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马案”的真相是什么?

水晶萍安果


《刺马案》、《杨月楼案》、《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而其中这《刺马案》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而与其他奇案的曲折离奇、峰回路转不同,《刺马案》的凶手并没有逃离凶场,且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那为何此案却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呢?

首先,该案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涉及到晚清的重大政治。朝廷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竟死於莫名的刺杀,乃是自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以后,一千余年之未有之事件。自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对湘军在江南的势力而坐立不安。不但没有兑现“克复金陵者王”的承诺,反而下令裁汰湘军,并使“调虎离山”之计,将曾国藩调离江南,任命其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虽为疆臣之首,却在朝廷的眼皮底下,论实际权力,直隶总督远不能与两江总督相比,且远离了曾国藩的势力根基。同时,清廷以马新贻为两江总督,接手两江地区(肩负裁汰湘军、追查太平天国国库等重任)。湘军流血牺牲才攻取的江南,却迎来了马新贻为两江总督,湘军显然是极为不安与愤怒的。

再则,马新贻被刺经过比较蹊跷。马新贻也是靠军功而步步高升的,而并非如一般的文臣,其当天参加完阅射回官署时,有负责警卫的督标中军副将喻吉三、武巡捕叶化龙以及两三名马弁跟随,却最终死於张文祥的短兵利刃。没有内部人员的配合,是不可能行刺成功的,且张文祥在行刺的过程中高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将马新贻刺死之后也无逃生的欲望,都是极为反常的表现。

第三,张文祥的供词疑点重重。尽管许多相关影视作品及野史记载,马新贻与张文祥等匪首曾系结拜兄弟,可马新贻飞黄腾达之后,不但霸占拜把兄弟的妻室,还诱杀了拜把兄弟。以致张文祥报仇,刺杀了马新贻。但是,从张文祥的供词来分析,张文祥与马新贻并不相识,张文祥刺杀马新贻的理由也比较牵强,表明张文祥是受人指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

第四,案件处理也扑朔迷离。慈禧接到马新贻被刺杀的奏报后,吃惊地表示:“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却立即调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并会同刑部尚书郑敦谨主审此案。郑敦谨审完此案回京,至清江浦(今淮安),就上疏以病乞罢,却於十余年后才死去。表明郑敦谨已审出真相,但事态太过严重,以致其不敢回京述职。而从清廷立调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也表明清廷看出这其中的玄机,故而,对马新贻被刺之真相也并不能继续深究下去,而且最是说不得。


历史闻知社


真实的刺马案发生在清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当时的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四省军政最高领导人)是马新贻,当天的马新贻结束兵士检阅之后,从射箭场打道回府,走到府衙门口就被埋伏已久的一个杀手刺杀,该人一边大喊冤枉一边拿着匕首冲向马新贻,刺中他右肋,第二天马新贻就死了。

怪事在于当时这个刺客不但不逃跑反而大喊刺客是我张文祥,坐以待毙。据刺客证词,张文祥妻子家财被人霸占找马新贻伸冤却不被受理,几经波折妻子死了,典当行被马新贻查封,他的很多海盗朋友也被马新贻捕杀,张文祥筹谋两年就为了报仇。

当时民间流言四起,对这件奇案主要是三种说法:仇杀,情杀,政治谋杀。

1.张文祥原本是农民起义军,被马新贻打败之后加入太平军,但他兄弟的寨子被马新贻剿灭杀害,妻子也因此被人霸占

2.张文祥当年俘虏过马新贻,马新贻劝说张文祥投诚,张文祥心动之后和马新贻以及两个兄弟结拜投奔清军,结果马新贻扶摇直上见利忘义,霸占了兄弟曹二虎的妻子,设计杀了其他两兄弟。

3.马新贻和当时的巡抚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刺杀。/曾国藩湘军和马新贻的两江总督不对付,马新贻此次前来彻查湘军攻陷南京之后天平天国巨额库银去向。到任两年,处处掣肘湘军,湘军策划刺马案。

因为案件牵涉甚广,为了平息,很快张文祥就被凌迟处死,案件真相也至今没有定论


时拾史事


“张汶祥刺马案”和“杨乃武与小白菜”同列晚清四大奇案,当然后者名声更响。张汶祥行刺时任两江总督马新怡背后隐藏了什么惊天真相呢?说起来特别吓人,无非是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之间不可调和矛盾产生的副产品而已。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马新怡什么时候被刺死的呢?1870年。他于1868年从闽浙总督改任两江总督,顶的正是从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的缺。巧不巧合?意不意外?前后任大员之间的微妙,你懂的?我们看一下围绕这两位的一系列渊源以及围绕案件发生的一系列怪事就能弄清刺马案的真相了。

