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馬案」的真相是什麼?

水晶萍安果


《刺馬案》、《楊月樓案》、《太原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而其中這《刺馬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而與其他奇案的曲折離奇、峰迴路轉不同,《刺馬案》的兇手並沒有逃離兇場,且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那為何此案卻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呢?

首先,該案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涉及到晚清的重大政治。朝廷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竟死於莫名的刺殺,乃是自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以後,一千餘年之未有之事件。自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清廷對湘軍在江南的勢力而坐立不安。不但沒有兌現“克復金陵者王”的承諾,反而下令裁汰湘軍,並使“調虎離山”之計,將曾國藩調離江南,任命其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雖為疆臣之首,卻在朝廷的眼皮底下,論實際權力,直隸總督遠不能與兩江總督相比,且遠離了曾國藩的勢力根基。同時,清廷以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接手兩江地區(肩負裁汰湘軍、追查太平天國國庫等重任)。湘軍流血犧牲才攻取的江南,卻迎來了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湘軍顯然是極為不安與憤怒的。

再則,馬新貽被刺經過比較蹊蹺。馬新貽也是靠軍功而步步高昇的,而並非如一般的文臣,其當天參加完閱射回官署時,有負責警衛的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武巡捕葉化龍以及兩三名馬弁跟隨,卻最終死於張文祥的短兵利刃。沒有內部人員的配合,是不可能行刺成功的,且張文祥在行刺的過程中高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將馬新貽刺死之後也無逃生的慾望,都是極為反常的表現。

第三,張文祥的供詞疑點重重。儘管許多相關影視作品及野史記載,馬新貽與張文祥等匪首曾繫結拜兄弟,可馬新貽飛黃騰達之後,不但霸佔拜把兄弟的妻室,還誘殺了拜把兄弟。以致張文祥報仇,刺殺了馬新貽。但是,從張文祥的供詞來分析,張文祥與馬新貽並不相識,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理由也比較牽強,表明張文祥是受人指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

第四,案件處理也撲朔迷離。慈禧接到馬新貽被刺殺的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卻立即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並會同刑部尚書鄭敦謹主審此案。鄭敦謹審完此案回京,至清江浦(今淮安),就上疏以病乞罷,卻於十餘年後才死去。表明鄭敦謹已審出真相,但事態太過嚴重,以致其不敢回京述職。而從清廷立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也表明清廷看出這其中的玄機,故而,對馬新貽被刺之真相也並不能繼續深究下去,而且最是說不得。


歷史聞知社


真實的刺馬案發生在清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當時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省軍政最高領導人)是馬新貽,當天的馬新貽結束兵士檢閱之後,從射箭場打道回府,走到府衙門口就被埋伏已久的一個殺手刺殺,該人一邊大喊冤枉一邊拿著匕首衝向馬新貽,刺中他右肋,第二天馬新貽就死了。

怪事在於當時這個刺客不但不逃跑反而大喊刺客是我張文祥,坐以待斃。據刺客證詞,張文祥妻子家財被人霸佔找馬新貽伸冤卻不被受理,幾經波折妻子死了,典當行被馬新貽查封,他的很多海盜朋友也被馬新貽捕殺,張文祥籌謀兩年就為了報仇。

當時民間流言四起,對這件奇案主要是三種說法:仇殺,情殺,政治謀殺。

1.張文祥原本是農民起義軍,被馬新貽打敗之後加入太平軍,但他兄弟的寨子被馬新貽剿滅殺害,妻子也因此被人霸佔

2.張文祥當年俘虜過馬新貽,馬新貽勸說張文祥投誠,張文祥心動之後和馬新貽以及兩個兄弟結拜投奔清軍,結果馬新貽扶搖直上見利忘義,霸佔了兄弟曹二虎的妻子,設計殺了其他兩兄弟。

3.馬新貽和當時的巡撫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刺殺。/曾國藩湘軍和馬新貽的兩江總督不對付,馬新貽此次前來徹查湘軍攻陷南京之後天平天國鉅額庫銀去向。到任兩年,處處掣肘湘軍,湘軍策劃刺馬案。

