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黨課」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

「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環資少審庭支部 易秀芳

「微党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7週年之際,根據院黨組的要求,今天由我給大家上一節黨課,主要探討可能誘發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不良習慣和行為、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等問題。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和被傷害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是什麼原因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又是什麼原因使一些青少年受到無辜傷害呢?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前者是因為對法律無知,不懂得什麼是犯罪,或是對法律漠視,故意以身試法而誤入歧途;後者是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成為犯罪分子的獵物。今天,我將學生中常見的一些不良習慣結合青少年中常見的幾種犯罪行為介紹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一、隨身攜帶管制刀具。這種習慣容易誘發各種暴力犯罪,如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這兩種犯罪也是我們青少年中多發的兩種犯罪類型,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男孩子身上,攜帶管制刀具很容易滋生傷害他人、擾亂公共秩序的危險行為。有這樣一起故意傷害案件,被告人馬某是某中學男生,因在校園內曾遇到過幾位高年級的學生向其索要錢財和一些學習用品,之後上學的時候,他經常在書包裡放上一把尖刀用來防身。一天課間休息,幾位同學在教室裡打鬧,其中一名男生張某對馬某進行辱罵和挑釁。馬某對張某的辱罵忍無可忍,一時氣憤,從書包內掏出尖刀刺向張某,張某因沒有防備被刺中心臟,經搶救無效後死亡。馬某和張某本是花季的年齡,張某早早的離開了人世,馬某也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而被判處刑罰,開始了漫長的牢獄生活。他的父母因為他是不滿十八週歲的未成年人,與馬某連帶賠償被害人的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等近二十萬元。馬某的行為不但給別人的家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同時也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害人又害己!攜帶刀具以備防身的想法千萬不能有,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都處於特殊時期,思想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差,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愛感情用事,特別容易因隨身攜帶的刀具而釀成血案。

二、以大欺小,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這種習慣再往前發展一步,就非常容易構成搶劫罪。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行為在校園裡時有發生,主要的表現就是:有的同學在學校裡向低年級的同學索要學習文具,索要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後來慢慢發展為向同學要錢。遭到反抗時,還會對同學進行辱罵,甚至拳腳相加。如果這種行為不及時矯正,非常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慾望越發膨脹時,人的膽量也就隨之增大,就有可能鋌而走險。當從同學那索要的錢財不能滿足需要時,就很有可能發展成為搶劫犯罪。更可悲的是,有的青少年犯罪之後,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因為學生身上一般也沒有多少錢,基本上是家長給的一些飯錢和零花錢。所以搶劫學生時,有時只搶到幾元錢。有的青少年犯了搶劫罪,自己還毫無意識。有一個案例,三名被告人看到兩個中學生在路上走,就上前跟兩個學生要錢,在遭到反抗時,又用磚頭和拳腳對被害人進行毆打,被害人害怕了,趕緊將身上的七元錢給了三名被告。三名被告人拿錢到遊戲廳,又拿一元錢買了遊戲幣,開始玩遊戲。被公安機關抓到時,也承認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搶劫罪。我國法律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是其他方法強行搶劫公私財物的,就構成了搶劫罪。哪怕是搶了一元錢,只要是符合了搶劫罪的構成要件,那麼都要按搶劫罪定罪處罰。法律的無知帶給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他們將為此付出大好的青春時光作為代價。所以,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一定要從小杜絕。

三、無事生非、尋釁滋事。有些青少年平時喜歡無事生非,故意找事打架。他們大多抱僥倖心理,認為就算被公安機關抓住了,也只是交點罰款,教育教育,沒什麼嚴重後果。現在正處於“掃黑除惡”的嚴打時期,對於尋釁滋事案件,我們絕不會手軟。我庭剛判決一起此類案件。被告人周某某等六人在光山縣寶樂迪KTV唱歌,期間到其他包間與他的朋友喝酒,酒喝多了無事生非,說別人翻了他們一眼,就折返回去要打人。六個被告人將兩個被害人分別打成輕傷和輕微傷,受到一年一個月到一年六個月的刑罰。在庭審中,被告人周某某痛哭流涕,對自己的行為悔恨無比,卻為時晚矣。

以上我通過典型案例形式向大家講述了可能誘發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不良習慣和行為。接下來我們講,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行為。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第二個逆反期,有自己的思想、獨特的個性,要求獨立自主,希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友情,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和需求是正常的,但同時這又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孤獨、自負、敏感、衝動這些負面心理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疏通引導,很容易走向極端,甚至導致違法犯罪。如何幫助他們順利渡過人生這一特殊時期,成為有用之才,是家庭、學校以及全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青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未成年人時常受到無辜傷害的現象,我們作為法官,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

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應從家庭抓起。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當,能夠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的產生。

二、學校能提供種種機會來倡導社會平等、文化多元性和個人的親密關係,並幫助青少年獲得道德標準、社會技能和公民的責任感。一個人如果在青少年時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情操高尚,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人;如果學校教育不力或不利,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違法犯罪。

三、社會預防,主要是指淨化社會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一個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以控制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四、政法部門應嚴厲打擊各種社會醜惡現象,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加強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滿後迴歸社會後的工作。政法部門與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聯合,把預防青少年犯罪問題、心理學問題、青春期問題等同時進行引導、教育,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上課、開講座。政法部門特別要加大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力度,清理整頓學校周邊的各種場所及各種影視、網吧,讓青少年遠離暴力、遠離低俗文化,營造一個青少年舒心的學習、生活環境。

青少年是祖國冉冉升起的希望,他們的世界應該是燦爛無比的,不應該被蒙上一絲灰塵。我們應該聯合學校、家庭、社會等部門,將安全教育擺在首位,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全乾淨的成長空間。

光山法院

長按二維碼可添加關注

1、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2、歡迎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