1、湘军攻下天京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向清廷汇报说并没有发现太平天国巨额财富,让当时因连年战争财政异常吃紧的清廷很是失望,与各级官员及民间说法一样认为这笔财富被湘军私吞了。你说,让曾国藩离开江宁赴任直隶而安派马新怡接任,有没有调虎离山、彻查内幕的意思?曾国藩兄弟这两个官场老鸟会不会心里明镜似的?

2、马新怡被刺后,慈禧不信任江宁将军、江宁藩台、漕运总督会审的“张汶祥因私行刺,无幕后主使”的结论,而让曾国藩再次担任两江总督,会同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谨审理此案。这里很奇怪,为什么是曾国藩主审?更奇怪的是,见曾国藩很冷淡,只想按原判结案,原本想好好审查的郑敦谨也只好顺水推舟给了曾大人面子。最最奇怪的是,郑敦谨返京时,曾国藩给郑大人和随行的两个郎中都送了“程仪”,郑不但分文未取还随即弃官还乡,从此没再入仕。

3、张汶祥行刺成功后并未逃跑,主动被捉,且日后一直死咬着说没人指使,纯系个人恩怨。不觉得这里很怪吗,无名之辈与朝廷大员能有何恩怨?

总之,刺马这桩惊天奇案,主谋者为一贯脾气火爆容易冲动的曾国荃的可能性更大,但显然曾国藩也是知情的,并负责为弟弟擦了屁股。

你认为呢?



司马砸光




此案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可见其中的盘根错节。

马新贻,山东荷泽人,回族。清政府中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官员,他从安徽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开始,一步步走上人生顶点,最后又象流星一样快速消失在天际。

太平天国灭亡后,头号功臣曾国藩马上就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第一步要求他马上裁撤湘军,第二步就是把他调离两江总督的位置。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节制了浙、赣、苏、皖四省军务,尤其是苏、皖、赣各省大小官员均为曾的部下、门生、故旧,湘军驻防三省各地,而这三省的赋税收入占了清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接替曾国藩位置的就是闽浙总督马新贻,时间是1868年,而曾国藩却被调到了天津担任直隶总督。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视察军事演习之后,回府的路上被张文祥刺杀。

这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一起高官被谋杀一案。慈禧太后非常重视,前后派出三波人马参与调查,最后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的湘军的军费一直都没有着落,这直接影响到湘军的士气,更影响战争的胜负。

为了鼓励湘军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曾国藩基本默许了攻下一城抢劫三日的政策。这样高回报政策刺激了湘军的战斗积极性,为消灭太平天国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根据当时文人和部分史料的记载,从南方战场运往湖南老家的船只络绎不绝,有时还堵塞了河道,船上装的全是湘军军官和士兵抢劫来的钱财。包括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同样是如此,他在湖南购买了大量的良田和豪宅。

更让人迷惑的是,湘军攻入南京城后,放了一把大火,把太平天国的圣库给烧了。

圣库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库,太平天国推行的是共产主义政策,所有财物一定要上缴,存在圣库中,供洪秀全享用和军事所需,其它人不得私自动用。太平天国先后攻下南方十三省,所收缴财物无数。但曾国藩上报慈禧太后,圣库中是空的。

在镇压太平天国快要结束时,就传出曾国藩要造反的消息,而这时的湘军气势正盛,南方 数省的官员都把持在湖南人手中,大部分都是曾国藩的门生和朋友。



因此慈禧在曾国藩完成裁撤湘军后,就换了新一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并且在曾国藩远远调到了北方,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底下。

因为湘军的军费一直有拖欠,失去了军队身份的湘军士兵就开始闹事,不愿意离开江南回到湖南那穷山恶水。当然这背后一定有湘军中高层官员的支持,甚至是一支庞大的组织在操纵。

马新贻年纪轻轻就能升到这个位置,最重要的还是慈禧看重他的能力和强硬手腕。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严厉打击湘军的流氓恶习,查办了不少湘军官员。量多严重的是,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马新贻还掌握了湘军许多非法勾当,并且是非常严重的事实,一旦让慈禧知道,就会引起很大振动。