因為案件牽涉甚廣,為了平息,很快張文祥就被凌遲處死,案件真相也至今沒有定論


時拾史事


“張汶祥刺馬案”和“楊乃武與小白菜”同列晚清四大奇案,當然後者名聲更響。張汶祥行刺時任兩江總督馬新怡背後隱藏了什麼驚天真相呢?說起來特別嚇人,無非是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與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清廷之間不可調和矛盾產生的副產品而已。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

馬新怡什麼時候被刺死的呢?1870年。他於1868年從閩浙總督改任兩江總督,頂的正是從兩江總督改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的缺。巧不巧合?意不意外?前後任大員之間的微妙,你懂的?我們看一下圍繞這兩位的一系列淵源以及圍繞案件發生的一系列怪事就能弄清刺馬案的真相了。

1、湘軍攻下天京後,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向清廷彙報說並沒有發現太平天國鉅額財富,讓當時因連年戰爭財政異常吃緊的清廷很是失望,與各級官員及民間說法一樣認為這筆財富被湘軍私吞了。你說,讓曾國藩離開江寧赴任直隸而安派馬新怡接任,有沒有調虎離山、徹查內幕的意思?曾國藩兄弟這兩個官場老鳥會不會心裡明鏡似的?

2、馬新怡被刺後,慈禧不信任江寧將軍、江寧藩臺、漕運總督會審的“張汶祥因私行刺,無幕後主使”的結論,而讓曾國藩再次擔任兩江總督,會同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審理此案。這裡很奇怪,為什麼是曾國藩主審?更奇怪的是,見曾國藩很冷淡,只想按原判結案,原本想好好審查的鄭敦謹也只好順水推舟給了曾大人面子。最最奇怪的是,鄭敦謹返京時,曾國藩給鄭大人和隨行的兩個郎中都送了“程儀”,鄭不但分文未取還隨即棄官還鄉,從此沒再入仕。

3、張汶祥行刺成功後並未逃跑,主動被捉,且日後一直死咬著說沒人指使,純繫個人恩怨。不覺得這裡很怪嗎,無名之輩與朝廷大員能有何恩怨?

總之,刺馬這樁驚天奇案,主謀者為一貫脾氣火爆容易衝動的曾國荃的可能性更大,但顯然曾國藩也是知情的,並負責為弟弟擦了屁股。

你認為呢?



司馬砸光




此案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可見其中的盤根錯節。

馬新貽,山東荷澤人,回族。清政府中難得一見的少數民族官員,他從安徽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開始,一步步走上人生頂點,最後又象流星一樣快速消失在天際。

太平天國滅亡後,頭號功臣曾國藩馬上就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第一步要求他馬上裁撤湘軍,第二步就是把他調離兩江總督的位置。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節制了浙、贛、蘇、皖四省軍務,尤其是蘇、皖、贛各省大小官員均為曾的部下、門生、故舊,湘軍駐防三省各地,而這三省的賦稅收入佔了清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接替曾國藩位置的就是閩浙總督馬新貽,時間是1868年,而曾國藩卻被調到了天津擔任直隸總督。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視察軍事演習之後,回府的路上被張文祥刺殺。

這在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第一起高官被謀殺一案。慈禧太后非常重視,前後派出三波人馬參與調查,最後都不了了之,草草收場。



這其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曾國藩的湘軍的軍費一直都沒有著落,這直接影響到湘軍的士氣,更影響戰爭的勝負。

為了鼓勵湘軍的士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曾國藩基本默許了攻下一城搶劫三日的政策。這樣高回報政策刺激了湘軍的戰鬥積極性,為消滅太平天國提供了很大的動力。



根據當時文人和部分史料的記載,從南方戰場運往湖南老家的船隻絡繹不絕,有時還堵塞了河道,船上裝的全是湘軍軍官和士兵搶劫來的錢財。包括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同樣是如此,他在湖南購買了大量的良田和豪宅。

更讓人迷惑的是,湘軍攻入南京城後,放了一把大火,把太平天國的聖庫給燒了。

聖庫就是太平天國的國庫,太平天國推行的是共產主義政策,所有財物一定要上繳,存在聖庫中,供洪秀全享用和軍事所需,其它人不得私自動用。太平天國先後攻下南方十三省,所收繳財物無數。但曾國藩上報慈禧太后,聖庫中是空的。

在鎮壓太平天國快要結束時,就傳出曾國藩要造反的消息,而這時的湘軍氣勢正盛,南方 數省的官員都把持在湖南人手中,大部分都是曾國藩的門生和朋友。



因此慈禧在曾國藩完成裁撤湘軍後,就換了新一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並且在曾國藩遠遠調到了北方,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底下。

因為湘軍的軍費一直有拖欠,失去了軍隊身份的湘軍士兵就開始鬧事,不願意離開江南迴到湖南那窮山惡水。當然這背後一定有湘軍中高層官員的支持,甚至是一支龐大的組織在操縱。

馬新貽年紀輕輕就能升到這個位置,最重要的還是慈禧看重他的能力和強硬手腕。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嚴厲打擊湘軍的流氓惡習,查辦了不少湘軍官員。量多嚴重的是,根據一些資料顯示,馬新貽還掌握了湘軍許多非法勾當,並且是非常嚴重的事實,一旦讓慈禧知道,就會引起很大振動。

這嚴重侵害了湘系人馬和官員的利益,他們策劃了這起謀殺案,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馬新貽。死人是不會開口說話的,這是曾國藩最滿意的結果。

第一批調查此案的官員明白其中的要害,因此隨便審理就給出了結論說是仇殺;慈禧不信,就派出第二波官員,這批官員受到了湘軍軍官的死亡威脅,維持原判;慈禧就讓曾國藩自己來審理,看他怎麼辦。曾國藩根本就不審理,直接維持原判,其它官員也不敢說什麼,就這樣結案了。

從此漢族官員開始在清朝後期正式崛起了,到了滿族皇帝都沒有辦法隨便處置的地步。所有這一切為滿清政府的倒臺做好了鋪墊。


新知傳習閣


同治九年八月發生了張文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案,當時馬新貽正在校場檢閱,張文祥手持尖刀直撲馬新貽,當胸一刀斃命,這個案子的事發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否有更深層次的背景?

雖然官方以張文祥是海盜曾受到馬新貽鎮壓,張挾私報復解釋了張的作案動機,最後匆匆結案,只處死了張一人,並贈於馬新貽一大堆名號,但他家人並不認同最後的判決,在民間更是對此案“炒作”得風生水起。




從那時就開始各種文藝形式,包括現代小說,影視都對“刺馬案”情有獨鍾,並且根據自己的立場和為了招人眼球進行演繹。有貶張的,弄個文字遊戲,把他名字中“文”字改為“汶”字,是坐實他海盜的事實,也有褒他的,把他描寫成易水寒不復歸的義士。

咸豐五年,任合肥知縣的馬新貽在剿捻中被俘,而這支捻軍的頭目正是張文祥和曹二虎,石錦標三個結義弟兄。這三個人也是圖富貴,估計捻軍命數不長,想趁這次機會反水,馬新貽當然樂得接受,拍胸脯歃血為盟同保富貴。



馬新貽憑這三人拉起的隊伍圍剿捻軍,戰功卓著,馬新貽當然也升遷很快,同治四年已任布政使,石錦標回了老家,張文祥和曹二虎還和馬在一起。披堅志銳,攻城拔寨時能共苦,暫時的平靜富貴卻惹來了禍端。

曹二虎的妻子鄭氏的到來,使馬新貽動了異心,所有的往來張文祥都看在眼裡並告知了曹二虎。稍後,馬新貽派曹二虎去壽春鎮總兵處公幹,被對方以通捻的罪名逮捕,等張文祥趕到,曹已經人頭落地,只得到有人在馬新貽處告發曹通匪的消息。