这严重侵害了湘系人马和官员的利益,他们策划了这起谋杀案,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马新贻。死人是不会开口说话的,这是曾国藩最满意的结果。

第一批调查此案的官员明白其中的要害,因此随便审理就给出了结论说是仇杀;慈禧不信,就派出第二波官员,这批官员受到了湘军军官的死亡威胁,维持原判;慈禧就让曾国藩自己来审理,看他怎么办。曾国藩根本就不审理,直接维持原判,其它官员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结案了。

从此汉族官员开始在清朝后期正式崛起了,到了满族皇帝都没有办法随便处置的地步。所有这一切为满清政府的倒台做好了铺垫。


新知传习阁


同治九年八月发生了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案,当时马新贻正在校场检阅,张文祥手持尖刀直扑马新贻,当胸一刀毙命,这个案子的事发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背景?

虽然官方以张文祥是海盗曾受到马新贻镇压,张挟私报复解释了张的作案动机,最后匆匆结案,只处死了张一人,并赠于马新贻一大堆名号,但他家人并不认同最后的判决,在民间更是对此案“炒作”得风生水起。




从那时就开始各种文艺形式,包括现代小说,影视都对“刺马案”情有独钟,并且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为了招人眼球进行演绎。有贬张的,弄个文字游戏,把他名字中“文”字改为“汶”字,是坐实他海盗的事实,也有褒他的,把他描写成易水寒不复归的义士。

咸丰五年,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在剿捻中被俘,而这支捻军的头目正是张文祥和曹二虎,石锦标三个结义弟兄。这三个人也是图富贵,估计捻军命数不长,想趁这次机会反水,马新贻当然乐得接受,拍胸脯歃血为盟同保富贵。



马新贻凭这三人拉起的队伍围剿捻军,战功卓著,马新贻当然也升迁很快,同治四年已任布政使,石锦标回了老家,张文祥和曹二虎还和马在一起。披坚志锐,攻城拔寨时能共苦,暂时的平静富贵却惹来了祸端。

曹二虎的妻子郑氏的到来,使马新贻动了异心,所有的往来张文祥都看在眼里并告知了曹二虎。稍后,马新贻派曹二虎去寿春镇总兵处公干,被对方以通捻的罪名逮捕,等张文祥赶到,曹已经人头落地,只得到有人在马新贻处告发曹通匪的消息。



就此张文祥离开了马新贻,苦练武功,寻找机会,制造了“刺马案”,听着有些耳熟是吧,对的,电影“投名状”就有这一故事的影子,这个说法也是“刺马案”出于个人恩怨最具有代表性的,又牵涉到马新贻的绯闻,更被各类影视小说文学作品所采用。

而比较靠谱的说法认为张文详虽然在农民起义队伍里,但一直是属于不安分守己的类型,在捻军里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地位小离开了捻军,在宁波投入太平军转战各地,同治四年冬又离开太平军回到宁波,想联络东南的弟兄自己独树旗帜。



在宁波得知弟兄们的老巢南田石寨已经被时任浙江巡抚马新贻剿灭和自己的妻子罗氏被出卖弟兄的叛徒吴炳燮骗去了杭州极为气愤,就纠结南田石寨残部百余人并联系在东南海面上的“海匪”,目的是要收复石寨。

浙江巡抚马新贻得到消息后,调集大队人马进行剿灭,加强了镇压,一连几仗,张文祥部损失惨重,张又投奔苏浙边境的太平军余部,又被马新贻率兵进剿,张文祥等人感到在东南这几块地方,若不除掉马新贻,他们这些人是无法立足的。



张文祥自告奋勇去杭州施行他的刺马计划,在杭州碰到了一个叫时金彪的人,这个人当初在合肥时和马新贻在张文祥捻军手里同时被俘,时金彪告诉张,他当是伪称马新贻和自己是朋友,被官军逼迫入伍,张文祥不明就里发慈心放走他俩的另一个人就是现在的浙江巡抚马新贻。

张文祥懊悔不已,又因为吴炳燮和马新贻弟弟交好,张向时打听妻子罗氏的消息,张说出罗氏的特征后,时已经意识到前阶段吴通过马新贻弟弟向马推荐了一个女人,现已经是马新贻的姨太太,这个女人就是罗氏,但时金彪没敢说,只是敷衍答应打听。