就此張文祥離開了馬新貽,苦練武功,尋找機會,製造了“刺馬案”,聽著有些耳熟是吧,對的,電影“投名狀”就有這一故事的影子,這個說法也是“刺馬案”出於個人恩怨最具有代表性的,又牽涉到馬新貽的緋聞,更被各類影視小說文學作品所採用。

而比較靠譜的說法認為張文詳雖然在農民起義隊伍裡,但一直是屬於不安分守己的類型,在捻軍裡覺得自己功勞大而地位小離開了捻軍,在寧波投入太平軍轉戰各地,同治四年冬又離開太平軍回到寧波,想聯絡東南的弟兄自己獨樹旗幟。



在寧波得知弟兄們的老巢南田石寨已經被時任浙江巡撫馬新貽剿滅和自己的妻子羅氏被出賣弟兄的叛徒吳炳燮騙去了杭州極為氣憤,就糾結南田石寨殘部百餘人並聯系在東南海面上的“海匪”,目的是要收復石寨。

浙江巡撫馬新貽得到消息後,調集大隊人馬進行剿滅,加強了鎮壓,一連幾仗,張文祥部損失慘重,張又投奔蘇浙邊境的太平軍餘部,又被馬新貽率兵進剿,張文祥等人感到在東南這幾塊地方,若不除掉馬新貽,他們這些人是無法立足的。



張文祥自告奮勇去杭州施行他的刺馬計劃,在杭州碰到了一個叫時金彪的人,這個人當初在合肥時和馬新貽在張文祥捻軍手裡同時被俘,時金彪告訴張,他當是偽稱馬新貽和自己是朋友,被官軍逼迫入伍,張文祥不明就裡發慈心放走他倆的另一個人就是現在的浙江巡撫馬新貽。

張文祥懊悔不已,又因為吳炳燮和馬新貽弟弟交好,張向時打聽妻子羅氏的消息,張說出羅氏的特徵後,時已經意識到前階段吳通過馬新貽弟弟向馬推薦了一個女人,現已經是馬新貽的姨太太,這個女人就是羅氏,但時金彪沒敢說,只是敷衍答應打聽。



後來馬新貽在回籍返浙途中,奉旨任兩江總督,張文祥於同治九年八月來到江寧,伺機下手。從這個說法來看,張文祥動手之前根本不知道羅氏已在馬府成了姨太太,是為了弟兄們在東南地區的發展立足,算是來個擒賊先擒王。

這一說法來自陳功懋先生,他的祖父曾在馬新貽手下辦過文案,會審張文祥時又做過記錄,陳先生參考了祖父留下的有關刺馬案筆記整理而出,可信度較高。而民間官場沸沸揚揚的傳聞,這個案子是否另有蹊蹺,也不是空穴來風,主要是當時東南政局處在一個微妙的境況。



同治初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太平天國已經苟延殘喘,東南半壁江山軍政盡在曾氏湘系手裡。雖然南京是收復了,可太平天國頭腦一個都沒有抓到,幼天王還跑了,李秀成被曾國藩急忙處決,更另朝廷不滿的是,南京城裡太平天國的錢財盡數被湘軍席捲,清廷是落得個“人財兩空”的局面。

曾國藩湘軍系統權力過大,這不能不引起朝廷的忌憚,而任命馬新貽署理兩江總督明眼人都知道是制約湘系的措施,馬新貽上任以後整頓社會秩序,調查貪腐,必定會侵害湘系的既得利益。而“刺馬案”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曾國藩的湘系勢力,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刺馬案”是由於利益矛盾而激發衝突的政治背景。



曾國藩等東南大員在審理這案子時,始終以“海盜挾私報復”定性,突出是私人恩怨,以求大事化小,息事寧人。一方面確實馬新貽作為朝廷大員有被俘經歷有損朝廷體面,收捻匪張文祥的妻子為妾難以上奏。另一方面南京被破後,曾國藩等幾次上奏朝廷江南已經平定,如果出了這樣個大案子如實上報,自己也沒法自圓其說,也要承擔責任。


所以,在這些動機的左右下,把所有對於馬新貽不利的陳述全部刪除,只留下由於私人恩怨引發了案情,草草地了結了案子。正是由於當時曾國藩湘系勢力如日中天,暗地裡又是朝廷的猜忌對象,當局又給人感覺不明就裡草草了結案子,才引起多方猜測。其實若干年以後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審理,驚動到慈禧太后過問,最後的結局東南官員大部撤職也是和削弱湘系勢力有關。

“刺馬案”是個簡單的刑事案件,還是後面有政治背景,至今也說法不一,很多資料不全或被篡改,根據前人的筆記摘錄也只能窺見一斑。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刺馬”一案,當時清廷曾有公開文字的宣判,判詞主要內容如下(大致譯成白話): 兇犯張文祥曾經參加過發捻,又和浙江海盜勾結。馬新貽在當浙江巡撫時殺了不少他的同夥,同時,張妻羅氏被吳炳燮誘逃,張控告吳,但馬沒有受理。當張在新市鎮私下開當鋪時,正好馬新貽正出告示,禁止這類行為。於是張心懷憤恨,刺死了馬總督,罪大惡極。根據鄭敦謹等審訊清楚,驗明兇器上沒有毒藥,也沒有背後的主使人,現立即將張文祥凌遲,並在馬新貽靈柩前摘心祭奠。

判詞說的明白,但此案審了半年之久,換了四任主審,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複雜和矛盾的信息,判詞似無法服眾,於是被稱為“疑案”。疑點雖然很多,但概括起來,能夠推知的真相總結起來有大致以下六種:

1. 張文詳挾嫌報復;

2. 馬新貽漁色負友;

3. 馬新貽通回賣國;

4. 丁日昌買兇刺馬;

5. 湘軍買兇刺馬;

6. 反洋教者買兇刺馬。

顯然判詞表達了第一種真相,其餘的五種與其說真相,不如說是真相背後的原因,這些原因顯然是不能寫在判詞裡,只能見之於各類筆記和傳說了。

當然,第二個真相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據說案子還在審,上海的茶園裡就已經開始上演《刺馬》戲,主要內容就是漁色負友遭報。後來百十年間,各類文學作品反映“刺馬案”的很多,但要說影響大且深遠,要推顧哥熟悉的武俠小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



書中鄭時、張文祥、施星標、馬心儀四人性格各異,行事也不同,作者於此有褒有貶,更使人物形象鮮明立體。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翻閱。

前些年的電影《投名狀》無疑也是刺馬案的又一種真相的解讀。 “刺馬案”的真相,看來永遠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中,僅僅露出一鱗半爪,供後人想象,甚至娛樂罷了。


顧哥玩武俠


“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我大臣,非律所有……”這是馬新貽左右手孫衣言在馬新貽死後為其撰寫的《神道碑銘》。而“刺馬案”主審之一,刑部尚書,欽差大臣鄭敦謹審結該案,行前拒絕曾國藩饋贈程儀。帶著兩個手下在沒有朝廷詔令的情況下回京述職,在半道就稱病回鄉了,也不接受朝廷給他保留的職位,從此不再踏入北京城了,終身不再為官了。

馬新貽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發家,但和當時一般靠此發家的官員不同。他既不屬於湘軍,也不屬於淮軍,又非常能幹,還是個少數民族。這樣的經歷讓他在朝臣中顯得很孤立,就是這種孤立讓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年紀輕輕就作為封疆大吏,被慈禧太后派往江蘇任兩江總督,臨行前慈禧親自召見,面授機宜。慈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無非要他做兩件事,裁撤湘軍,尋找太平天國“聖庫”財寶的下落。