后来马新贻在回籍返浙途中,奉旨任两江总督,张文祥于同治九年八月来到江宁,伺机下手。从这个说法来看,张文祥动手之前根本不知道罗氏已在马府成了姨太太,是为了弟兄们在东南地区的发展立足,算是来个擒贼先擒王。

这一说法来自陈功懋先生,他的祖父曾在马新贻手下办过文案,会审张文祥时又做过记录,陈先生参考了祖父留下的有关刺马案笔记整理而出,可信度较高。而民间官场沸沸扬扬的传闻,这个案子是否另有蹊跷,也不是空穴来风,主要是当时东南政局处在一个微妙的境况。



同治初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已经苟延残喘,东南半壁江山军政尽在曾氏湘系手里。虽然南京是收复了,可太平天国头脑一个都没有抓到,幼天王还跑了,李秀成被曾国藩急忙处决,更另朝廷不满的是,南京城里太平天国的钱财尽数被湘军席卷,清廷是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局面。

曾国藩湘军系统权力过大,这不能不引起朝廷的忌惮,而任命马新贻署理两江总督明眼人都知道是制约湘系的措施,马新贻上任以后整顿社会秩序,调查贪腐,必定会侵害湘系的既得利益。而“刺马案”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曾国藩的湘系势力,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刺马案”是由于利益矛盾而激发冲突的政治背景。



曾国藩等东南大员在审理这案子时,始终以“海盗挟私报复”定性,突出是私人恩怨,以求大事化小,息事宁人。一方面确实马新贻作为朝廷大员有被俘经历有损朝廷体面,收捻匪张文祥的妻子为妾难以上奏。另一方面南京被破后,曾国藩等几次上奏朝廷江南已经平定,如果出了这样个大案子如实上报,自己也没法自圆其说,也要承担责任。


所以,在这些动机的左右下,把所有对于马新贻不利的陈述全部删除,只留下由于私人恩怨引发了案情,草草地了结了案子。正是由于当时曾国藩湘系势力如日中天,暗地里又是朝廷的猜忌对象,当局又给人感觉不明就里草草了结案子,才引起多方猜测。其实若干年以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审理,惊动到慈禧太后过问,最后的结局东南官员大部撤职也是和削弱湘系势力有关。

“刺马案”是个简单的刑事案件,还是后面有政治背景,至今也说法不一,很多资料不全或被篡改,根据前人的笔记摘录也只能窥见一斑。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刺马”一案,当时清廷曾有公开文字的宣判,判词主要内容如下(大致译成白话): 凶犯张文祥曾经参加过发捻,又和浙江海盗勾结。马新贻在当浙江巡抚时杀了不少他的同伙,同时,张妻罗氏被吴炳燮诱逃,张控告吴,但马没有受理。当张在新市镇私下开当铺时,正好马新贻正出告示,禁止这类行为。于是张心怀愤恨,刺死了马总督,罪大恶极。根据郑敦谨等审讯清楚,验明凶器上没有毒药,也没有背后的主使人,现立即将张文祥凌迟,并在马新贻灵柩前摘心祭奠。

判词说的明白,但此案审了半年之久,换了四任主审,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复杂和矛盾的信息,判词似无法服众,于是被称为“疑案”。疑点虽然很多,但概括起来,能够推知的真相总结起来有大致以下六种:

1. 张文详挟嫌报复;

2. 马新贻渔色负友;

3. 马新贻通回卖国;

4. 丁日昌买凶刺马;

5. 湘军买凶刺马;

6. 反洋教者买凶刺马。

显然判词表达了第一种真相,其余的五种与其说真相,不如说是真相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显然是不能写在判词里,只能见之于各类笔记和传说了。

当然,第二个真相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据说案子还在审,上海的茶园里就已经开始上演《刺马》戏,主要内容就是渔色负友遭报。后来百十年间,各类文学作品反映“刺马案”的很多,但要说影响大且深远,要推顾哥熟悉的武侠小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书中郑时、张文祥、施星标、马心仪四人性格各异,行事也不同,作者于此有褒有贬,更使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翻阅。

前些年的电影《投名状》无疑也是刺马案的又一种真相的解读。 “刺马案”的真相,看来永远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仅仅露出一鳞半爪,供后人想象,甚至娱乐罢了。


顾哥玩武侠


“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我大臣,非律所有……”这是马新贻左右手孙衣言在马新贻死后为其撰写的《神道碑铭》。而“刺马案”主审之一,刑部尚书,钦差大臣郑敦谨审结该案,行前拒绝曾国藩馈赠程仪。带着两个手下在没有朝廷诏令的情况下回京述职,在半道就称病回乡了,也不接受朝廷给他保留的职位,从此不再踏入北京城了,终身不再为官了。