馬新貽也知道慈禧太后交代要辦的事,並不好辦。湘軍在兩江地區經營多年,上上下下的官員,兵卒幾乎都是湘淮兩系,南京更是湘軍的老巢。單槍匹馬去兩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了。湘軍在攻陷安慶後,咸豐皇帝就說:“打倒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對湘軍的忌憚之心,早已天下昭昭,此去凶多吉少,馬新貽心知肚明。何況還有查太平天國“聖庫”的任務,太平天國是公有制,所有搶到的財寶都要歸入“聖庫”。大清和太平天國打了十四年,中間還有二次鴉片戰爭,國庫早就空了,原本打算靠太平天國“聖庫”的錢發一筆。結果曾國荃攻下南京後上表,“聖庫”著火錢都燒了。而這邊湘軍各級將領們不斷往家運金銀財寶的,導致河道堵塞無法通行。想讓人家把拿回家的,再吐出來,那人家還不鋌而走險乾點什麼,湘軍的將領都是刀山火海過來的。



馬新貽最後是被張文祥貼身刺死在府衙的校場裡,(怎麼進來的)旁邊都是士兵,殺人後馬新貽並沒有逃走,站在校場中大聲宣佈馬新貽的罪狀束手就擒的。被捕後也沒人對他用刑,結案的供詞都是按他招供的。基本上戲裡演得,現在電影、電視劇拍的都是他的供詞改編。鄭敦謹、曾國藩是按前任主審張之萬的調查,海盜張文祥因同夥被馬新貽剿滅懷恨在心,尋機殺死馬新貽為同夥報仇給結案的。



其實在兩江地區一些官員表現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是湘軍在兩江最高官員江蘇巡撫丁日昌,與馬新貽同在南京辦公的江蘇巡撫,在沒有重要公務的情況下,非常非常巧的去了天津見曾國藩了。在馬新貽被殺當天,正和曾國藩在徹夜長談。回南京後派人大肆宣傳馬新貽與曹二虎、張文祥是結拜兄弟,馬新貽殺良冒功,和曹二虎媳婦有染,殺死曹二虎等等豔事。如果按後世之人分析,曾國藩對“刺馬案”是知情的,曾國荃是幕後黑手,那麼執行人呢?



另外兩個有意思的官員,就是被馬新貽到兩江後一手提拔的孫衣言與袁保慶,作為馬新貽的左膀右臂,號稱馬下面的一支筆,一張嘴。恩主馬新貽的死,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們。兩人一直參與審案,對會審時未對張文祥用刑,鄭敦謹以張之萬、魁玉原奏之法審結此案極端不滿,不肯在審案奏議上簽字。最後逼得鄭敦謹直接說“如果此案審出了某官,或者某軍是幕後主使,那要如何結案呢。”

慈禧太后和朝廷上面的官員們不是不知道馬新貽死得冤,但是也不會為了一個人的死而動搖國家根本。誰也不會想到“刺馬案”後一直無法動搖的湘軍在兩江的勢力,在幾年後因為清末四大奇案另一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會使100多位湘系官員被摘了頂戴花翎。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刺馬案。

源於清末局勢。

太平天國被鎮壓,剩下龐大的湘軍為清政府所忌。作為交換,清政府任命大量湘軍將領作為地方軍政官員,普通士兵被強制解散。因此很長時間裡,江南官場為湘軍將領掌握。

慈禧等人還關心傳說中天王寶藏。這筆財富大多數為湘軍分掉,少部分損毀燒燬,馬欣怡這位兩江總督就是奉命秘密調查。

顯然,地頭蛇的湘軍將領要反制。所以死前馬欣怡吩咐家人儘快回鄉,不要糾纏,因為龐大的湘軍力量不可能短期內被分化瓦解,自己的死也就是白死。

最終也是如此。慈禧再不滿意,把曾國藩調回兩江總督,最終結論還是張文祥以私怨殺了馬欣怡,順便再給馬欣怡來點惡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