马新贻剿灭太平天国,捻军发家,但和当时一般靠此发家的官员不同。他既不属于湘军,也不属于淮军,又非常能干,还是个少数民族。这样的经历让他在朝臣中显得很孤立,就是这种孤立让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年纪轻轻就作为封疆大吏,被慈禧太后派往江苏任两江总督,临行前慈禧亲自召见,面授机宜。慈禧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无非要他做两件事,裁撤湘军,寻找太平天国“圣库”财宝的下落。

马新贻也知道慈禧太后交代要办的事,并不好办。湘军在两江地区经营多年,上上下下的官员,兵卒几乎都是湘淮两系,南京更是湘军的老巢。单枪匹马去两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了。湘军在攻陷安庆后,咸丰皇帝就说:“打倒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对湘军的忌惮之心,早已天下昭昭,此去凶多吉少,马新贻心知肚明。何况还有查太平天国“圣库”的任务,太平天国是公有制,所有抢到的财宝都要归入“圣库”。大清和太平天国打了十四年,中间还有二次鸦片战争,国库早就空了,原本打算靠太平天国“圣库”的钱发一笔。结果曾国荃攻下南京后上表,“圣库”着火钱都烧了。而这边湘军各级将领们不断往家运金银财宝的,导致河道堵塞无法通行。想让人家把拿回家的,再吐出来,那人家还不铤而走险干点什么,湘军的将领都是刀山火海过来的。



马新贻最后是被张文祥贴身刺死在府衙的校场里,(怎么进来的)旁边都是士兵,杀人后马新贻并没有逃走,站在校场中大声宣布马新贻的罪状束手就擒的。被捕后也没人对他用刑,结案的供词都是按他招供的。基本上戏里演得,现在电影、电视剧拍的都是他的供词改编。郑敦谨、曾国藩是按前任主审张之万的调查,海盗张文祥因同伙被马新贻剿灭怀恨在心,寻机杀死马新贻为同伙报仇给结案的。



其实在两江地区一些官员表现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是湘军在两江最高官员江苏巡抚丁日昌,与马新贻同在南京办公的江苏巡抚,在没有重要公务的情况下,非常非常巧的去了天津见曾国藩了。在马新贻被杀当天,正和曾国藩在彻夜长谈。回南京后派人大肆宣传马新贻与曹二虎、张文祥是结拜兄弟,马新贻杀良冒功,和曹二虎媳妇有染,杀死曹二虎等等艳事。如果按后世之人分析,曾国藩对“刺马案”是知情的,曾国荃是幕后黑手,那么执行人呢?



另外两个有意思的官员,就是被马新贻到两江后一手提拔的孙衣言与袁保庆,作为马新贻的左膀右臂,号称马下面的一支笔,一张嘴。恩主马新贻的死,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们。两人一直参与审案,对会审时未对张文祥用刑,郑敦谨以张之万、魁玉原奏之法审结此案极端不满,不肯在审案奏议上签字。最后逼得郑敦谨直接说“如果此案审出了某官,或者某军是幕后主使,那要如何结案呢。”

慈禧太后和朝廷上面的官员们不是不知道马新贻死得冤,但是也不会为了一个人的死而动摇国家根本。谁也不会想到“刺马案”后一直无法动摇的湘军在两江的势力,在几年后因为清末四大奇案另一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会使100多位湘系官员被摘了顶戴花翎。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刺马案。

源于清末局势。

太平天国被镇压,剩下庞大的湘军为清政府所忌。作为交换,清政府任命大量湘军将领作为地方军政官员,普通士兵被强制解散。因此很长时间里,江南官场为湘军将领掌握。

慈禧等人还关心传说中天王宝藏。这笔财富大多数为湘军分掉,少部分损毁烧毁,马欣怡这位两江总督就是奉命秘密调查。

显然,地头蛇的湘军将领要反制。所以死前马欣怡吩咐家人尽快回乡,不要纠缠,因为庞大的湘军力量不可能短期内被分化瓦解,自己的死也就是白死。

最终也是如此。慈禧再不满意,把曾国藩调回两江总督,最终结论还是张文祥以私怨杀了马欣怡,顺便再給马欣怡来点恶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